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观探析

2021-02-01杨丽艳王一涵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者总书记劳动

杨丽艳,王一涵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本文简称“9·22讲话”), 这次讲话为“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有着重大意义。讲话内容在发展教育事业部分,有对劳动教育的相关指示。深入探析新时代劳动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践行这次讲话精神。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作为人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他们都在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关于劳动的论述,深入了解新时代劳动观,可以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广大劳动者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全面培养人才的评价标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一、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每一种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并通过自身的实践不断完善和创新,并与当前所处的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现在的中国已经崛起,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来指引方向。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我国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劳动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的劳动理论,是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渊源;国内外现实情况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期的劳动经历,是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基础。

(一)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也依赖于劳动,关于劳动的论述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在劳动中诞生和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借助自己的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人类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第二,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的生产活动不具有意识能动性,只能用自己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改变,而人的劳动则是有目的性的活动,人要通过劳动来改造自己生存的世界,让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从而得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第三,人类必须劳动,在解决自己的吃、喝、住、穿之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活动,只有物质作为基础,文明才能进一步发展,而物质的获得,只能通过劳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

列宁的劳动理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社会主义劳动问题的论述。在按劳分配方面,他强调按劳分配只是暂时性的、是过渡性的,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会有一天被其他分配方式取代。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劳动竞赛等一系列策略和方法,把劳动者吸引到一个共同舞台上发挥才能,使得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的劳动理论。我国历代领导人也一直高度重视劳动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毛泽东,到21世纪的胡锦涛,他们在执政期间均提出了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为新时代劳动观确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的时代背景,对劳动者的劳动提出很多新要求。政治上,强调党员干部应该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参加劳动,并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经济上,强调以提高科学技术的方式来提高生产率,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教育上,强调教育应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在对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既不应该一味地进行理论教育,也不应该一味地强调劳动。他始终号召各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新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并认为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生产出所需要的劳动产品,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彰显劳动的价值。此外,邓小平同志还提到劳动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强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劳动对于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全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的必要性,提出“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并将之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他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1]此外,他还倡导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的新型劳动观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2]。

进入21世纪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广大人民在劳动中形成劳动光荣的共识,强调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行各业都需要劳动人才。他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提出“体面劳动”的观念,完善劳动保护机制,鼓励和保障广大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有尊严的劳动。

(二)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基础

1.国内外现实情况变化的需要。国际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劳动活动越来越走向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各国劳动者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拓宽海外市场,进行国际分工与合作。此外,国际物流的迅猛发展也促使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海淘”“代购”等方式购买国外进口产品,使更多的劳动产品走向了国际化。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欧班列”的开通运营,中国政府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民众投身海外沿线国家建设。如何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如何构建和谐的国际合作关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树立劳动观念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国内方面:首先,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期待,已经从过去的“追求温饱”变成了现在的“追求品质”,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党和国家作出新的战略举措来解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除了提高劳动者的能力、技术外,也需要转变过去的劳动观念。其次,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4]。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需要突破过去的劳动观念。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还是解决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和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都需要从劳动观念上作出转变,从而使劳动者生产出的劳动产品更好地满足当代人们的需要。

2.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期的劳动经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毛泽东主席发出号召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进行生产劳动。当时,习近平同志也响应号召来到陕北延安梁家河插队,并在此度过了七年上山下乡的生活,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和乡亲们一起劳动,过“劳动关”。插队七年的上山下乡生活对习近平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收获就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因此,他在二○一七年新年贺词中提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5]“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5]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这些震聋发聩的话,才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必由之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7]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些目标和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物、伟大的精神,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期有这样的劳动经历,才为其新时代劳动观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二、新时代劳动观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践行新时代劳动观。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了劳动的重要性,并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关心爱护劳动者,广泛开展劳动教育。

(一)注重强调劳动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注重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劳动和劳动者对于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性,把劳动的意义提升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层面。2013年,他在同劳模代表座谈时谈道:“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8]点明劳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强调:“劳动作为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离不开劳动者的参与,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彰显也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8]搞建设,必须脚踏实地,实干兴邦,劳动才能托起中国梦,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在工作中立足自身的岗位,去践行总书记的号召。美好的生活靠劳动创造,羊群走路靠头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就是各行各业的“头羊”,在一个群体中起着榜样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浓烈的爱劳动氛围。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劳动和劳动者对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发展的重要性。“劳动作为人的基本活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人要勤奋,勤奋就不会走投无路,路会越走越顺。国家的强大需要勤劳的人民,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的过程中,需要无数的劳动者默默付出,祖国才会慢慢强大。2019年4月30日,在庆祝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10]艰苦奋斗,就是要实干苦干,这一切都要靠劳动去实现,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才能显精神、去奋斗,见行动,去攻克民族复兴路上的一道道的险阻和难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决胜时期。我们的教育担负的重任,就是培养富有责任和情怀的新时代劳动者,劳动是通向幸福的唯一之路,美好生活要靠劳动的双手创造。

在“9·22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要培养担当民族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人才才会有一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如何培养和教育呢?就是除了思想、美育、体育之外,还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人才不光要有知识,更要有劳动实践,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让知识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用,我们不培养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而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讲话中为我们描绘出了追梦之路。

(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让劳动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中国历代领导集体都注重树立健康乐观的劳动观念,号召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新中国,建设美好生活。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并在全社会贯彻,并把“尊重劳动”放在了首位,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的地位。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一条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11]。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激励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劳动,不要骄奢淫逸、好逸恶劳。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重提“四个尊重”和“八荣八耻”,肯定这些劳动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劳动观念,更好地诠释新时代劳动人民应该秉承的精神特点,鼓励人民坚信“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8]。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8]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斗着,快乐着,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个人谋生的层面。尽管也付出劳动,但是价值的高度才是决定快乐层次的关键,劳动要有主人翁精神。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道:“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9]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每个人生活在人群里都想要得到大家的肯定,劳动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实现远大理想,必须脚踏实地,把自己手中的事情做好,干好自己的分内事。为什么努力的人越走越快,是因为他脚下的路越来越宽阔。劳动也需要技巧,更要精益求精。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12]劳动创造着人,也在塑造着人类社会。社会是一个整体,需要各行各业的和谐发展,每个人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从事的劳动种类不同,但只要他能够先人后己,贡献社会,用辛勤劳动给别人带来幸福,他就是一个崇高的人,劳动最光荣。

在“9·22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一个人如果仅仅是爱劳动,也不能“一俊遮百丑”,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作为支撑,发展也是不全面,不稳定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才是传播正能量,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筑梦之路。

劳动不仅在于追求业绩和经济价值,更在于满足人的内心感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会让劳动者脚踏实地,更好地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心正则身正,正确的观念和安身立命的谋生手段同样重要,决定着一个人的方法论。只有一个劳动者的内心世界美丽,他才能感受到劳动的美丽,才能提振进取心和使命感,所得的劳动成果才会给人民带来幸福感、快乐感。

(三)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

发挥劳动作用,还要积极向优秀的劳动模范学习。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倡导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12]的劳模精神,倡导人们积极劳动、热爱劳动。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3]。近年来,全国各大媒体通过积极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宣传,如电视节目《大国工匠》《榜样的力量》等,表彰优秀的劳动道德模范,大力宣传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在广大人民中形成了劳动光荣的共识。

在“9·22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最美逆行者”,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为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驾护航。他们是广大劳动者中的先进典型,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有的屡次请战,主动投入到援鄂一线队伍中,有的积极参加地方防控疫情工作,舍小家,顾大家,克服自身困难,不讲代价和报酬,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他们在奉献中经受考验,坚定信仰,有人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并火线入党,有人不幸因公殉职,被追授为烈士……这些普通人的代表,奉献自己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也是对劳模精神的最好诠释。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它寓于普通劳动者挥洒汗水、默默奉献的过程中,充满着无限的活力。

(四)关心爱护劳动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关心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尊重和爱护广大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多次在讲话和座谈中给予肯定和赞扬。2014年,他在乌鲁木齐走访调研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热情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为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为他们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13];2016年他再次指出,不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创新,坚决扫除制约广大劳动群众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就业创业成本,支持广大劳动群众积极就业、大胆创业[12]。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劳动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地健全完善。可是近年来,在劳动关系的处理上,偶尔也发生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比如某些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安置下岗职工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简单粗暴甚至搞一刀切等。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教育大众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9]。

在“9·22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者利益受到侵害,深层次的原因是相关责任人和部门为发展需要,争夺利益和资源,但其中也有劳动者本身素质跟不上劳动要求的原因。只有让劳动者自身素质强大起来,跟上与时俱进的形势发展要求,才能在职业规划上,有着更大的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指示,从源头上解决了劳动者对于劳动技能的需求,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者的关心爱护,不胜枚举,并一直为之努力,为新时代新形势下推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指明了方向。

(五)开展劳动教育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已经全面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的劳动价值观也会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导致很多人陷入西方的物质生活追求中不能自拔。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中小学大多都在实行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而高校也是“重研轻教”,科研成果和职称评审至上。因此,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都在忙于引导学生如何提高升学考试成绩,高校教师也忙于出科研成果和评聘职称,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学校的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有效落实。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要靠全体人民万众一心,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劳动,一步一个脚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9]。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多次提出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号召我们十四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基础。要让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认识到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用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换来的。

在“9·22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道:“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4]对于局部问题的解决,除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之外,更要营造一个适应解决问题之后的良性发展环境,才能不再重蹈覆辙。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放眼全球去布局,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站得高,看得远,形势新,眼界宽,整体才能得到提升,对于改善当前教育唯分数至上等问题,是一剂良药。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教育引导人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8]。劳动者从事劳动时须具备勤劳的品质,也应该做到诚实诚信劳动,遵纪守法,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等法律文件,不欺骗不隐瞒,并力争在自己从事的劳动领域上尝试进行创造性劳动,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劳动成果。

三、新时代劳动观的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观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经济发展

人是劳动主体,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去创新和推动社会的进步。社会财富的积累是劳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人们的辛勤劳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是社会的公平,正是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新时代劳动观体现出对人民群众生存体验的关切。

“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8]假如一个人的劳动,当初是因为勤奋、善良等传统美德的个人行为,但若是光付出而不参与分配,或者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这种劳动也是不能持久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劳动获得合理收入,有尊严地参与分享,才能让劳动者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得到保障。

在“9·22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健康的多样化需要。而健康问题关乎民生福祉,健康决定着一个人所有社会活动的质量,提升这个首要问题的解决和发展的速度,才会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解决这些后顾之忧,营造公平、效率、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环境,也会激发劳动者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中去。

(二)新时代劳动观有助于实现劳动者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当今时代,受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竞争大环境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取主动权,越来越依靠于这个国家广大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9]劳动者素质的提升需要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但在国家层面,党和国家也把培养一支强大的劳动者大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普及,我国高素质劳动者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然而,新一轮科技革命迅速兴起的同时,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如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等。

在“9·22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战略任务进一步细化,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14],关键还是要用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态度,更好满足劳动者不断学习的需求,途径也更加便捷和灵活,进而实现终身学习的推进机制,使其更能适应岗位要求,提高劳动技能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拉动消费和内需,改善生活条件。劳动者在心理层面更要有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更能安心和热爱本职工作。这既有助于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也有助于广大劳动者实现自身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也会进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三)新时代劳动观有助于构建全面培养人才的评价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个不正确的教育导向: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把书读好考上好大学以后,工作才会好,才可以避免干体力活儿。其实,当学生步入大学,需要离开家走进集体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劳动能力真的很重要。因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是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互联互通的重要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完整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的教育方针,并将之写入国家法律法规文件。劳动建设作为人才全面发展的质量要求,将在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和践行。从以往的“德智体美”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培养人才、评价人才的标准和尺度更全面、更科学、更完善了,这有助于构建全面培养人才的评价标准。

在“9·22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14]明确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加强体育锻炼也和劳动教育有一定相关性,因为爱劳动首先需要有一个好体质,增强体质必须加强体育锻炼,这需要一个人长时间地努力和坚持。在流汗中锤炼意志,得到快乐,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健康劳动、快乐学习,造就全面协调发展的复合型时代新人。

这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蓝图,是“功成不必在我”的伟大胸怀。“9·22”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进一步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从而使劳动观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得到更加充分地彰显,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劳动者总书记劳动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热爱劳动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