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02-01刘爱娣
刘爱娣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习近平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习近平的讲话为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文化成果。以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为代表的山西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革命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与高校思政课具有紧密的价值关联,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将山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山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其一些创新性理念和做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普遍性,可以成为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的成功经验。
一、 山西革命文化概述
“革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1923年瞿秋白所著的《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一文中,1940 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使用了这一概念。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2]708当时的革命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2]709。这一论述为我们正确理解与把握革命文化的内涵提供了基本的依据。“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进行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和价值的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3]山西是全国革命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山西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山西革命斗争实际情况出发,带领山西人民在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山西革命文化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三晋大地的传播,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表现为区域革命文化。具体来讲,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中国革命文化主要表现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展国民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在山西表现为以高君宇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党组织,开展学生和工农运动,扩大国民革命影响等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文化主要表现为苏维埃政权割据区域的苏区文化。在山西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对阎锡山“联共抗日”的推进和改组牺盟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文化主要表现为党领导和发动人民抵御日本侵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理论的提出以及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在山西具体表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思想等具有山西特色的革命理论以及以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革命精神为代表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文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文化主要表现为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斗争的胜利、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发生转移、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在山西体现为推翻国民党在山西的反动统治、推动解放区的土改工作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山西革命文化是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用自己的鲜血和智慧创造出来的文化,是山西人民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中国革命文化的共性特征,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是高校思政课的宝贵教学资源,对于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普遍性。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拥有包括党的组织机构、革命历史人物故居、革命历史纪念馆、各种战争战役遗址和烈士陵园等革命历史遗址3482个,它们无声地记录着与山西革命历史有关的一切人、事、物,深刻见证着以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为代表的山西革命精神。高君宇、彭真、徐向前、刘胡兰等革命英雄出生在山西,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山西这片热土上带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山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经典革命歌曲诞生地。山西革命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刻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为了人民利益,不怕牺牲、英勇奉献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将这些革命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优质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山西革命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山西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二、山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意涵
新时代,山西革命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推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山西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具有紧密的价值关联,将山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更好地发挥革命文化资源育人的功能,能够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完成人格塑造和自我教育,更好地传承山西革命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高校思政课育人目的,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为山西转型发展贡献力量的时代新人。
(一)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明确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它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立德树人根本问题,为新时代所需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山西革命文化的融入能够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明确的价值取向。太原市自2017年11月以来,推出系列以“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内容涉及许多山西革命文化,太原市还出台了时代新人培养计划,高校思政课在打造时代新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山西革命文化集中体现着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能够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使大学生在接受山西革命文化的滋养,感动于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时,对山西革命历史有更深刻认知,对我们党有更深了解,能够自觉形成对党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主动作为,积极奋斗,立志为山西建设贡献力量,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
青年人担当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决定着祖国的未来,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中国梦是家国情怀的现实表达,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能够始终保持正确方向,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心怀国家和人民福祉,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不动摇,坚守初心和使命。为此,她才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通过对山西革命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可以使大学生自觉生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能够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主动担当、主动作为,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助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中、融入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
(三)传承山西革命文化,助力山西转型发展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构筑山西文化新风貌是推动山西转型的必然要求。山西革命文化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注入感召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向青年传播山西革命文化,使青年在文化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山西革命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助力山西转型发展。山西是最早响应革命号召的地区之一,革命战争在三晋大地留下了丰富的革命历史遗迹,革命过程中涌现出高君宇、左权、刘胡兰等英雄人物;造就了长治、吕梁等一批红色革命文化基地,成为山西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山西在转型发展中,能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宣传红色革命文化,构筑起山西文化发展的新风貌,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搬进了革命纪念馆、红色旅游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文化融入教学使大学生们在身临其境中聆听革命者的思想,感受革命者的情怀,走进革命者的内心,提升了思想境界,净化了心灵,许多大学生主动接过传承山西革命文化的接力棒,身体力行传播山西革命文化,致力于讲好山西革命故事,为山西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4]。对于山西高校来说,山西革命文化有其独特的地域优势,是可以触摸到感受到的具体直观的历史真实,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促进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能,尤其是能够猛烈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近几年,面对着别有用心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进攻,一些思政课表现得束手无策,处于失语、失声的状态,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受到强烈的冲击。恶意诋毁和丑化革命英雄,模糊和颠倒革命英雄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历史虚无主义惯用伎俩,山西历史文化工作者有效运用山西档案馆的珍贵历史资料和翔实确凿的人证物证,及时捍卫了刘胡兰烈士的革命英雄形象,澄清了历史,教育了不明真相的群众,给予历史虚无主义致命的打击,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思政课教学中,山西本地革命文化更能赋予历史以更多的现实情怀,历史和现实贯通,使教学变得更直观更形象,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文化离他们并不遥远,可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惑,帮助他们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本质,使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之间不再抽象和疏离。在拉近学生与课程距离的同时,更好地提高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优质思政课使大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优秀道德品质,培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三、山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革命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山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用好课堂、实践、网络三要素。发挥好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要注意根据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教学目标和重点,找准山西革命文化与高校各门思政课的契合点和切入点。要运用山西革命文化的丰富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把以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为代表的山西革命精神贯穿到实践教学之中,突出山西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用好网络教学资源,加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要借助各项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多层次、多举措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一)发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育人主渠道,要把山西革命文化资源化为高校思政课的优质教学资源。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5]本地革命文化资源能够给大学生以更直观真实的感受,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革命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要坚持“融入”不等于“嵌入”的教学理念,坚持二者不是简单结合,而是融合,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此原则下选择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革命文化资源,用以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切实把山西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化为课堂教学资源,让山西革命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变得有生命有活力,充分发挥山西革命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中独特育人魅力。
第一,融入时要把握好教材框架体系,处理好山西革命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山西高校大学生对本土革命文化资源比较熟悉,山西本土革命文化资源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进而正确掌握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山西革命文化的融入要为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服务,要根据课程具体教学目标和重点,找出山西革命文化与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点和契合点,确定具体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避免革命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混用和重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从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的层面切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个人道德情操层面切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要从帮助学生对“四个选择”理解的层面切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从帮助学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层面切入。只有找到了具体的契合点和切入点才能谈怎么融入的问题。
第二,把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为代表的山西革命精神放入整个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去考察,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山西革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党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山西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造的革命精神的一个缩影。山西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要注意将山西革命精神放在整个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去考察。课堂讲授时要注重从微观到宏观,同时注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实现山西革命文化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充分融合。
第三,讲好革命故事,彰显山西革命精神时代价值,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要结合习近平有关山西革命精神的讲话,挖掘体现山西革命精神的故事。再通过讲好革命故事,使大学生对山西革命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深化其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认识,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为大背景,教学中要把山西革命精神放入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大背景之下去讲述。以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为代表的山西革命精神具有中国革命精神的一般特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选择能充分体现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特点的革命故事。例如,太行精神体现的是国家危难之际,太行儿女不畏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异常艰苦革命条件下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抗战时期时任八路军129师政委的邓小平高度评价八路军和太行人民:“有觉悟、有创新,有本领、有群众观念和有民族精神。”[6]2009年习近平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弘扬太行精神,提出要坚定理想信念,执政为民,锤炼品格,保持本色,艰苦奋斗。为新时期弘扬太行精神提供了遵循。我们要结合领导人的讲话,重点突出党领导下的山西人民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讲好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广大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武装,出现“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抗日烽火在太行山熊熊燃烧的动人景象。要讲好左权将军的英雄事迹,讲好感动每一代人的太行奶娘的故事。通过这些革命故事,使革命历史和革命人物变得有血有肉,真实体现山西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鲜活革命精神,实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吕梁精神体现的是吕梁人民“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7]。革命战争时期,以吕梁为核心地带的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是延安通往各解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保卫延安和党中央的坚固屏障,是延安党中央的后勤保障基地,山西也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2017年6月,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对吕梁精神给予高度评价,“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8],他要求大家继续发扬吕梁精神,继续为群众谋取幸福,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结合习近平的讲话,在讲述吕梁故事时要突出吕梁人民甘于奉献、无私无畏、勇于牺牲、超越自我的顾全大局精神。讲好吕梁人民勒紧裤腰带来保证根据地粮食需求,吕梁人民在敌人不断“蚕食”,耕地减少,人口锐减的情况下,仍然支持抗日根据地度过艰难时期。讲好刘胡兰等无数吕梁儿女为国慷慨捐躯的故事。吕梁儿女“顾全大局”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集体主义思想的核心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甘于奉献、勇于牺牲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通过吕梁精神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通过对本土革命文化的了解,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对中国共产党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抗战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由知识教育上升到价值教育,实现山西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真正融合,不是简单的嵌入和结合,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的。
第四,注重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特别注意及时揭露历史虚无主义面目,揭示其错误本质,使学生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山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途径,需要充分发挥本土革命文化资源优势,拉近革命文化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革命文化的说服力。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谬论和恶意攻击,要充分运用本土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有力的反击,要用确凿的历史证据和可靠的历史文献,如《山西革命烈士家书》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西革命文化,捍卫党的革命历史,捍卫革命英雄形象。要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要通过综合采用讨论式、辩论式、体验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动之余,实现思想升华,确立正确历史观,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实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
高校思政课可以充分利用山西革命文化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综合运用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主题报告的形式将山西革命文化融入正在进行的“四史”教育之中,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第一,凸显山西革命文化资源地域优势,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把高校思政课搬到革命遗址、革命圣地,革命纪念馆,加强体验式实践教学。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讲中国共产党的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时候,将学生带到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我们党所走过的烽火岁月,感悟我们党对抗战胜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探访英雄故里,参观英雄故居,重走英雄路等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教学给予学生更深入的体验和感受。结合革命文物进行生动形象的现场教学,使其亲身感受革命文化,革命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真正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革命精神,读懂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强化情感记忆,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通过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日常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加强党团组织建设,着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其自觉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山西革命文化有效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开展家乡革命故事演讲、革命文化征文比赛、革命英雄事迹宣传、革命历史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革命文化教育氛围。开展日常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关爱老区、服务老区等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力行为老区人民送温暖,每逢革命历史纪念日,组织大学生深入各企事业单位开展革命文化宣讲活动,加强革命文化教育,促使大学生铭记历史,弘扬革命精神。
第三,借助本地革命文化资源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本质。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革命的战火硝烟,对革命年代有一定的疏离感,对革命年代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感,很难体会到我们党领导革命获得成功的艰辛过程。大学生对革命历史兴趣不大,对革命文化关注不够,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很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假借历史研究,还原历史之名,对大学生进行错误的诱导,恶意诋毁丑化革命英雄,恶毒中伤革命英雄。山西革命英雄“刘胡兰被黑”事件就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戕害,高校思政课有义务运用学生熟知的山西本地革命文化及时向学生澄清事实,揭露真相,在实践教学中用确凿的证据还原革命英雄形象,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教育大学生主动捍卫英雄尊严,与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培养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使实践教学实现与思政课教学需要相契合,与立德树人任务相符合。
(三)加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创新
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在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是智能手机陪伴成长的一代,是网络新媒体伴随成长的一代。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覆盖面广、速度快、信息反馈及时、易于互动等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都受到手机和网络的极大影响,加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疫情后教学模式的大趋势。
第一,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转变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根据新时代大学生认知需求的改变,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平台,运用网络新媒体和新技术创新教育方式,利用AR、VR等新技术新平台,建设新型智慧课堂,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使革命文化在网络新媒体技术中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第二,建立山西革命文化网。系统介绍山西革命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历史事件,革命历史人物,革命精神等,使学生通过浏览网站系统了解山西革命文化,还可以上传革命经典著作,发表和转载山西革命文化相关文章。建立山西革命文化资源共享网站,将山西革命文化文献档案资源数字化,将山西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馆等搬到网上,供师生课上课下参观访问,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辅助资料。
第三,创建革命文化宣传和研究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等网络平台定期向大学生推送山西革命文化知识,可以请学生们讲述自己家乡熟知的革命事件和英雄人物,为高校思政课提供阅读扩展资料,在讲述家乡革命故事中强化大学生对山西革命文化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利用网络开展革命文化相关问题研究,课堂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教育之中,推送学生学习成果,实践成果,亲身感受,使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实现一体化,实现把革命文化通过高校思政课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融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更深层次地传承革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使命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加强高校革命文化教育保障机制
高校要通过有效制度机制确保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保障。高校要明确教学主体责任,积极宣传革命文化,身体力行在多方面传承山西革命精神,发扬山西革命文化传统,专家学者们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资源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内涵,并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素材。高校要加强与政府和社会各单位的交流往来,与政府和社会通力合作,切实发挥好山西革命文化的育人作用。要积极参加政府的革命文化开发和保护工作,积极与各新闻媒体合作,做好革命文化资源保护宣传工作。要与山西文物保护单位,山西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革命文化景区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要建造实践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使大学生受到更多的革命文化实践教育,用革命文化引领和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振兴家乡经济、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