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州傩戏《舞伞》中的服饰图案艺术研究

2021-02-01赵佳莹张国斌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孩儿傩戏池州

陈 琪 赵佳莹 张国斌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安徽池州“傩戏”是一种通过肢体动作传达纳吉消灾美好祝愿的祭祀性仪式,是民众崇拜自然的一种体现。《舞伞》是池州傩戏重要的仪式性舞蹈,是整个傩戏表演的开端,其中伞孩儿的服饰是各家族傩事活动的重点。

一、近代以来池州傩戏《舞伞》的服饰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

(一)近代以来《舞伞》中的伞孩儿服饰变迁表现及特点。20世纪80年代太和章家的伞孩儿服饰的形制是“上衣下裤”制,其款式特征延续至今。材质以棉质为主,上衣为黄色对襟短褂,裤为红色收口形式,头戴红巾,颈部装饰花色云肩,配有流苏,脚穿黑色布鞋。20世纪末期,姚街的伞孩儿服饰形制仍是棉质的上衣下裤制,上衣为斜襟的绿色短褂,袖口收紧,右衽,左右开裾,领边及袖口用彩条装饰,衣袖和衣身用红花装饰,颈戴白底花色项饰,脚穿黑色布鞋。21世纪,池州梅街的伞孩儿服饰形制依旧无变化,仍是“上衣下裤”制,材质由最初的棉质改为绸缎材质,上衣为红色斜襟短褂,裤为红色长裤,头戴红巾,其袖口及裤边用彩条以装饰,腰间扎绣花彩色“蔽膝”,颈部饰以蓝底绣花流苏云肩,脚穿黑色布鞋。《舞伞》中的伞孩儿服饰只在进行傩事活动时穿着,不作为日常穿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伞孩儿服饰形制主要是“上衣下裤”制,主要变化为上衣的领口、袖口及门襟处发生了些许变化,早期的款式为对襟,后期则转变为大襟右衽形式。在装饰的早期,主要采用手绘图案和刺绣技术,在领口、袖口及门襟处做圆形的饰边,后期则采用机绣图案,领口、袖口以彩色饰边,服装式样给人们呈现出精致的视觉效果。

在早期,伞孩儿的服饰装饰主要以画图案和小面积手工刺绣为主。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池州开始有发电、纺织、冶铁、钢铁等中小型工业,农村逐渐也发展了小型工业和手工业,从而引进了脚踏缝纫机。从早期服饰以自织土布到棉质,而近代则主要以绸缎为主。颜色从单一的黑白色逐渐演变为黄、绿等多种不同的颜色。制作工艺上从简单、单调到当代精美、华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池州傩戏逐渐恢复,古老的艺术也开始焕发生机,其服饰开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当初的单一黑色、红色逐渐增加各种各样的颜色,在服装细节和装饰上也更加注重审美效果,腰饰逐渐简化为长2米、宽30厘米的彩色丝绸。整体服饰从最初简朴、原始、粗糙、赋予的文化精神意义转变为具有色彩丰富、材质精美、具有更多舞台效果的服饰。

(二)自然崇拜对池州傩戏《舞伞》伞孩儿服饰图案这样的影响。《舞伞》中伞孩儿的服饰是源于池州当地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傩戏服饰历经上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符号。在不同时期,伞孩儿的服饰有些许变化,但依据植物图腾的意象来表现傩戏服饰的方式并无改变。池州各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十分虔诚,每年在大年十三至十六都举行一年一度的傩仪活动。伞孩儿服饰多采用植物、花卉纹样进行装饰,服饰的颜色、款式和材质有所不同,但当地人民对其服饰的文化认同是一致的。为了符合童子的形象,伞孩儿的服饰还搭配头饰、腰饰、云肩和项圈,能够更好地呈现出非常直观的文化符号性内涵。

池州地处安徽南部,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便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山居农耕文化。受到农耕经济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人民经济拮据,伞孩儿服饰没有采取富丽、华贵的龙凤纹样和刺绣,而是选取花卉纹样进行装饰。池州宗族与人民一直坚持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这些都是成为伞孩儿服饰纹样无变化的原因之一。

二、池州傩戏《舞伞》伞孩儿的服饰图案符号象征的语义分析

(一)图案纹样符号。纹样是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层面上说,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民以及一个时代的向往与心愿。[1]因此纹样图案也是傩戏服饰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池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心愿。中国傩戏的服饰也异彩纷呈,每个地区、每个宗族的风格都各不相同,每一种纹样符号都有其特定的象征语义。池州傩戏的服饰与其他地区的傩戏服饰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纹样是以花卉为主,其他地区的纹样多以龙凤纹、云纹、水纹等为主。池州伞孩儿的服饰纹样以牡丹纹、菊花纹、梅花纹和团花纹等植物花卉纹样为主。牡丹纹样寓意可概括为:“花开富贵”“富贵连连”和“幸福安康等。菊花可以称作延年、寿客,一直被看作是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象征,菊花纹样在民间具有“久居长寿”“坚贞不屈”等品格。梅花纹样有着吉祥、平安之意,后世认为梅花的五片花瓣,分别象征快乐、和平、顺利、幸福和长寿。池州傩戏服饰以花卉纹样为主,与当地民族生活和文化背景有关,池州人民将这些纹样与吉祥的寓意联系起来,从而赋予该地傩戏服饰独特的文化符号。由于交通、印染技术的不发达,经济发展缓慢,池州傩戏服饰依靠本地人自制土布、染色与裁剪。傩戏服饰中看不到象征高贵的龙凤纹样,而主要以经济、便捷的民间花卉纹样为主。池州傩戏中不同的纹样是该宗族信仰这一象征主题的不同符号形式。它的象征符号已经超出了审美范畴,体现了池州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色彩符号。民间美术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其形成发展与中国农耕生态文明、礼制宗法制度和母性崇拜的本元文化相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2]“五行五色”是中国古代服饰传统的色彩,“五行五色”概念源于中国先民在长期农耕生活中对自然方位做出识别和选择的习惯。中国自古以来对五色就十分重视,并赋予五色更多的内涵。池州伞孩儿服饰主要以红头巾、红色褂裤、黄色对襟短褂、黑鞋为主。它的红头巾的颜色象征太阳,具有驱鬼、除疫功能。黄对襟短褂象征土的颜色,是农耕文明崇拜的图腾,是财富的象征。黑色布鞋的颜色,是天未亮之前的颜色,世界处于混沌之下,是象征鬼怪也隐身其中。将色彩应用于伞孩儿的服饰中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傩戏文化中的显现。池州傩戏《舞伞》中通过伞孩儿舞伞与神灵进行沟通,为当地人民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美好心愿。《周礼·天宫》所载:舄有三等,分白、黑、赤三色,以赤为上,因赤系盛阳之色,表阳明之义。可以扶阴阳。[3]古时,人们认为鬼为阴而红色是可以驱除鬼魂。由于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阳光意味着温暖、饱足和富庶,所以中国古代先民对太阳也是极其崇拜。中国古代服饰对赤色的青睐可追溯到该时期古人对太阳的热爱,随着对太阳的崇拜,赤色的兴起也随之发展起来。因而池州傩戏服饰色彩的选择受到傩仪与该地农耕文明的限制和影响,伞孩儿服饰中的红色成为最主要的色彩。它的象征性色彩体现了池州当地人民的心理并折射出当地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感。

傩戏、傩仪、傩舞成为池州乡民们对祖先和大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服饰赋予该宗族更多的文化功能,它和傩戏活动一样维系和凝聚宗族的关系。池州宗族人民将宗族的历史与信仰以抽象的象征符号形式更直观的呈现给该宗族的人民,并借此希望能够将宗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结语

“任何物体都没有唯一性的单一形式,也没有任何符号可以完全表现它,任何符号都无法它穷尽它语义上的多义性以及内涵的丰富性。”[4]池州傩戏服饰并不仅仅具有美的功能,它还承载了该地文化的传承,维系了宗族的亲情,符合池州宗族人民的心理认同,因而池州傩戏服饰在现代传播语境中是池州宗族人民所认同的,成为现代池州宗族举办傩事活动的统一服装,这也证明了池州傩戏的服饰是可以成为该地宗族的一种服饰文化符号。池州傩戏《舞伞》中伞孩儿服饰的变迁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中发展自己,保留了傩戏服饰的形制,传承傩戏文化精神。

猜你喜欢

孩儿傩戏池州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牵 挂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江西傩戏符号构建研究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灵狐少年
银幕上的《圣经》——综述
推进池州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