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视域下的新时代国家认同构建
2021-02-01王晖
王 晖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认同是指自我在情感或信念上与他人或其他对象链接为一体的心路历程,而国家认同则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灵活动。国家认同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既来自教化熏陶,也来自现实体认,两者互为表里、共同作用。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并产生国家以来,爱国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的产物,它凝练地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价值准则。作为个人层面最基本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回答了新时期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新时代如何构建作为链接个人与国家之心理纽带的国家认同,是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关注的核心命题,意义重大。
一、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社会始终强调的个人价值准则。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面对异族和外国的压迫和入侵,中华儿女始终将保家卫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反对分裂;面对自己的骨肉同胞,中华儿女始终秉持宽厚仁爱的儒家伦理,促进民族和谐相处、友好相待;面对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华儿女始终心存敬畏之心,勤于劳动、善于创造、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华儿女在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
第一,加深国家认知,形成爱国主义理念。这是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在思考人生价值时应该坚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祖国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由土地、海洋、山川等自然风貌和矿产、森林、物产等自然资源所组成的国土是国家的自然要素,构成了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的国家,“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1]。公民在思考人生价值与意义时,把辽阔的国土与自身相对接,能在观念上突破居住地的狭隘性从而拓展思想的边界,让个体的价值意义取得一种由辽阔国土形成的深度。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任何国家都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构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漫长而延续的民族文明能使公民的价值思考超越短暂的个体生命,从而使个体价值意义获得一种延续性,具有了历史的深度。通过把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与自身价值意义相对接,不仅有利于增进个体对国家的认知了解程度,而且使个体价值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
第二,增进人民福祉,培育爱国主义情感。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仅是因为她有辽阔的国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她拥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广大人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这些古语都非常生动地体现了人民的重要性。祖国是由亿万人民组成的有机共同体,人民和祖国是密不可分的。在祖国的广袤疆域里,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在漫长的时光流转中,人民群众亦是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公民在思考人生价值时,不应该只局限于个人的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而应该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归,在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可以赋予其实践活动以独特的个性特征,但只有把个体价值的实现与更多人的福祉相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其自我价值并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在这种正向激励的作用下,个体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人生目的,饱含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在不断开拓人生更高境界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三,增强民族自信,夯实爱国主义认同。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近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强烈的打击。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爱国主义同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相结合,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4]民族自信既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应有之义。在新时代,爱国主义要求个人在思考人生价值时,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看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发展和成就,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我,不断增强理论自信;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保障作用,继续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制度自信;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二、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与西方爱国价值观的区别
爱国既是个人对于国家的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情感,也是个人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不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爱国价值观都源自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实践。然而,就作为意识形态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价值观而言,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与西方爱国价值观在理论基础、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
第一,理论基础的区别。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而西方爱国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一方面,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观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突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国家的发展与改造对经济制度演变的依赖性。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根据人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审视历史但不苛求古人,从爱国主义的丰富表现中升华出爱国主义的普遍情怀。另一方面,西方爱国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主张从抽象的人性来理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以人与动物的区别为切入点,抽象人性论对人性进行了静态的、共时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所有人类成员都有理性、情欲、利己等公共本性,即所谓人性。由于人类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为了避免人与人之间如狼与狼之间般敌对的自然状态,人类以签订契约的形式形成了国家。在西方爱国价值观看来,有限政府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并非所有国家都值得公民去热爱,只有某些特定的国家才值得去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否定了抽象人性论的说法,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永恒的人性论。
第二,根本性质的区别。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国际主义相统一,其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西方爱国价值观表现出强烈的扩张性,与国际主义相背离,其性质是帝国主义的。一方面,就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而言,它的包容性既来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从“世界历史”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各种国际和民族问题,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得以紧密结合。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家国一致、治国与治天下相统一的观念,使得中国人能够把自己的国家和国家以外的世界放在同等位置上对待,其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为在热爱故土的同时也具有兼济天下、不以国界为局限的情怀。另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西方爱国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扩张性,而这种根源于资本增殖的扩张性是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为了攫取更多高额利润,垄断资本不断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帝国主义逐渐形成。出于维护国家既得利益和扩张势力范围的需要,资产阶级将其爱国价值观抽象为似乎可以应用于全世界一切地方的“普世价值”,将“民主”“自由”等概念与爱国主义相联系,以更加隐蔽的手法来质疑并剥夺敌对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严重背离了国际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三,发展方向的区别。起源于16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趋势,随着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往往会用一种跨国意识来看待和分析既有的国家框架和国际关系,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人们的爱国价值观将何去何从,是近年来被普遍关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有机统一,面对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爱国主义边界困惑时,当代中国人能够在弘扬爱国主义的同时,以更加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在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引领下,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发展为战略选择,与全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不断推动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西方国家在处理经济全球化所可能引发的主权侵蚀、公民归宿意识薄弱等问题时,对内和对外采用的则是双重标准。就内部而言,西方爱国价值观日益重视大众媒体在普通公众动员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构建所谓的外部威胁,对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进行民族主义化的操作。就外部而言,随着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国家将其爱国价值观包装为“普世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来进行推广,通过干涉别国内政以维护其自身利益。
三、如何在新时代构建国家认同——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的核心命题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个人从国家获得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通过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安全环境获得慰藉心灵的精神力量。爱国价值观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集中表达,而作为链接个人与国家之心理纽带的国家认同,则始终是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予以关注的核心命题。从国家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社会主义爱国价值观体现着个人对于国家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据此而论,新时代构建国家认同,要提升理性认识,夯实认知认同;要重视情感体验,增强情感认同;要强调实践转化,促进行为认同。
第一,提升理性认识,夯实认知认同。“认知(cognition)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5]就爱国价值观而言,认知认同是指人们在对国家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国家,进而对国家产生情感并把爱国价值观作为自身的行动指南。人们形成并积极夯实对于国家的认知认同,既是爱国价值观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爱国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和生动体现。人们对于国家的认知认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重要意义”的认知认同,即价值认同。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人们不断体会到国家的重要性,经验性地得出必须将爱国价值观作为自己人生指引的结论。我国有“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晏婴,有“爱国如饥渴”的班固,有“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的冰心……西方国家有“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的拿破仑,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的海涅,有“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的屠格涅夫……这些爱国者的论述表达了他们对于国家重要性的理解,是一种理性而深刻的认识。强大的国家给人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安全环境,而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则有利于促进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二是对于国家“基本内涵”的认知认同,即事实认同。从现代意义上看,国家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就自然要素而言,由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山河、海洋等自然风貌和矿产、森林、物产等自然资源所构成的国土,既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也是民族繁衍生息的保障;就社会要素而言,由共同的经济生活、语言文化、社会心理和历史传统等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紧密联成一体的人民或国民,以其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国家成为一个富有实际内容和生命力的有机体;就文化要素而言,由一定地域民族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规章制度等构成的文化传统,既是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也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国家基本内涵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于国家的认知认同,进而将热爱国家的每一寸土地、维护人民的利益、传承国家的优秀文化并增强文化自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重视情感体验,增强情感认同。认知认同是情感认同的重要依据,而情感认同则有利于认知认同的强化和巩固。人们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是伴随着其对国家的认知而发生发展的,是在情感上对国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有利于人们将爱国主义真正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具体而言,个人对于国家的情感认同,主要表现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祖国的归属感、尊严感和荣誉感。首先,每个个体都有归属的需要,国家归属感体现了人们对于国家的依恋和喜爱之情。“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要建立本民族的或多民族的国家,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当然是他或他们愿意,而在立国之后,又愿意或自觉地依附于他、归属于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归属感。”[6]以构成国家的自然要素为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家的大好河山给人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丰富的自然资源、秀美的自然风光、完整而统一的领土,有利于促使人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形成国家认同在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归属。其次,尊严是一种重要的主观体验,国家尊严感则是人们对国家重要价值的确认和敬畏。“国家领土、主权、物质利益等是国家尊严的客观方面;国家名誉、自尊、自豪等属于国家尊严的主观方面,也被称为‘国格’,可与‘人格’相类比,正所谓人有人格,国有国格。”[7]作为国家尊严的重要体现,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能够在精神上感染其国民并最大范围地引起国民的情感共鸣,指引国民在不断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为国家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后,荣誉是引领人们积极发展、追求卓越的重要动力,反映个人对国家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的肯定性评价和感受到的国家荣誉感,是一种包含自豪、自信、自尊、赞美等体验的正面而积极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能够给其国民带来巨大的荣誉感,有效地鼓舞人们将国家的荣辱兴衰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相结合,从而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主动性,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第三,强调实践转化,促进行为认同。行为认同有赖于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行为认同中不断得以调校和修正。国家认同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体验与强化。行为层面的国家认同,是指人们在对国家形成理性认知并产生正面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爱国价值观为指导,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各种实际行动表达对国家的支持和拥护,从而真正使爱国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概言之,人们对于国家的行为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创造本国大多数居民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诸因素的综合,是主权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需要的综合体。”[8]在实现爱国价值观实践转化以促成国家认同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积极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做斗争,积极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把保卫祖国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增强民族自信的同时不断激发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传承国家历史文化。作为联系国民的天然纽带,国家历史文化渗透在每一位国民的血液之中,成为代际传承的思想基因,为人们的共同行动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国家历史文化一般通过风俗、礼仪等形式予以表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有利于人们在纷繁的世界民族中成功地实现自我定位,被誉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边界也开始变得模糊,因此积极传承国家历史文化并使其保持独立性已然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三是认同国家政治制度。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9]在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政治制度,通常代表了国家主权诉求和公民集体意志,是维护国家有效统治和促进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与忠诚程度,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政治正当性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认同、支持和维护国家政治制度并逐渐树立制度自信,既是爱国价值观得以确立的前提,也是爱国价值观的主要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