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的核心要义与提升路径

2021-02-01刘志侃王礼芳

关键词:实效性建构规划

刘志侃, 李 臻, 王礼芳

(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实效性”作为人们实践效果彰显的意义表达,原指行动或实践所获得的预期结果、成效或实效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为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1]以及其职业发展能力的生成,更关系到“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的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2]这为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回应与反思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因此,亟需厘清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的核心要义,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其提升路径进行系统的探讨。

一、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的核心要义

“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是什么”是理论探讨的基本前提。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于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内涵是什么,在当前理论研究中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已有的相关研究,要么对其定义不界定、不说明,要么在文章中一笔带过,把“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指导实效性”作为一个经验性的名词加以使用,至于为什么这样使用以及依据是什么等相关理论研究明显不足。

(一)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概念的演进脉络

目前,对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概念还没有统一明晰的界定,已有研究的主要观点有:一是其“实效性”可视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职业生涯选择的影响,“规划”落到实处就说明实效性越高,[3]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4]二是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职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合并分解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促使其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5]三是以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一以贯之夯实全过程指导,并结合大学生年级特点及其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实施,最终促使其提高职业素质效果;[6]四是强调引导大学生有效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及其与未来发展有效衔接的效果体现。[7]

这些观点尽管莫衷一是,但基本上都是把“实效性”作为所产生的“结果及其效果属性”来对待与理解。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职业发展实效性是在基于职业知识、规划决策及其职业发展路向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实践,其实效性既体现于“指导对象”对职业发展知识的理解与职业发展能力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也体现在经济社会中对职业实现主流价值的认同程度,最终还要外显于就业实践及其职业生涯。这就意味着实效性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既要注重“指导教师”指导素养的整体性建构,又要关注“指导对象”获得感意义上的自我认知、职业价值观认知、职业环境认知及其转化为行动自觉的实践表达。

(二)在“指导教师”与“指导对象”二者作用方式中把握其实效性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下文简称《要求》)中提出:“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这里的“针对性”“实效”以及“效果”实质上均是对其指导目标“实效性”的具体表达。《要求》中对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的提出,到后来实践中对“实效性”的强调,这不仅是指导实践的需要,而且是理论认识上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虽然“实效”体现了注重实际的效果,但相比于实效性对实效所具有的属性、性质,内在地包括了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目的以及实现其目的并服务于指导对象所具有的针对性方法和最终效果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说,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包括并超越了其指导实效,该实效性不仅强调其指导要有效果,而且强调指导目的与方法的统一。

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练就自身过硬的“指导”本领,尤其是要将职业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要重视世界发达国家职业发展理论的优秀成果,更要扎根中国大地并立足我国国情和“指导对象”实际作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基本出发点,切实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的要求落实到“指导”过程的始终,并将“指导”内容与基于“指导对象”的针对性有机统一在指导过程中,以此将用心、用情、用力转化为服务“对象”成长的效果。在实效性中强调针对性,就是要突出立足“指导对象”,研究“指导对象”的实际及其需要,深切体现对“指导对象”关照的实然要求,离开针对性谈实效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要求》从最初提出“实效”就一直伴随着针对性的原因所在。

对于“指导对象”而言,就是“指导对象”的“需求侧”及其需求满足现状。在这个意义上说,“指导对象”的职业发展规划需要是其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因,为此,必须在了解学生生源结构、专业培养计划、职业发展方向等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求侧”现状,精心设计、精确研判、精准施导,不断调整和丰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供给侧”的内容输出,并将职业发展理论与“指导对象”的职业意识、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建构过程交融互通,切实把“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进”[1]的“三因”理念转化为“指导对象”具体的生动实践,以此促使其把被动需要转化为主动需要,积极建构与生成自身职业发展能力。

(三)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的核心要义

综上所述,离开针对性谈实效性,实质上就是无的放矢。同时,抛开“指导教师”与“指导对象”二者的作用方式谈实效性,形同坐而论道。因此,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指导对象”的实际,科学运用职业发展理论,引导其进行职业探索并围绕职业理想或职业目标主动建构与生成职业发展能力的实际效力。

在厘定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概念的基础上,应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一是精准识别“指导对象”实际。就是要立足时代背景和“指导对象”的实际,这既是针对性前提,也是实效性的现实基础。立足时代背景即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在成长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这既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之义。同时,要根植“指导对象”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入了解与识别其需要的基础上,把“指导”与“对象”个体实际深度融合,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把握好“指导”供需平衡这个重要支点,既要有整体意义上的“大水漫灌”,又要有因人而异的“精准滴灌”。二是靶向设计“指导”供给。“指导”供给如何,决定着职业发展规划的质量与成效。打造符合“对象”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的“指导”供给,是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关键之策。在高度重视西方职业理论因经济、文化制度差异所带来的解释力不足这一事实的基础上,避免简单地运用西方职业理论来解读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而是要加以合理吸收与利用,并在指导内容设计的基础性框架上,制定符合各学科学生成长背景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方案,因势利导,以实现指导方案的针对性,从而促使其获得一种不断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促使其职业发展能力的生成。三是激活“双向”建构自觉。尽管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导对象”个体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但也是指导教师建构“指导”的实践活动。因此,大学生不仅是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活动的“对象”,也是指导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重视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是职业与“指导对象”的双向建构过程,也要重视指导教师对指导方法、指导要素、指导过程及其适时“修正方案”的行动自觉。它关系到指导教师为“指导对象”建构何种职业发展规划,如何影响学生发展。它是倒逼指导教师主动建构指导素养并与“指导对象”建立指导关联的重要驱动力,是激活其实效性的动力源。

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的相关研究及反思

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尽管目前学界很少直接以“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的研究题目出现,但该研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实际上均有围绕“实效性”展开。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是对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的阐释与解读及其在指导过程中的运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职业理论”视角探究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

由于职业发展规划理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指导理论,“许多只是照搬西方的理论”[8]以至于缺乏“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建构,其课程没有满足个性化需求以及存在针对性乏力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设计,[3]应有效借鉴西方“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人格类型理论”“职业锚理论”等理论,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和职业发展及其职业环境,确定生涯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并与其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和侧重点相结合,[9]以此制定学习和培训计划,不断提升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3]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设定自己毕业后的职业目标,在对大学生活做出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为就业实现及其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为此,应从差异化竞争理论视角探究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其依据自身优势,并将自身的兴趣、特长与市场需求有机统一,注重培养其差异化技能,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获得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8]还有研究者认为,科学使用职业测评软件,杜绝生搬硬套或过分“迷信”测评结果,[10]帮助大学生客观认知自己的需要与兴趣、优势与劣势、价值观和抱负,以此确定职业方向,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就业做准备。[11]尽管以上表述有所差异,但大致都是围绕借鉴职业指导理论,引导大学生既要注重现实层面职业目标的实现路径,又要从发展层面理性地对待一生的职业发展。[12]

(二)从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内容建设角度探讨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

有研究者认为,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课程内容设计,以此构建分年级、分专业、分学院的“规划指导”内容建设,促使学生将专业发展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对接,[13]务实其职业发展目标,并对其规划合理拆分,建立符合大学生个体特点的“规划”档案,及时跟踪与督促,提高其指导的实效性。[11]也有研究者认为,应突出“理论课、经验课、实践课”为一体的综合性指导内容设计,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上下功夫,以提高其吸引力和教学效果。[10]同时,要处理好职业指导与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课程性质与教学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建构“规划指导”内容,并为学生生涯规划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12]还有研究者认为,该指导课程内容建设必须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既要兼顾整体发展与个体需要,又要注重课程普适性与个性化,建构其多元的学生需求与现实国家发展需要相对接的课程体系,以期提高课程的持久影响力。[13]

(三)从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过程视域探讨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

该指导过程包括指导要素、指导环节、指导步骤、指导方法及其指导机制保障等。有研究者认为,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指导队伍,结合国家发展和学生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指导,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指导模式,提高其规划指导的针对性和精准性。[13]也有研究者认为,要在深化指导专业教师建设的基础上,突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特点,激发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此强化其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为。[10]应将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作为“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在提高大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基于大学生特点的职业规划规范流程,推动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结合,激发学习动力,做好职业准备。[11]尽管从指导“运行”视角对其“实效性”进行了研究,但无论是从指导要素、指导内容、指导方法、指导载体等层面探究其实效性,最终还是要从指导对象的获得感中把握其持续影响的效果力。

综上,这些对策及其路径研究,对于提升其“实效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仍需要从其指导理论和指导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究。

一是对职业发展规划理论运用的审视。职业发展规划是实现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虽然《要求》中强调“大学生职业发展”为关键词建构其理论及课程内容,但现实中的“规划指导”研究或教材仍以西方“职业生涯”理论为版本,从而以职业生涯规划替代职业发展规划已是常态。由于我国历史文化和工业化进程与西方迥异的现实背景,不能生搬硬套西方职业理论及其概念。笔者不是反对引入西方职业理论,反对的是对这些理论不加消化的运用与“唯理论”。只能在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本土化”的立场上,要有自己的原创性职业指导知识体系,且不失思想的主体性,才谈得上对西方职业理论实行“拿来主义”。否则,我们会因为消化不良致使其实效性“失效”,难以实现本门课程成为“点亮学生前行的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的目的。为此,对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厘定,并赋予职业发展规划新内涵,既有助于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理论的创新与指导体系建构,更有助于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的提升。

二是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研究的现实视角。当前的诸多研究,其思路或方法大致相近,无论是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指导对象”基本上以“抽象”的大学生加以表述,虽然学界提出了以“分层分类”“教师队伍建设”等应对策略,但如何使其落地生根的相关研究不足。同时,对于如何提升其“实效性”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由于在实证研究中,缺少对研究对象的了解,尤其是缺乏对其变量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进而影响其严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之有些指导对策从理论到理论、为了规划而规划,缺乏对现实的关照。因此,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的提升研究,必须要处理好理论和现实的逻辑起点与逻辑归宿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提升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的路径

提升职业发展指导实效性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为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维度加以厘定与审视,切实把握职业发展规划的内涵,深刻领会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任务与目标,以此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实效性。

(一)切实回应并深刻把握职业发展规划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厘定职业发展规划内涵是准确把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前提。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职业生涯的内涵是伴随着职业与生涯概念演进而不断发展,其含义也相应发生着变化。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对生涯这一概念定义为:“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14]生涯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个人通过从事工作”,强调了生涯对个人而言的独特性,是基于个人特质,并通过职业组织所提供的工作实现;“创造”显现了生涯是一个人的愿望与可能性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妥协和权衡的产物,换句话说,人们在做出选择时需要权衡选择的收益与风险评估;“有目的的”,揭示出生涯对个人来说不是偶然发生,它需要规划、思考、制定和执行,本质上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与信念。因此,职业组织是“人”的组织,从业者又离不开职业组织,职业组织与“人”成为职业生涯核心要素的基本构成。在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生涯规划涵盖了组织角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角度的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还未进入职业组织,正处于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过渡阶段,充其量为“准职业人”,如果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移植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势必导致职业组织与“人”的牵强组合,造成大学生职业发展“虚拟化”,达不到组织与“大学生”的有机统一。因此,如何聚焦基于大学生职业实现的职业发展规划,并为顺利实现进入职业组织和“后大学时代”开启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已成为其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现实前提。

1.深刻把握职业发展规划的内涵,力图与《要求》相契合。《要求》中强调“职业发展规划”,实质上是强调“人”与组织的关联性、发展性及有机统一,而不是简单的组织与“人”的关系。因此,对于已进入职业组织为前提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以职业实现为诉求的职业发展规划,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制约,职业发展规划是以职业实现为目的并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在这个意义说,职业发展规划包含于职业生涯规划,并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及其职业生涯作出可能性预期规划。作为大学生而言,其职业发展规划的目的就是着眼于职业实现和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一系列旨在建构自身与职业组织需求要素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其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就业实现力,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并结合职业环境认知,确立自我职业发展的预期目标,并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步骤与策略应对的过程。它实质上是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肯定和职业环境认知,主动建构与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的拥有量,最终发展个人的职业生涯。

2.紧紧围绕“谁”并着力于“谁”的职业发展规划。不言而喻,谁的职业发展的“谁”这个“指导对象”,就是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尤其是在高考志愿还没有完全满足考生专业志愿的现实背景下,对“谁”的重视显得愈发重要。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教师而言,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不是独立于学生生源结构、家庭经济背景、性别、个性特点,也不是独立于专业特点、年级特点、专业培养计划、教育教学过程、创新实践环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以及激励措施之外的指导,更不是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及其职业环境之外抽象的指导,而是对上述多要素全方面的把握与研判后,指导这个“谁”而制定的职业发展规划。为此,这就需要合理运用“职业理论”,科学引导大学生以自我认知、职业环境认知为其规划的现实判据,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将“知己”与“知彼”有机的统一于大学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为其职业实现及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聚焦职业发展规划要义,力图提升其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规划的目的不是为了规划而规划,而是将规划置于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切实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切实聚焦其职业发展规划的内在要义,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实现的可能是以其个体的职业发展能力为基本前提,积极引导其建构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其职业组织需求相适应的能力结构和要素,尤其是要引导其结合自身的职业目标,并将职业目标需要的素质要求合理的分配在大学年级的不同阶段,力争达成与目标需求要素相一致的素质生成。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如何进行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全面提升,并根植于职业发展要求的内在逻辑,将“职业组织需要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品行修养和自我效能感”[15]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练就与职业发展相适应的过硬本领,提升个人对社会、对人生的内在感受,历练出健全、积极向上的人格,亦即建构与生成自身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拥有量的全面提升,以此将“奋斗是幸福的”这个时代的主题词演绎为学生个体的生动实践。

(二)靶向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内容供给

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如何契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诉求,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价值引导功能,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议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同时对原有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合理吸收、消化并科学运用西方职业理论,紧紧围绕学生这个出发点,以实现职业发展为目标,着力于靶向设计内容供给,打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与职业组织人才需求相契合的“指导”内容供给体系,以此强化其“指导”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1.致力“自我认知”是科学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内容的逻辑起点。“自我认知”既是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前提,也是学生着手职业发展规划的依据。一方面,科学合理运用职业理论。指导教师需要跳出对西方多种职业理论宣讲替代“指导”的惯性思维,在对采用的职业理论及其“自我认知”测评工具学深、吃透、悟懂和弄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切实聚焦“指导对象”,把握学生发展特点,尤其是突出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特点,并从具体的专业来把握,以此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和内容设计。另一方面,务实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不仅包括学生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认知,也包括其性别、生源类型、家庭经济地位、学习偏好、所学专业等优劣势的认知。因此,指导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自我认知”环节,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其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并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引导其树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目标。最后,“指导”内容要在共性提炼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设计。这就需要遵循职业发展指导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特点,动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并以学情分析反哺“指导”分析,促进“指导”反思和策略性建设。

2.着力“职业环境认知”是精准把握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内容的要领。职业环境认知包括职业组织基本类型及其职业组织人才需求要素构成。它既是个体职业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其职业发展规划对标职业组织能力需求构成的现实判据。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职业组织人才需求要素全面认知。职业组织是人的对象化产物,因此,每一个职业组织的职业岗位都赋予了“人”的特点。这需要引导学生对职业组织能力需求的共性要素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特殊性职业岗位要求加以分析和针对性需求提炼,明晰实现职业发展的能力构成要件。另一方面,围绕职业目标建构与生成职业发展能力。结合其自身的职业目标并根植于职业组织需求实际,将职业组织能力需求要素合理的分配在大学不同年级的阶段,促使其不断提升与职业目标需求要素相一致的能力和素质。

3.夯实“如何实现指导环节有机对接”是构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内容的重点。这一环节关乎“指导”是否有所作为,能否做出成效。实现“指导”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有机对接,是科学构建“指导”内容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达到平衡的重要支点。为此,要将专业培养方案、育人过程以及激励措施等有机统一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全过程,以此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谋划,梳理出“指导”内容的层次性、衔接性和进阶性,形成其“指导”指南和实践规范。与此同时,在“指导”内容设计的基础性框架基础上,精心设计符合各类专业特点具体化的“指导”思路,以及制定符合各学科背景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指导”引领路线图,以实现指导的针对性。在指导过程中应打破既往的课堂讲解单一指导模式,要将“线上线下”、监督跟进、释疑解惑与反馈修正等多种指导方式有机结合。

(三)将奋斗精神内化为大学生职业发展实践的内生动力

将奋斗精神融入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质上就是让奋斗精神化为大学生个体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教师同样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同时,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育人终极目标的一致性。因此,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课程应充分发挥其“课程思政”的作用,加强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衔接与互动,“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16]切实把奋斗精神融入到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各环节中,激励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诠释与书写“奋斗”,为不断增强其职业发展能力建构的主动性注入内生动力。

1.职业发展规划不仅是写在纸上,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上。在这个意义上讲,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更需要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吃苦耐劳和不懈奋斗的精神,锤炼坚强的品格和意志,以其执行力和行动力成就职业发展。就现实情况而言,当今大学生多在物质生活较为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奋斗动力不足、“靠奋斗不如靠背景”、遇到挫折就放弃、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模糊等消极颓废的心理或行为,这就更加需要以奋斗精神引领其挑战职业发展上的“不可能”,并以深化激励制度和机制为保障,让奋斗与磨砺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更好地激发出最强劲的内生动力,把“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17]转化为行动自觉。

2.职业发展规划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奋斗去书写。新时代对广大青年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需要练就与时代发展和事业需要相适应的能力。因而在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践行的过程中,切实注重“指导”内容的校本开发,系统把握身边的励志故事,积淀更多的校本化、本土化的“指导”内容,讲好校园故事、职业成就故事和中国故事,“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18]激励学生用奋斗书写自己的人生华章。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树立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要紧密结合其职业发展规划,瞄准其人生关切,有针对性的将奋斗精神融入日常、落在平常,强化青年学生面向未来的奋斗精神,涵养奋斗的精神风貌;要通过创新创业赛事、科技活动等加强大学生对奋斗精神的认识和认可,实现奋斗精神和实践相互联系、渗透和促进,进而凝聚奋斗共识,从根本上树立和增强大学生践行奋斗精神的自觉,[19]并以此推动其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效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实效性建构规划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建构游戏玩不够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