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价值、问题、路向
2021-02-01瞿时章
瞿时章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革命歌曲作为承载革命文化的非物质载体,有着独特的精神价值。通过革命歌曲推进高校革命文化教育,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代所需,也是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本文从价值、问题、路向三个维度梳理和阐释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及提振之道,为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引导。
1 价值: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文化传承。
革命文化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深厚底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一方面,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革命歌曲详实反映了革命文化的形成过程。工农革命运动时期,以毛泽东、刘少奇、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投身到工农革命运动当中,开始建设自己革命文化。他们写词、作曲,用歌曲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激励广大工农群众革命激情。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共产党人用歌曲宣传自己政治主张、军队的性质、鼓励民众加入革命队伍。抗日救亡时期,在面对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华夏大地掀起了全民族抗战高潮,形成了全民抗日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们热情高涨,创作了许多作品,内容主要是以打倒国民党反对派,揭穿其假和平、真独裁的面目。另一方面,革命歌曲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程。《五一纪念歌》等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送郎当红军》等歌曲,真实地记录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情景,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本质和宗旨。《保卫黄河》等歌曲真实地记录了那段艰难屈辱的岁月,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在面对强敌侵犯时的坚韧不屈。抗日战争胜利后,《战斗进行曲》以曲风轻快、活泼的风格,充分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高昂士气,以及蔑视敌人、胜券在握的战斗豪情。
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可助力文化传承。以革命歌曲为载体,向青年学子展示革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向其展示革命文化的时代精华。只有使青年学子深刻了解革命文化的发展历程,才能使其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2)时代诉求。
立德树人始终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在新时代境遇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从革命文化中不断汲取动力。革命歌曲作为革命文化符号,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不竭源泉。
一方面,革命歌曲是弘扬革命精神的宝贵资源,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能量。革命歌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也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艺,能在精神上激励青年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以革命歌曲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是青年学生学习革命历史,培育时代新人的活教材。让学生忆苦思甜,体悟今日之幸福生活是何等来之不易,有助于他们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更好理解四个“伟大工程”的深远意义而砥砺奋斗。此外,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革命文化教育能坚定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有效提防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渗透。另一方面,革命歌曲是属于人民的文艺,通过传唱这些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不仅可以提升青年学生的艺术品味,还能启智润心,实现德育与美育育人功能最大化。
革命歌曲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青年学子奋勇上进,不懈奋斗,做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符合时代诉求,使青年学生提升正能量,自觉抵御消极负面的文艺,成为能堪当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3)育人需要。
革命歌曲是革命文化的活化石,以革命歌曲为抓手,是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创新举措。
其一,革命歌曲为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革命歌曲融入青年学生革命文化教育,不仅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产生重要影响,还可以丰富高校革命文化教育工作的内容、扩充其内涵,使其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二,革命歌曲为革命文化教育指明了新方法。在校园传唱革命歌曲,不仅可以丰富、充实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也丰富和充实了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推动了革命文化教育的创新,增强了吸引力和亲和力。这种新方法是解决当前革命文化教育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等问题的现实需要。其三,革命歌曲为革命文化教育拓展了新路径。新时代青年个性化发展,革命文化教育若一味地采取传统的、单向的理论灌输,难以取得良好效果,拓展新路径是必然选择。因此,以革命歌曲为切入点,拓展了青年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新路径。
革命歌曲为推动新时代青年革命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和路径,应和育人需要。以革命歌曲为抓手,利于师生之间互动,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又能使学生对革命文化有整体把握。
2 问题: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革命歌曲作为革命文化重要载体以及在育人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困境。
1)发掘不深:革命歌曲的历史独特性未得到充分诠释。
革命歌曲对于新时代学生来说已久远,不透彻分析其历史独特性,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革命歌曲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她不仅服务了战斗的需要,宣传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也丰富了共产党人及其群众的精神生活。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这些歌曲就是精神食粮,是精神之钙。一言以蔽之,革命歌曲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用鲜血和汗水书写的,对于推动革命运动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对革命歌曲本身进行大力发掘、整理,分析独特性,将其还原到历史场景中进行充分阐释,是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前提。如分析歌曲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含义,以及歌曲背后的故事,使青年学生在知识层面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从而理解革命文化的发展历程、体会其本质内涵。但当前就革命歌曲的历史独特性并未得到充分阐释。如网络上出现的“恶搞”革命歌曲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青年缺乏对革命歌曲历史背景的了解。当前革命歌曲概念内涵模糊,众说纷纭。有人称其红色歌曲、红色革命歌曲,还有称其红色歌谣等。概念上的众说不一导致借助革命歌曲教学时,难以让青年学生信服。
2)方法不当:革命歌曲的现实指导性未得到全力发挥。
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以革命文化为线索,明晰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力量来指导学习生活。革命歌曲作为文艺形式存在,其通俗易懂的形式、铿锵有力的歌词、激昂奋进的旋律,足以使人震撼感动。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利用歌曲宣传自己的革命理想、政策主张、军队的性质。历史证明,这一宣传手段是积极有效的。在新时代的今天,对青年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理应学习这一宣传方法的精髓,然而,革命歌曲的现实指导性并未得到全力发挥。
一方面,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还是沿袭旧的传统,偏于理论灌输,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原因在于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更遑论同频共振、共感共鸣。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2]在新时代的今天,加强青年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守正创新是必由之路。以歌曲为载体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既不失应然的广度和深度,又不失实然的温度和热度。另一方面,尽管一些高校也开展咏唱革命歌曲等活动,但是活动目的单一,偏向娱乐性,且没有延续性,未能充分发挥革命歌曲的真正价值。用好、用活这一重要载体并未出现。
3)价值短板:革命歌曲的时代重要性未得到全面分析。
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青年学子以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引领,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命运之中,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历史责任。然而,革命歌曲的时代重要性并未得到全面分析。
革命歌曲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见证了无数革命烈士对革命理想孜孜追求,一首首歌曲组成了一幅幅气贯山河、美丽动人的画卷。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日新月异,革命歌曲日渐式微,显得与流行音乐文化格格不入。据相关调查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革命音乐传承出现了“代际消减”现象,越年轻的群体对革命音乐文化的了解越少。”[3]也就是说革命歌曲在不同程度上已淡出青年人的视野而被束之高阁。革命歌曲发轫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中,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对于新时代仍有着深厚的时代价值,她除了其本身所具备的精神特质外,还在于她与当代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有契合性。正因为如此,每当我们听到激昂、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时,都会被歌曲所震撼。这就是革命歌曲时代价值的体现,尤其在当前积极倡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时代境遇下,革命歌曲的时代价值尤为明显。不忘本来,才能更好面向未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途中,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克服,这需要全面分析革命歌曲的时代重要性,不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为高校铸魂育人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3 路向: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提振之道
考察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向,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主要功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需要将革命文化教育看成一个由主体、场域和机制构成的整体系统,并将革命歌曲贯穿于各个要素之中,旨在实现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青年学生能动性的作用,运用好“线上”主战场和“线下”主阵地的作用,建立柔性激励和刚性约束相并重的文化育人制度。
1)主体着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青年学生能动性作用。
提振高校革命文化教育,首要的着力点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青年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提升青年学子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进而内涵于心、外化于行。
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增强革命文化的引领力。高校要开展好革命文化教育,必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的:“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高校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同样需要发挥教师关键主导作用,让青年“抬起头来”。首先,教师要发挥积极性,要率先加强对革命文化的学习,夯实文化功底,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半桶水,只有知识库存深厚,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侃侃而谈。其次,教师要有主动性,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自觉做革命文化的实践者、传播者、弘扬者。最后,教师要有创造性,能将革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用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表达理论,从而提升青年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如某高校思政老师的思政课堂成为网红课,以致“一座难求”,深受学生喜欢,其秘诀就是积极创新,将歌曲贯穿课堂,打通了硬邦邦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5]。
另一方面,发挥好青年学生的能动性,提升革命文化的内化力。教师讲的再多出彩,关键还得看学生能动性。首先,要激发青年学生的自主性。新时代青年具有思想活跃、追求多样等特点,以革命歌曲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一定要立足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实际需要,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充分调动学习自主性,让他们成为教育活动过程的积极组织者、参与者、评估者,深刻体会过程,使学生把革命文化知识内涵于心。其次,引导青年学生把革命文化外化于行,使其成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提升自身的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做革命优良传统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将青春热血挥洒到伟大事业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践行革命优良传统,真正做到外化于行。
2)场域占领:运用好“线上”主战场和“线下”主阵地作用。
提振高校革命文化教育,还需要占领相关场域,“线上”主要是网络媒体空间,“线下”主要包括课堂、课外、校内、校外。将革命歌曲融入高校革命文化教育不占领这些场域,就很难取得良好成效。
第一,利用好网络主战场,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青年学生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决不能忽视网络空间这个主战场。一方面,加强线上活动的开发与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设计开发“翻转课堂”、“慕课”、“微课”。注重打造革命文化传播精品,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扩大覆盖面,为革命歌曲传播插上飞翔的翅膀,积极宣传革命文化。定期开展经典革命歌曲传唱活动,使活动常规化、品牌化、精品化,将歌曲演唱与歌曲的背景讲解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技术将活动实时直播,为革命文化传播搭建坚实舞台。此外,利用易班网络平台,打造革命歌曲鉴赏栏目。与青年学子在易班平台开展线上互动,用革命歌曲涵养家国情怀。
第二,注重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线下活动的开展。打造“动听”的思政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将革命歌曲融入思政课堂,让经典革命歌曲随着优美的旋律飞进学生的心田,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课外,组建志愿者团队进入社区开展革命歌曲传唱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校内打造有内涵的学生社团,为社团活动铸魂。依托学生社团,结合重大节日或者重要纪念日,开展革命歌曲传唱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并感受,让革命文化深入人心。另外,在校外积极发挥大学文化的辐射作用,选拔具有文艺特长的学生骨干,组建红色文艺志愿者服务团,借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宣传革命文化,让革命歌曲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3)机制保障:建立柔性激励和刚性约束相并重文化育人制度。
提振高校革命文化教育,还需要建立健全柔性激励和刚性约束相并重的文化育人制度,从而完善高校推进革命文化教育的相关机制保障,营造积极、有利的革命文化教育制度环境。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柔性激励制度,营造自觉性制度环境。推进高校革命文化教育,需要建立一些柔性激励而非强制性的制度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如鼓励思政工作者多创新开展一些革命歌曲传唱活动,切实让青年学生在活动中有获得感,对于获得突出成效的相关教师给予适度奖励。还可建立健全青年学生学习、参与革命文化教育活动的激励制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并给予学分奖励。激励他们对革命歌曲进行创造性转化,用现代技术手段传唱革命歌曲,表现优秀者颁发荣誉证书。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刚性约束规范,营造约束性制度氛围。高校在开展革命文化教育过程中,除了建立健全柔性激励制度外,还应建立健全刚性约束性规范,如明确要求高校人文素养课老师必须开展革命歌曲选修课,明确课时安排及教学目标,指定详细的工作规范和考评制度,对于完成教学目标的给予奖励。规定青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涯中完成相关课程,才能获取相应学分。为避免出现“一时热”现象,学校可以实施革命音乐文化建设工程,使革命歌曲在校园里潜 移默化地转为青年学生的内在动力。综上所述,推进高校革命文化教育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是传承革命文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但这绝非一日之功,一劳永逸。除了需要主体着力、场域占领和建立相关制度规范以外,还需要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在久久为功、春风化雨中不断推进,使青年学子逐渐成长为能堪当时代重任的民族复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