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2021-02-01王祥龙刘志华
王祥龙,刘志华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在扩招政策的影响下,农村大学生的生源规模日益增长。然而由于农村大学生在文化资本与社会经验上所存在的不足,导致农村大学生在思想与心理的层面上存在明显的偏差,需要现代院校结合农村学生的文化背景、认知特点及发展特征,从人格、文化及就业等层面上,强化原有的思想教育机制,健全帮扶体系,使农村大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到院校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成为有利于国家、社会及人民的优秀人才。然而在探究农村大学生思想教育策略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思想教育的内涵,确定现代院校在农村大学生帮扶中的指导思想与理论目标。
1 思想教育的基本内涵
思想教育主要指对社会个体的观点和思想产生影响的教育机制,能够帮助社会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其基本任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导向,以对社会与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前提,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与价值理念,培养个体实事求是的精神与勇于探索的理念。在教育内容的层面上,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论内涵及系统知识,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获得体验与经验,并使其转变为信念和观点,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与生活态度。因此思想教育是人的教育,是有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是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态度、理念。[1]因此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使经验与体验转变为信念和观点,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看待世界并改造世界。而加强农村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能够从根本上弥补农村学生在人格、心理及思想等层面上所存在的不足,能够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帮助农村大学生在现代教育的支持下获得全面的发展与支持。此外,加强农村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够补齐现代院校在大学生帮扶领域所存在的短板,使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物质帮扶的过程中,更好地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与建设者。[2]
2 农村大学生的特点
2.1 缺乏自信
农村大学生主要指生活在农村地区,并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其所生活的环境特征及文化特征决定了农村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思想模态。但根据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能够发现,当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后,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及精神面貌会呈现出较为积极的特性。然而在文化差异或经济差异出现后,原有的思想理念与行为规范便会受到影响,形成“文化负自信”现象。因此在农村大学生的层面上,当农村大学生从经济条件和物资资源相对滞后的区域,来到物质条件、文化形式及经济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后,自身的思想理念与行为规范便会出现明显的改变,并在潜意识中将两者进行比较和对比,产生相应的不自信心理。这种不自信与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生理特征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能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认识。
2.2 过度迎合
由于社会环境的迁移与变迁,导致农村大学生在社会认知上产生不信任感与不安全感,并形成了缺乏自信的心理状态。[3]这种不自信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心理模态,容易使农村大学生形成某种层面上的“缺失”,使其更加迫切地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并努力成为该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根据相关心理研究及实践研究成果发现。农村大学生适应新环境、新文化的行为存在明显的“过度迎合”的问题。即在行为、思想及价值观上,努力迎合城市文化或城市环境。导致互联网及社会多元思潮侵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其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譬如超前消费思想的盛行,导致农村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经济条件,大肆挥霍手中的金钱。此外,这种迎合还表现在社会行为与生活的层面上,譬如城市学生的生活行为、学习行为,人生理念都可能成为农村大学生模仿的对象。
2.3 错误归因
在高考扩招政策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逐渐出现慢就业、就业难等问题。而农村大学生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的难题和困难,会遭受打击和挫折。然而部分农村大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自身出身问题,往往将挫折与失败的原因,归咎在“农村出身”,并不会从专业能力、社会发展及竞争趋势等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造成农村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层面上出现偏差。此外在校园生活与社会活动中,这种“错误归因”的现象也较为明显,譬如在投票、选拔上,农村学生会将失败原因归咎为“暗箱操作”与“人情世故”。而要想切实解决农村大学生所存在的错误归因问题,还需要从“过度迎合”与“缺乏问题”等问题的角度出发,解决错误归因的本源问题。[4]
3 影响农村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因素
3.1 社会环境
社会归属感是破解农村大学生 “缺乏自信”与“过度迎合”问题的关键和抓手,只有农村学生拥有较高的社会归属感、校园归属感,才能忽视自身的生源出身及文化背景,真正融入到校园生活中。美国心理学家康奈利·布鲁托曾在相关著作中指出,当社会能够为个体提供被理解、被关怀、被尊重的感觉时,个体才能更好地形成社会归属感。才能使社会个体有信心、有方向地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建设中。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生活节奏较快、各类问题较为突出、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导致农村大学生难以在陌生地城市中形成社会归属感。但要想切实破解问题,我国可以从校园环境的角度出发,从校园归属感的层面上,弥补社会归属感不足的问题。
3.2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主要指社会个体在特定经济环境与教育环境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理念,文化素养及文化底蕴。导致农村大学生由于农村教育事业与家庭经济环境的限制,导致自身所获取的文化资本较为稀缺,难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意识。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学生又由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致使自身难以利用互联网媒介,接触现代的、现金的文化体系,进而在入大学后,出现城市文化与自身文化相错位的问题。而在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农村学生的文化资本问题,主要指农村学生的文化理念与城市学生的文化思想相互错位的现象,指农村学生由于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各种与群体生活不一致的现象,这种不一致,容易加重学生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思想教育的顺利开展。
3.3 就业过程
部分院校的专家及学者认为思想教育应以在校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价值引领与思想指导。然而结合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理念,能够发现,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拓展思想教育维度,使其融入到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社会生活中,拥有较为鲜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在观点形成与信念树立的过程中,农村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接触和适应社会环境,将导致其价值理念与行为模式出现偏差,严重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所以将思想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拥有较为鲜明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此外,将思想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能够帮助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解决农村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竞争中所存在的道德问题与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4 影响农村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结合思想教育的基本内涵能够发现,现代院校应从学生体验与经验的角度出发,明确农村学生的特征及特点(缺乏自信、错误归因、过度迎合),分析出社会环境、文化资本及就业过程对思想教育的具体影响,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帮扶策略和手段。根据相关理论研究可以发现,社会环境与文化资本是影响学生自信心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能够在强化教育与优化体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信缺失与过度迎合的问题,进而间接地改变农村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归因”现象。而就业过程是拓宽思想教育维度,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的必要手段,可以巩固和维持思想教育的成果,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根据农村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和特点,将思想教育划分为人格塑造、文化资本补充及就业教育等过程。
4.1 人格塑造
人格塑造是农村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前提条件。然而在人格塑造的过程中,现代院校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窠臼,从环境影响、心理疏导等层面出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关怀学生、教育学生,使其正确看待和认识自己,明确自身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首先是社会环境。通常来讲社会环境中的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能够帮助农村大学生获得良好的社会归属感,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在社会环境营造上,应以城市形象与城市氛围塑造为抓手,在奠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做好社会环境营造工作。而在现代院校的角度,院校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营造鼓励、信任、接纳、情感、关注、共情的文化环境,提高农村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使学生在友好的氛围中,塑造健康的人格。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院校还应通过校园活动、文化互动及校风、校纪建设等层面出发,通过构建和谐、安定、健康的校园环境,提高农村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为农村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础,提供帮助。其次是心理干预。如果说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是农村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前提条件,那么心理干预就是塑造健康人格的主要阵地。心理教师应结合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角度出发,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格塑造质量与效率。切实帮助学生解决自信缺失、错误归因及过度迎合等问题。而在实际的心理干预中,教师需要通过团体辅导、宣讲、座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随后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或干预服务,使学生在“世界观”“理想”“兴趣”“动机”及“需求”等层面上得到发展和成长。使学生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及尊重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得到“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4.2 文化补充
本文中的文化资本是农村大学生出现自信缺失、过度迎合等特征的主导因素。由于农村学生缺乏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适应,导致自身文化体系及思想体系出现偏差,进而形成“挫败感”和“失落感”。而要想充分地破解该问题,就需要帮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媒介,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城市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而减少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思想理念及行为规范上所存在的偏差,降低“过度迎合”问题的出现和发生。然而针对已入学的农村大学生,现代院校应通过文化资本补充的方式,增加学生在制度文化、城市文化及现代文化层面上的不足,使学生通过思想教师的指引与网络媒介的帮助,形成切合现代社会及校园文化的文化资本。然而本文所指出的文化资本主要聚焦在农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适应和理解的层面上,通过规避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异,来破解农村学生的自信缺失问题。但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层面上,现代院校还应尊重农村学生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在校园文化的建构中,树立良好的“文化包容”氛围,使城市学生正确看待农村学生的文化背景。但在文化补充的过程中,现代院校还需要帮助农村学生正确判断和理解城市文化与校园文化,帮助学生甄别出错误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理念,规避农村学生所出现的“过度迎合”与“过度模仿”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开展定期的访谈活动,了解学生的文化理念,确定文化补充的质量与效率。此外,现代院校在思想教育中,还要明确“城市经济”、“环境”、“理念”及“文化”对农村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影响,从文化补充的角度出发,缓解农村学生在经济、物质及环境等层面上所存在的失落感。究其原因在于文化补充能够在思想、理念及意识等方面,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来自”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挑战和压力。
4.3 就业教育
在就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教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使学生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而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学生所存在的“错误归因”问题,调整就业教育内容及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问题所在,确定问题的成因,进而通过经验和体验的获取,形成正确的观点和信念。譬如在实际的就业教育过程中,现代院校应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就业服务平台,要求学生将就业失败的原因反馈给就业指导教师及思想教育工作者,以此使教师在就业服务与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总结农村大学生的错误归因,并通过思想引导与价值指引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和观点。其次将思想教育过程与学生就业实践活动有机地融合起来,优化学生体验与经验的转换机制,使思想教育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实际来展开。譬如,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农村就业前景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农村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层面上所取得的优势,能够对农村社会形成自豪感与归宿感,并通过就业实践的方式,彻底解决“自信缺失”问题。最后是鼓励学生返乡就业,引导学生破解就业问题,提高农村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在这个过程中,现代院校与我国有关部门应建立联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即农村学生在归乡就业后,能够有机会、有能力地回到城市发展,能够将农村就业的成果,延伸到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并在就业实践中肩负起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时代责任。
5 结语
由于农村大学生存在着 “自信缺失”、“过度迎合”及“错误归因”等特征,导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出现严重的偏差。对此现代院校应在明确思想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把握相应的影响因素。通过人格塑造、文化补充及职业教育的方式,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帮助农村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使其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