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02-01张晓晶殷陈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旅游经济文化

张晓晶,殷陈君

(1.池州学院,安徽 合肥 247000;2.天津城建大学 城市艺术学院,天津 300384)

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注重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为目的,追寻文化、名人遗踪以及参加各种各样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1]。对于职业旅行者和一些对生活有着特殊追求的人来说,寻求文化享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风尚。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可分为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四个级别,如果以地方作为区分,充分结合文化特色,有助于从根本上提振乡村经济。

1 文化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内涵分析

1.1 文化旅游模式的构建能够改变乡村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当前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超过美国指日可待。但根据木桶效应的原理,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因素众多,如果最短板之处无法及时提升,则国家发展的主要矛盾依然集中在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对于我国而言,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即为木桶效应的最短板,只有全面提升乡村经济,我国社会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才有望解决。基于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乡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

实际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乡村地区的经济应该如何发展。伟人曾言:“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不违反法律及道德制约,在我国社会体制之下行事并真正达到提振乡村经济目的,相关方法便可被视为“成功”。对于我国乡村来说,传统的发展经济的方式方法均集中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但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乡村常住人口数量较多,尽管机械化作业的推广速度正在日渐加快,但人工占比依然很大。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农产品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单纯指望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进而提振乡村地区经济的想法并不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换言之,乡村地区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如果无法从根本层面得到扭转,则乡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几乎不可能出现颠覆式的提升。基于此,乡村地区必须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备选项之一,文化旅游可以成为乡村地区的探索方向。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创意”,本质在于寻求特色和差异,但与旅游的本质是一致的。一般意义上的旅游主要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希望最大限度地开发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但无论其发掘过程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着眼点仍无法脱离资源。但在乡村地区开展文化旅游则不同,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摆脱了资源的舒服,能过综合多种因素(包含当下极其有限的资源、环境、地区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比如目前常见的“农家乐”自助游模式,并无固定的文化,但在旅游期间,游客既可以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乡村地区的淳朴和自然;又能够品尝农家菜,全面放松身心,无时无刻享受到乡村地区的自然文化氛围。综合而言,在乡村地区构建文化旅游模式本身便是一种充满了创造力的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地区单一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最终达到全面提振乡村经济的目的。

1.2 文化旅游模式可结合乡村地区的特点,具备高度契合性,丰富经济来源途径

在乡村地区构建文化旅游模式的大前提在于,人们必须明确文化旅游模式下的“文化”二字应该作何解读。从概念层面来说,文化似乎应该作“高端”理解,即只有对外打出能够吸引游客的噱头,彰显出名声之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才会前来消费,最终达到提高乡村地区经济收益的目的。但若以此为切入点理解文化必定会陷入僵局,原因如前文所述,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从本质上来说,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内容都均含文化气息,尽管开发过程需要结合一定的资源,但核心问题在于绝不能被资源束缚。具某文化旅游策划专家的观念:“文化旅游策划的原则主要有六个方面,分别是持续原则、精品原则、市场原则、特色原则、网络原则和滚动原则。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经营、永续利用;在生态质量与其他方面发生冲突时,包括与景观质量发生冲突时,以生态质量优先;整体优化、容量控制:对区域内的生态、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规划,接待容量不超过生态承载力。”具体而言,规划建设文化旅游项目时,无论选在何种地区,必须营造出旅游精品,即在规划、策划、设计、建设、服务、管理六项要素方面均做到“精”。只有逐渐形成向高品位要效益、向高质量要市场、向高品牌要竞争力,才能逐渐将文化旅游做到一流水平。对于乡村地区来说,文化旅游模式的构建必须结合地区的特点,当区域特性成为独一无二的“名片”时,消费者才会愿意前来体会与众不同的乡村文化,从而实现提振乡村经济的目的[3]。

1.3 文化旅游模式有助于乡村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可提高开放程度、增加就业机会

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人的关键因素,“特色”是一切的基础。如果从旅游业的发展角度来看,旅游行业注重“靠天吃饭”,其中的“天”可作两种层面的解读。其一,自然形成的景观。比如山川草木,经过千万年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景,使人一眼观之便可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进而产生赞叹之心。久而久之,这样的自然景观在越来越多人的推荐之下,会逐渐形成独有的文化气息。比如蜀道的巍峨与险峻本就世所皆知,经过诗仙李白的名篇《蜀道难》的“润色”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完整地走完蜀道。由此可见,“历史际遇”即为“天”的第二重理解,只有历史上的一些名人轶事发生在一个地区之后,才能以此为始,逐渐产生“衍生文化”,最终成为吸引后人观赏的旅游景点。比如我国多地留存至今的名人故居及历史事件发生地等(如“八七会议”遗址等),均具备“靠天吃饭”的因素。但乡村地区不同,如果本地区缺乏“先天”文化气息,无法依次构建传统的文化旅游模式,那么,乡村地区只能退而求其次,打造完善的现代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链。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打造并非小打小闹,如果无法按在一定时间内形成较为完善的规模,则产业链随时可能面临崩塌的危险。比如上文提到的“农家乐自助游”乡村旅游模式,如果只是某农户自行打造,开放程度并不高,无法为当地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则当地历史遗留的经济发展问题便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此种情况下,由于缺乏整体性的组织,越来越多个体户形式的农家乐自助游饭店会逐渐出现,一旦陷入恶性竞争的状态,最终的结果是,所有人都无法赚钱,只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通过构建文化旅游模式,打造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使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一个整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随着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会逐渐提升,可反向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 基于文化旅游模式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2.1 开展乡村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乡村常住人口的思想意识和经济发展理念

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为:不断提高乡村人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乡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乡村地区的群众长期处于“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在朝向该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乡村人民应当改变自身思维,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构建与乡村实际情况高度契合的综合化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最终彻底实现乡村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无法脱离人。换言之,如果作为主体的“人”的思想觉悟和实际能力无法提升,那么一切政策、战略规划都是镜花水月。基于此,为了使乡村地区的常住人口真正掌握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力,乡村地区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从外部引入人才方面,而是应该大力开展乡村职业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常住人口具备现代紧急发展理念和主动谋求发展的思想意识[4]。

以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农业相结合为例,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第一,在短时间内,可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从城市中借调部分优质人才至乡村,帮助乡村原住人口梳理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关的要素,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乡村地区的农业管理部门、教育部门、旅游部门等应该牵头,与社会知名企业合作,创设农业职业培训班,将乡村文化旅游作为重点培训项目之一,组织动员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参与职业培训。具体的内容为:1.乡村地区的文化旅游必须注重“乡土气息”,特别是农家乐自助游等模式,必须使远道而来的消费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农业种植快乐”。因此,在蔬菜自助采摘园的设计中,比如充分考虑到城市游客的生活习惯,为其创建便利性十足的采摘条件。2.渗透更多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及文化旅游的知识,全面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已经超过数百万家,“声名显赫”的“农家乐”休闲娱乐一体化模式占据总数的80%以上,从业人员达到数千万,每年可接待数亿至十数亿的游客。此种情况固然可喜,但思想层面的痼疾依然存在,如果出现大量乡村人群“跟风上”的现象,刚刚取得成效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必然受到重挫。因此,整合资源、整体规划是必要的。具体的做法为,无论“农家乐”采用个体农户经营模式,还是由政府部门牵头,指导成立“农户+农户”、“公司+农户”的模式,一方面,均需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另一方面,对乡村地区的有限资源进行合理划分,使价值最大化。比如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公司主要负责农家乐餐饮、休闲、旅游的开发、经营与管理,农户作为合作方,负责其中的一个或数个项目(如农家菜供应、乡村景致维护等)[5]。按照此种模式,持续经营一段时间后,乡村地区围绕文化旅游的产业链便会宣告彻底形成,整体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全面取代原有模式,保证乡村地区的经济长时间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

2.2 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初始资金注入问题

提振乡村经济可被视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实施的意义在于: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乡村地区,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自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已经走过了70余年,如果说富强国家靠的是工业,那么决定国家综合发展是否能够彻底迈向历史新阶段必须注重农业经济。简单来说,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永远在乡村。无论是探索休闲、文化农业旅游,还是着手打造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产业链,乡村地区均无法离开政策的支持。除此之外,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也极其有限,如果初始资金注入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则在乡村地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很难实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政策方面,政府可给予农户补贴。比如:第一,成功构建乡村地区的文化旅游模式之后,政府可牵头,要求互联网公司与乡村地区文化旅游业企业开展合作,打造特色旅游推送评价APP。当游客前来旅游之后,可根据享受到的服务,对旅游过程进行评价。以季度、年度为单位,如果乡村地区的文化旅游景点收获的好评比率超过80%以上,则政府部门可给予适当的补贴奖励,以便进一步激发乡村农业文化旅游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评价”造假的可能性较高,乡村政府应定期组织培训,杜绝弄虚作假情况,保证乡村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链能够长时间健康、稳定地运行。第二,进一步提升思维意识。很多地区的旅游景点长期以来便存在一种不良情况——将外地游客视为“冤大头”,通过推销售卖性价比极低的纪念品的方式增加营收。对于一些名胜古迹来说,由于“名声在外”,每年都会吸引为数不少的游客前来,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少量游客未能享受到良好的文化旅游体验几乎不会对景区的声誉造成任何影响。但乡村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不同,一旦出现坑骗游客的行为,好不容易积攒起的声誉便可能在一夜之间丧失殆尽,想要东山再起便难上加难。

2.3 持续性地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渐突出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

前文提到,文化旅游的核心“卖点”之一便是在本地区成功打造文化特色,只有彰显出“与众不同”之处,才能不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但在文化旅游发展尚未形成规模前,前往乡村地区的游客数量必定相对稀少,地区用于交通、饮食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必定无法与知名景区相提并论。基于此,通过构建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方式吸引游客,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时,乡村政府必须持续性地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如针对细节层面的服务问题进行充分考量,以厕所为例,从游客的角度进行思考可得出如下结论:现代人的思维是矛盾的,既希望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性,又能够在诸多方面感受到文化旅游特色。如选择农家乐自助游之后,游客往往一时兴起前往果园中采摘新鲜瓜果;但失去兴致之后,便可能对乡村的“落后景象”感到厌烦。尽管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乡村均以水冲式厕所取缔了旱厕,但在卫生及清洁程度方面,乡村地区的建设水平与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基于此,乡村文化旅游的“实体”场景附近必须建立符合现代城市居民预期的基础生活配套设施,一些城市种常见的日常消费品牌也需在乡村文化旅游景区周边能够找到。而当游客感受到乡村景区具备此种人性化的服务之后,自然会感到满意,最终达到获得经济收益,同时还能做好宣传工作的目的。总之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入结合的可行性,基于新角度看待并解决“三农”问题,具备较大的可行性。

3 结语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常见的“短途自助游”方式。内中深层原因在于,城市的快速生活节奏之下,城市居民的压力日渐提升,希望能够在闲暇时间前往乡村地区,感受截然不同但又充满现代生活便利性的生活方式。乡村地区如能抓住此项要点,大力发展乡村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必定能够提振经济,最终实现振兴乡村的目的。

猜你喜欢

旅游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