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青年的信仰抉择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启示

2021-02-01刘国习陈丽华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

刘国习 陈丽华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 潮州 521041)

五四爱国主义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全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政治运动,它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五四运动后,一些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逐步信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有效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探究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以为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大约在1900年前后,马克思的生平与理论开始被一些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清末废除科举,海外留学生中也不断有人开始接触和介绍马克思理论;但知识界并没有普遍接受一种宏大的马克思“主义”,更谈不上把它作为解决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工具。在1917年俄国革命冲击下,国内知识界开始关注、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但十月革命也并未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立即得到大规模传播,直至五四运动爆发前夕,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青年并不多,国内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很少。五四运动后,情况却发生较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特别是一些忧国忧民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如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恽代英、张闻天、何孟雄、赵世炎、张国焘、俞秀松、张太雷、罗章龙、彭湃等一批先进青年,即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由朴素的早期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转型。国内这一批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确立马克思主义为其奋斗目标和政治信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首先,五四运动前后的特殊时代背景,为青年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外部条件,唤起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新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青年觉醒的转折点。会前,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寄托一种恢复国家主权和争取平等国际地位的普遍期望;到和会结束,国内负有爱国热忱的青年知识分子完全看清了巴黎和会上列强分赃和瓜分世界的本质。他们突然意识到,脱离国家实力崛起,单单依靠某种空泛的民主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深重民族危机。“所以学生运动悠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 就是这个原因。”在此形势下,苏俄政府对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主动宣布废弃沙俄在华一切特权,这一行动所体现的支持被压迫民族的国际主义精神,使得正于绝境中奋斗的爱国青年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之所在。期间,中国国内的工人力量也迅速觉醒并展示其强大的阶级力量和坚定的斗争意志,推动五四运动迅速走向胜利,真正促成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民族大觉醒。此后,中国知识分子主动将自身追求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理想主义运动同广大工农劳动者力图改变自身命运的自发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为马克思主义新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定阶级基础和政治基础。

(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的实际,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在与其他社会思潮对比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从过去的日本增加到西欧和俄国渠道,为青年知识分子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与之并存的竞争性政治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各种思想学说争鸣中,特别是从1919年到 1923 年,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发生了三次著名论战,即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论战、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通过论战,更多知识青年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在契合,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政治观、历史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相通之处。正如马克思所言,“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 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如:在社会理想方面,传统的“大同”思想使中国人易于接受共产主义社会构想;在政治观方面,传统民本思想使中国人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可以说,五四运动后的思想争鸣和论战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结合提供了重要机遇,初步奠定了青年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知识和逻辑基础。此外,三次论战还使许多并不了解社会主义的人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科学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在此过程中,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些具有激进倾向的爱国者,尤其是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迅速走向了马克思主义。

(三)五四运动前后,青年知识分子躬身实践,并在实践斗争中通过分析、选择、比较,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其中一部分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坚和骨干,如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张太雷等人,他们在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引导教育下,积极、热情地投身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并且在斗争实践中学习、探索革命真理,最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他们积极创建马克思主义社团,组织青年知识分子读书学习、研究新思想、探究新问题。五四运动时期,国内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社团有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建立的新民学会,周恩来等人在天津建立的觉悟社、恽代英创建的利群书社,互助社等。一方面,这些社团积极加强理论学习。当时最主要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团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研究会的主要工作是搜集并翻译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原文资料,组织马克思主义的专题研究和讨论会,并在重要纪念节日中举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演讲会和纪念会等,成为当时我国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社团通过创办书社、编译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创办社团刊物等实践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如毛泽东在“驱张运动”后专门组织发起了崇新学社和星期同乐会,力求在交流中“学习马克思主义、争取无政府主义分子”;[4]北大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以对“马克思派的著述”加以研究为己任,研究会成员竭尽全力进行首批马克思主义书籍的搜集整理工作,共搜集整理到四十余种外文图书和二十余种中文图书。他们还积极投身实际革命斗争,在不断起伏的斗争过程中,一些青年知识分子逐步接受和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是在不断进行实践过程中通过甄别、比较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终身信仰。从1918年开始,毛泽东建立了新民学会、领导了长沙的五四爱国运动、进行了“驱张运动”、湖南自治运动等;之后,毛泽东逐步体会到俄国道路对中国革命带来的启发,认为它是近代中国革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周恩来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是其亲身实践的结果,他全身心地参加并领导了天津的五四运动,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旅欧时期,他注重考察英法两国的工人运动,参加旅欧学生的反帝斗争,积极投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斗争实践。正是在广泛的革命实践中,周恩来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和胸襟,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切身体会和深刻理解。还有当时参加赴欧勤工俭学的不少进步青年,到了欧洲之后,通过到工厂做工,广泛接触西方社会,亲身体验资本主义社会下层群众的生活。许多人经过反复比较和思索,终于逐步靠拢无产阶级,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正如旅法学生何长工所说,经过留法生活,“大多数勤工俭学生看得清清楚楚,一定要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才会取得胜利……在帝国主义宰割下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注定是走不通的,要使中国独立富强,必得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统治。

二、对当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启示

五四运动时期是典型的古今东西文化大碰撞时期,也是中国制度与观念现代化发端、各种思想和主义在中国的后文化专制时代竞相伸张的时期,极大丰富了青年的知识和精神世界。在五四时代新一代知识青年面前,一个崭新的现代世界的图景正徐徐打开。尽管历经曲折,一批五四知识青年终于穿透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迷雾,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今天,在信息技术、资本扩张和全球化运动的极速冲击下,当代青年大学生和百年前的共产主义先驱一样,同样面临多元文化和思想冲击下如何做出自身选择的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对当代青年来讲,共产主义必然面临其他多元思想理论和价值取向的竞争。如何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科学指引青年大学生找到自身正确人生选择,帮助其实现个体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责任。在此背景下,深入反思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抉择之路,可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重要启示。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充分运用体制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辩论,青年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们深切感受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整个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年知识分子选择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当今中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社会重视经济发展,但在思想意识领域却出现了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这种思想环境之下,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教育难度较大,必须借助体制层面的主导性力量,而非放任广大知识青年自由探索和付出代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层面,则必须尽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社会贫富差距。须高度重视反腐工作,解决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在此基础上,要善于高效利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抓住热点、重点和难点事件阐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要客观介绍西方社会思潮,也要深刻揭示西方社会思潮的弊端,让青年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宣传部门须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优越性和主导性。文艺工作者需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正能量影视作品,营造有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舆论环境。

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6]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介高度发达,青年大学生又是接受和运用这些新媒介的主力军,所以,必须善于运用网络媒体积极弘扬正能量,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主流。

另外,切实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科学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紧密联系,与时俱进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培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四时期,中国国内满目疮痍,国际上则列强环伺,中华民族屡遭欺凌,处在生死存亡之际,青年知识分子在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思想,并通过了解、研究、甄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的理论武器。当今青年大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他们有些人更多地关心自身的发展,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比较淡漠;比较注重实际的、快速的成效,面对西方传入的社会思潮,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解浅薄,因此,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成为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首要途径。

当前,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渠道、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和国家非常重视。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基于此,要增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必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强调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剖析理论的来龙去脉。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要讲清讲透,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能产生思考和共鸣。要使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来龙去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有深入了解,解决他们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适应中国的国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什么联系等疑问;要培养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思想意识多元的时代背景下自主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要加强国情、国史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危机感以及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情感支撑,增强他们的理论自信。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要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让他们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五四时期,有识之士纷纷探求救国救民之道,在实践中找到了挽救国家民族的良方——马克思主义,并最终在实践中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当前,也只有把思政课堂中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搬到社会中实践检验,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知、信、行的统一。

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可以通过统一规划开展各种思政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比如,组织各级各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竞赛,包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如部分高校组织进行的高校国旗护卫队升国旗活动竞赛等。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暑期勤工俭学活动、交换学习活动等形式,让中国的大学生走出国门,了解世界,通过切身体验和对比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就高等学校方面而言,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为此应积极组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社团、建立相关网络平台、定期开展主题座谈会、举办主题晚会、组织校园大型活动展和图片展、办板报和红歌会、组织学生辩论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而言,可以让学生走出思政课堂,把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可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工厂农村,让他直观感受地方历史和现实;可依托地方文化资源,把具有地方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址、红色资源和具有特色的工厂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现场教学;还可以通过布置实践调研课题、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调查,通过亲身调查使学生真正感受地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学生走出课堂,贴近社会生活,了解国情,深切感受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的发展变化,以直观形式逐步增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结语

概言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任重道远,它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三方面基础性工作:一是强化引领,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充分运用体制力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二是科学传播,切实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三是面向实践,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让他们走出课堂、贴近生活、把握国情。这都是通过追踪五四先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向得到的关键启示,也是新形势下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