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的成因、危害及规避之策
2021-01-31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青海 乐都 810700)
在“反转新闻”事件中,真相总是出现在事件被社会舆论发酵之后,并且其真实结果往往与新闻报道最初的呈现大相径庭。新闻剧情突然发生大的反转,甚至出现再反转,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态度也必然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改变,甚至与最初的态度完全对立。这很大程度上制造社会舆论热点或左右社会舆论的走向,对健康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治理现代化造成消极的负面影响。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1]对于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 “反转新闻”之成因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媒体人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但是为什么会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偏离事件本真的“反转新闻”呢?为了保证新闻的严肃性,在报道叙事过程中并不需要像讲故事那样故意制造跌宕起伏的剧情,而是要简明扼要地将发生的事件讲清楚。但在现实中,一些新闻的剧情不仅发生了“反转”,甚至出现了“再反转”,直接影响和左右社会公众的情绪随之跌宕起伏,对健康社会心态培育造成消极影响。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规避“反转新闻”的合理化建议。
1.1 商业化的采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纷纷涌现,新闻的采编和发布权不再被传统媒体所垄断,人人都能成为新闻的发布和传播者。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传统的新闻媒体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只能最大程度地去迎合公众的口味,而进行商业化的采编。部分媒体为了追求实效性,形成“独家新闻”的优势,往往对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审查不严格,甚至没有认真履行新闻审查的程序,而是在第一时间抢先报道。
1.2 煽情式的引导
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尤其是要贴近普通人群的生活。在我国,新闻媒体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的神圣使命。1918年9月,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中强调:要“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2]。毫无疑问,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很好地坚持了这一原则,注重挖掘普通人物的动人故事。山东幼师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事件引爆舆论之后,顶替者、事件的操作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加之,此时央视某主持人也在自媒体上分享了自己当年高考差点被顶替的经历,使网友对高考出现腐败导致教育不公的愤怒之情达到顶点。此时,已在做电商生意的苟某觉得“民心可用”,顺势抛出自己曾经被两次冒名顶替的言论,再次引爆网络舆论,风头甚至掩盖了陈春秀。尽管山东苟某两次被冒名顶替事件最初源自自媒体,但是不少主流媒体也被裹挟其中。
1.3 娱乐化的呈现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的新型媒体,它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3]。尤其是在“宣传互融”方面,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采取了多种方式、协同发力的措施,大大增强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不仅沿袭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而且开通了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形式,构建起融媒体矩阵,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又被称为社交媒体,已经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深受青年一代的喜爱,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一方面,主流媒体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反转新闻”的当事人也会利用自媒体对事件进行渲染。例如,在苟某高考被冒名顶替事件中,为了赢得关注和支持,她本人利用自媒体多次发声。
2 “反转新闻”之危害
“反转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形态,由于其中包含大量不实成分和非理性的因素,加之其在融媒体时代传播迅速,受众广泛,很容易对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造成消极负面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着重防范由网络舆论印发的社会风险,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努力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强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方面的重大责任。由于“反转新闻”频发所造成的危害,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1 在宏观上,增加了陷入“塔西佗陷阱”的风险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历史》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4]后来被引申为,政府一旦失去公信力,无论做什么都会招致群众的不满,即“塔西佗陷阱”。在我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自然也包括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我国的主流媒体,具有比较强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建立在政府及其附属机构自身信誉的基础之上;若要始终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必须坚守工作的原则和底线。
2.2 在中观上,增加社会陷入信任危机风险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5]然而,“反转新闻”频发,恰恰说明少数新闻媒体并没有很好地遵循这一方针。“反转新闻”真相被揭露以后,往往伴随着对某一群体或社会的 “网络暴力”。在“苟某高考两次被顶替”事件曝光初期,不明真相的公众投入极大的关注度。
2.3 在微观上,导致个人陷入权利实现危机
“反转新闻”之所以能够形成并迅速传播,就在于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人的表达权得以延伸和扩展,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地行使自身的表达权。
3 “反转新闻”规避之策
按照治理成本理论,“反转新闻”一旦发生并引爆社会舆论之后,再进行治理的难度就会比较大,治理成本也会比较高;而如果进行预防性治理、防止“反转新闻”的发生,各种投入的成本则是最低的。因此,治理“反转新闻”最好采取事前规避的方针。治理“反转新闻”,防范和化解重大社会风险,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国家要加强新闻立法,治理舆论传播乱象;媒体平台及媒体人要强化职业素养,提高社会责任感;公民个人要加强道德自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
3.1 国家加强新闻立法,治理传播乱象
新闻媒体是连接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公众借助新闻报道实现其知情权和监督权,从而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政府借助媒体了解和掌握公众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治理措施。“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谁掌握了有效的信息,谁就能在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也就能够更大程度地影响和引导他人或组织行为。”[6]媒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遵守法律法规是新闻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但是在新闻立法方面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何追究“反转新闻”当事人或相关媒体的法律责任,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法律依据。制造“反转新闻”不被认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或者违法成本很小,这成为“反转新闻”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新闻立法,加强对新闻传播尤其是自媒体行业进行规范,为新闻媒体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3.2 媒体强化职业素养,提升社会责任感
“反转新闻”主要是由媒体错误或片面报道引发的特殊新闻舆论形态,一些媒体在“反转新闻”的发生过程中负有主要责任。媒体在追求效率、流量、点击量和关注度的同时,也应加强自律,进一步健全行业法规,坚守媒体人的底线。“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7]主流媒体在追求效益、流量和点击量的同时,也应自觉肩负起引导社会舆论、宣传弘扬正能量的责任,进一步健全并严格遵守新闻审查制度,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让群众拥有可以信赖的信息来源和发声渠道。事实上,“反转新闻”加剧了民间舆论场的混乱,直接导致社会治理成本、尤其是网络空间治理成本的增加。“新闻单位的批评,不能追求数量,重点是着眼问题的普遍教育意义,着眼于批评的准确性;也不要事事指责,而是引导读者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8]因此,新闻媒体应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积极力量。
3.3 公民加强道德自律,践行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自媒体已经成为“反转新闻”的重灾区,被一些主流媒体转发后被证实为“反转新闻”的,其源头多数是来自自媒体。尤其是伴随着直播平台的兴起,让普通人成为“网红”“明星”的机会大大增加。制造舆论热点,赢得关注度和点击量,已被不少人视为迅速成为“网红”的捷径。一些人为达到“自带流量”从而赚取利益的目的,不惜违反法律法规、践踏道德底线。但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公民在网络空间中更应加强自律,在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同时,不应去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社会公众对编织谎言、故意制造舆论和“反转新闻”的自媒体用户予以强烈道德谴责的同时,更需要他们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在合法合规合乎道德要求的前提下去展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在网络空间治理中,仅靠监管部门将违规者列入黑名单、封号等强制措施是远远不够的,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的关键在于网民加强自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总而言之,近年来,“反转新闻”呈现高发之势,已对网络空间治理、社会心态构建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商业化的采编、煽情式的引导和娱乐化的呈现,都是造成“反转新闻”频发的主要原因。为防止“反转新闻”频发,国家应加强新闻立法,治理传播乱象;媒体应强化专业素养,提高社会责任感;网民应加强道德自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协同努力,还新闻以真实客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舆论环境,为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良好的舆论环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