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六个要”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修为发展指向

2021-01-31袁金明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情怀育人思政

张 梦,袁金明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925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中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不只关注个体成长,还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如此重要,而“德育”是重中之重。2019年3月1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思政课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关涉到人的培养的核心问题。从国家层面讲,它关系到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学校层面讲,它关系到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对于个人而言,它又关系到个体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人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回答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养修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指明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养修为的发展指向,高校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重任,必须向“六个要”的发展指向对标看齐,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素养和本领,积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贡献。

1 政治要强:做坚定信仰、守正不移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要求,也是政治品德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政治站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政治合格是必不可少的首位要求。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2]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对于育人的认识高度,应当跳出教学问题而置身于教育革命的背景下思考问题,要认真学习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的主要讲话和重要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只有思想上高度认清“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以及“立德树人”要求提出的背景和人的培养问题的紧迫性和严峻性,自己的政治站位才会真正有所提高,教师担任人才培养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意识才会筑牢,才会按照事业的要求而不是职业的要求对待自己。这样的话,教师就会增强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不断实践,提高思政课的“高度”。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今天讲的“德”,第一位的是政治品德[3]。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和师德师风,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高校党员思政课教师要明确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要亮出党员身份,维护党员形象,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做到与党同心同德,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传播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增强政治意识,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属于显性思政,在育人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观点正确,积极引导,并按照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来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点丝毫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可打折扣的地方,思政课教师要有底线不能突破、红线不能触碰的意识,防止将思政课专业化的倾向。这种政治高度与思政课自身的思想性要求是分不开的,过去这种说法叫作“研究无禁区,宣讲有纪律”,而今天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强也是毋庸置疑的,必须保持政治高度。“八个相统一”的第一位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2 情怀要深:做家国一体、心怀天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情怀要深,胸腔里满载着对祖国的热爱,心系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景,紧随新时代需求更新提升自我能力,聚焦社会变化,不断激励自我[4]。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家国情怀的要求,也是思想情操的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生生不息的土壤,包括关心国家大事、心忧天下、舍小家保大家、国家民族利益至上、重视道德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强调厚植家国情怀,西汉名将霍去病提出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表达和精神传承。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担当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是为师为学者家国情怀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用“治大国如烹小鲜”“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来阐释治国理政新理念和为民情怀,这样的真情表达发自肺腑,言为心声,令人崇敬,给人以启悟和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强盛,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怀,真正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仁爱情怀。古人云:“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教育的有效性必定建立在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沟通上,思政课的有效性更加需要构建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引领”,师长们只有发挥了“楷模”作用,才会在学生群体之中产生“跟随”效应。“浇树浇根,育人育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充满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有对教书育人崇高事业的热爱之情,有对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要有对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赞美之情,还要有对学生成长进步的关爱之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思政课要做到情理交融、情理通达,思政课教师就要有饱满的家国情怀和丰富的思想修养,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情传播,就要破除“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固有理念,克服“照本宣科、照猫画虎”的陈旧方法,剔除“低阶课堂、封闭课堂”的落后模式,做到勇于自我否定、自我革新,挤掉受学生厌烦甚至反感的“水课”,打造受学生欢迎并且点赞的“金课”。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要有满腔热忱的热爱,学会微笑、学会倾听、学会包容,做到尊重、理解和期待,既当学生的学问之师,又能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

3 思维要新:做励新图强、笃行致远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4]。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思维创新要求,也是进步发展的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与时俱进、变革鼎新的育人创新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高校思政课教师绝非是简单的“知识搬运工”,必须做到循循善诱、启发诱导、举一反三、润物无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面对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对思政课育人的影响作用,思政课一方面要解决亲和力的问题,需要将丰富的素材引入教学当中并辅之以情感为基础的表达方式;同时这种亲和力不能仅仅是素材的堆砌、热闹的场面、放任的实践体验来达成,更需要能够将事理—道理—学理融为一体,不仅做到以情感人,更要做到以理服人。高校思政课教师也不能把自己当成教书匠,要做学生真心喜爱的好老师,要在改进中加强、创新中提高,时时保持思政课的“鲜度”。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育人的创新方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他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4]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理论研究、备课施教、答疑解惑以及做学生思想工作等过程中都要有创新思维,不能总是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老一套,要积极采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综合性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积极开展讨论交流、正反辩论、思想交锋、质疑答辩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网课、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以学生为中心;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和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寓教于做、寓教于练、寓教于乐;要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思政理论课程育人与专业课程育人的育人合力;要创新思政课教学与党团工作、学生工作、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融合育人的方法路径,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综合育人效益。

4 视野要广:做恒者行远、厚积薄发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视野要广,既要有渊博的学识积淀,又要有国际视野,既要对现代文明有独特认识,又能融古通今,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视野眼界的要求,也是登高望远的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目光远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身处思想高地,才能避免短视障碍的局限,力争与更远处的思想进行交汇融合。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思政课的意义在于让青年群体能够拥有辩证看待中国发展、客观评价国内外局势的能力,了解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路径和艰难探索,从现有的探索轨迹中总结归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真正认清中国社会真实面貌,客观地看待中国目前取得的成就,对新时代的中国有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激励当代有为青年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中勇挑重担。古人云:“道之不存,师之不存也。”尽管大中小学思政课承担了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育人的要求,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立德树人”,但是在具体的要求上还是有差别的,进入大学后,在前期教育的积累之上,人的心智趋于成熟,“三观”趋于稳定,这时的学生面对的认识问题和内心的困惑要远远比中小学复杂,他们事实上对于思政课和思政课的老师要求也更高,因此,大学的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的东西移植到课堂,通过不温不火的表达灌输给学生,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思想问题的研究上,放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上,反“五唯”不等于放弃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价值导向入手,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相信梦想的力量、奋斗的真谛,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知识广博。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身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多读书读好书,以读书为本,靠学习立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思政课教师要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用丰富阅历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就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思政课教师决不能坐井观天、闭目塞听,要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密切跟踪国际形势变化,时刻关注国际格局变动,不仅要注重收集、分析、比较、归纳国际国内的资料数据,还要做到把阅读与游历、实践与交流等结合起来,善于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以事例说话,用强烈的对比、翔实的数据和鲜明的结论征服学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的高度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本来,开创未来”。

5 自律要严:做克己复礼、以身作则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自律要严,课前课后言行一致,网上网下言语统一,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1]。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自律精神的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严于律己。“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育人先育己。”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就要珍惜教师身份、珍爱三尺讲台,做严守师德、遵纪守法的模范,党员教师还要严格遵守党规党纪,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人前人后一致,努力成为学生的学问之师和人生导师。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真正担当起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责任,坚决克服“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避免迎合少数学生对思政课“只要考试能过,不问有无收获”的不良心理,力戒用“碎片化”知识、“鸡汤式”故事、“娱乐化”演绎来代替系统理论讲解和精辟分析论证。要掌握好思政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自觉弘扬时代主旋律,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绝不做摇摆不定的“墙头草”和言行不一的“两面人”,坚决做到“上课有纪律,课堂无杂音”,坚决警惕和抵制“低级红”和“高级黑”,用科学的理论和真理的力量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铸牢信念。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品德修为。古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深远的影响,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很有必要,那种自视清高、自以为是的傲慢态度会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其育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归零。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上好“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修身课,自己就要做到勤学笃行、律己修身。“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论是“传道”,还是“授业”“解惑”,都包含着思想的引领、道德的培育和思维的拓展、精神的传承,思政课教师就是要既勤勤恳恳教书又孜孜不倦育人,以自身的良好表率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注重自身的精神追求,多读书多思考,会探索会求真,从而获得“一个有趣丰盈的人生”。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12年帮助贫困山区1 804个可能辍学的女孩上了大学,自己落了一身病,却经常把自己治病的钱用于帮助贫困学生。张桂梅老师的教学水平未必是天下第一,但是育人之心难能可贵,最终感动了中国。当下中国教育的关键是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一个富足的年代,去改变功利社会一些不美好的东西,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去建设更好的社会。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品德修为,教师有责任让新时代的青年在将来变得体面而优雅。

6 人格要正:做学深为师、品正为范的高校思政课教师

人格要正,人格端正方能吸引更多学生亲近自身,师长正派才能在潜移默化的日常言行举止中获得学生认可,同时师长端正大方的行事理念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学生。渊博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端正的行为理念为教师增添独特的人格亮点,指引学生在求学路上始终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1]。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要求,也是对师德形象的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人格魅力。人格可以理解为人的性格、能力、气质等外在无形特点的总称。著名教育工作者加里宁有言:“教师在生活中展现的一切言论、行动和态度都被放大化的刻入学生的脑海,所有言行背后的品行展现也会被学生记入心底,会对他所教授的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长期品性塑造影响。”[5]言传身教是合格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能,而要达到优秀的等级,必须要在课堂上利用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牢牢抓住学生的求学目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科学求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校思政课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会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履行好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职责,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努力成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好老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珍惜老师的称呼和神圣的讲台,懂得和感悟教书育人的职业美和时代新师的现代美:注重仪表美,做到着装整洁美观、得体大方;注重教态美,做到不卑不亢、不馁不惰;注重语言美,做到表达清晰明了、亲切自然,以自己良好的素养修为赢得学生的尊崇和信赖。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有学识魅力。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6]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政治鉴别力和道德感召力,还要具备理论说服力和现实解释力。要熟练掌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最新的理论学术动态,不断更新自我,扩大知识面,提高学术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要有开拓进取之心,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信公正,做到从善如流、勇于改过、严于律己。列宁曾说过一句名言,我们不能赞成用棍棒把人赶进天堂。这就告诉人们,“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简单灌输方法是达不到真正教育人、引导人、启发人、感染人的效果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讲深讲透科学理论,把科学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引导学生学思践悟、真知笃行。要做到既重言教又重身教,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敢喊“向我看齐”,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时代新师。

7 结 语

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修为的提升,事关师德师风建设和教书育人成效。高校思政课教师首位要求是政治合格,必须做到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和仁爱情怀,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课。要有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有丰富的知识视野和历史视野,把思政课讲得丰富多彩、生动有力,使思政课成为学生乐学的“金”课。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良好的师德师风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信赖和尊崇。要有丰厚的学识魅力和精湛的语言魅力,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学思践悟、带动学生真知笃行。

猜你喜欢

情怀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