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01-31张锐锐张鑫鑫
张锐锐,张鑫鑫
宿州学院 1.商学院;2.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维护新时代社会和高校的和谐稳定,提高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力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网络舆情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的集合”[3],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价值观等方面。在这个概念基础之上形成了高校网络舆情,其主要反映的是在高校环境中的教师、学生及其他管理者的一些事件,是高校师生及其他管理者对网络空间里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表达的观点和意见。
1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
1.1 即时性
在当前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就是大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类App软件、网络工具和平台,熟悉如何接收和发布各类网络信息。因此,大学生群体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站头条或者热门推送等方式获得最新资讯,他们在获知新闻的同时就能够进行实时的评论,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总是容易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1.2 自由性
网络公共领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即便现在许多的网络信息传输工具已经要求采用实名制对网民进行身份验证,但与现实世界相比,它仍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在匿名的状态下,网络空间里的大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使高校网络舆情更具客观性、真实性和尖锐性。然而,大学生群体的心智仍不成熟,社会经验尚有不足,他们往往会误以为在网络中就能够达到绝对的自由,从而发布一些错误信息、不实消息和偏激言论,还有可能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和海外敌对势力的刻意引导,这样就会引发负面舆情,甚至会产生严重的舆情危机,从而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1.3 多元性
多元性是互联网的一大主要特征。传统的信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方式进行传播。而网络空间里的信息量大,通常受到的限制比较小,审核也不严格,许多信息在发布时甚至不需审核,即使有问题的信息,许多情况下也都是事后审核处理,这就造成了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里的多元化信息来了解这个世界,做出多元化的互动和交流,这其中便可能暗含着隐患。
1.4 易群体极化
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大学生所占比例极其庞大,又同处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他们经常会做出相似或相同的决定,这样就会导致群体极化。再加上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难以辨别信息的善恶和真伪,因此,如果不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加以引导,就很可能会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2.1 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高校网络舆情信息
大学生群体通常活跃度极高,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常常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网络信息、参与热点话题。在传统的媒介中,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可能会被持续讨论月余,甚至更久,但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网络“热搜”上的热门话题存续的时间非常有限,可能有的热门话题只存在几个小时就被其他话题淹没了。如果还依靠传统的调查、座谈、会议等方式获取信息,显然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高校网络舆情信息。
2.2 主动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能力不足
高校往往更加重视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些因素,如大学生的学习情况、科研情况、就业情况等,而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状况重视不足。然而,大学是学生群体转变为社会群体的最后一站。因此,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如果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们因为受到网络空间里的错误信息的误导或者不良舆情的影响,甚至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错误认识和偏激的理解,那么,即使他们拥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和较高的科研能力也只能会成为危害社会的毒瘤。高校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监测舆情信息能力的缺失,但是从目前的技术手段发展水平上来看,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2.3 引导舆情工作相对滞后
就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即时性特点而言,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引导工作应该具备良好的时效性,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却很难做到,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高校对于大学生舆情的监测能力较弱,往往在舆情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做出反应,这样就无法取到良好的引导效果,甚至有可能因为对舆情的反应处理不及时,从而引起大学生们对事件缘由、过程和发展的胡乱猜测、横加指责,使矛盾激化,舆情形势进一步恶化。
2.4 缺乏处理突发舆情的应急措施
新时代,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如果仅仅只依靠过去传统、陈旧的方式和程序,很难处理好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甚至会刺激事件向更偏激的方向发展。在传统媒介时代,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技术发展尚不成熟,信息的传输速度比较慢,在面对和处理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时候,如校园暴力、学生自杀等,高校通常重“堵”轻“导”,封闭消息、减少影响,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但在如今这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信息传播速度和规模更是成倍增长”[4],在发生校园突发事件的时候,要想象以前那样封锁信息、堵住学生的嘴巴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对于舆情只“堵”而不“导”,极有可能将舆情激化成为群体性事件。
3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已经成为高校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
3.1 明确网络舆情引导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新时代下,政府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面对高校网络舆情时,要敢于担当,第一时间做出回应。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要始终坚持信息公开的原则。当前,高校要不断加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网络信息平台,公开真实、有效的信息,与网民之间展开信息沟通和良性互动。当有网络舆论发生,高校应该在第一时间作出官方回应,从而避免网络舆论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在发生网络舆情时,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分析热点话题发生的缘由,研判其可能发展的方向,在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掌握主导权,引导网络舆论向良性发展,始终维护好高校的外部形象。
3.2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技术
当前,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性,应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对于网络信息的监测水平,从而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现代化管理。全方位覆盖校园网,加强网络管理,采取实名制的登入方式,保存大学生使用校园网的记录。此外,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不能只采用传统的人工采集数据的方式,还要充分使用大数据。要不断加大对监测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的经济投入,加快研发各类新设备,使用新技术,增加监控硬件设施,采取当前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网络空间里的各类错误信息和非法内容进行拦截和屏蔽,必要的时候要予以删除并且上报相关部门。
3.3 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高校网络舆情是创建平安校园和文明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高校教师层面来看,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强化教师职业素养,尽可能地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不给网络舆论的产生创造机会。从高校管理层面来看,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综合素质的考评标准,严要求、高标准,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关注大学生的热点问题,维护大学校园的稳定和发展。
3.4 充分发挥学生作用,引导与自治并行
在新时代,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鼓励学生群体积极开展自治管理。因此,将学生自治的模式引入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理性地思考与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相关的网络舆情。在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团体或组织充分运用群体的智慧,理性辨别网络舆情中的虚假信息,择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学生意见领袖“往往是在大学生群体进行多次反复的讨论交流中脱颖而出的部分学生,其言论能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同”[5]。把学生意见领袖融入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舆情引导的影响力,引导大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3.5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在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大学生群体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广大高校解决复杂的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舆情环境的根本对策。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是高校舆论的引导者,网络公共领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虚拟化、符号化和模糊化的特点,这就容易造成传播的信息内容失实,形成错误的舆论。因此,在舆论形成过程中一定要有监督机制的参与和引导。其次,要进一步创新思想引导的方式,深化对舆论类别的认识,分类开展引导。对于处于酝酿阶段的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及时利用网络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阐释,防止事实被歪曲。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利用网络表达正确的观点和有效的意见,化解矛盾。对于处于爆发阶段的舆论,不能“堵”“捂”“掩”,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展开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帮助学生分析舆论脱离正常轨道的原因,阐述正确、合理的认识,着力澄清误解,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4 结 语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发展,事关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事关大学生的成长与未来”[7]。因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已经成为高校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新时代,高校应明确网络舆情引导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测技术,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作用,引导与自治并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从而全面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