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德”与“智”
2021-01-31林建华
林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持守的理念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人民育子弟。相应地,我们就要思考三大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为谁培养这样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其中,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就是观点;对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回答就是方法;对于为谁培养这样的人的回答就是立场。这三大问题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
一、新时代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独特作用
教育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未来。一般而言,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二是育。教是知识技能的传授,重点在使人成才;育是品格、人格的教化,重点在使人成人。因此,在教育的范畴里,育是核心,成人、成长、成才、成功是教育的逻辑链条的延展。学校既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场所,也是学生陶冶理想、精神生长的场所。就此而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改革既与其他课程形成共同的作用机制和合力,又具有其他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和不能取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它的始终在“场”是一种必然要求。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都想成为一名好教师、一名良师、一名名师甚至一名大师,为此就要了解五个层面的政策和态势:一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态势;二是本省市的政策和态势;三是本学校的政策和态势;四是本学科的政策和态势;五是本课程的政策和态势。这是我们自身成长的基础和机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他还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这就是强国时代、复兴时代。我们不能脱离这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奢谈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就要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功能和属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课。它的功用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今天要做的就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课。它的功用就是帮助学生自觉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因此它在政治上没有随意发挥的自由度。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课。它有自己的概念和原理,它有自己的范畴和逻辑,它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法律、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它是理论课,是指它是讲道理,即讲指导思想大道理、讲做人做事大道理的课程,但它不是强词夺理,因此它不能也不会理屈词穷。基于这种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德育课程,又是智育课程,对它的认识不能肤浅,更不能误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才能发挥独特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一系列实践,一系列动人的实践,甚至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和理论。譬如,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有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二是“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三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譬如,2020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赶上了新时代、好时代,这也同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独特作用。
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九个坚持”,这是基本的遵循。教师具有关键作用。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即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提出了“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即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六要”的要求,即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专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我把这“六要”叫作思政课教师的内功。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我把这“八个相统一”叫作思政课教师的硬功。实际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德”“德育”的内容与“智”“智育”的内容有机融合。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成为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把人才培养得越来越好。好老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兼具“德育”与“智育”的本领和能力。
三、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制胜在备课,通途和坦途是形成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从教36年,我最深刻的体会一是备好课,有备无患;二是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把讲稿转化为文章和著作,把文章和著作引入课堂。
首先,研究自己。我们常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师既要知人、知学生,也要知己,做到育人先育己。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先要问道、明道、信道。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以己昭昭使人昭昭。思政课教师所传之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道,所以安教、乐教、善教,视职业为事业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其次,研究学生。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教学对象,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源于能够满足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需要和期待,更在于遵循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规律。因材施教、分途培养、分类发展,是我们的遵循之道。
再次,研究课程内容。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单元。思政课不是一门课程而是系列课程,因此,我们既要研究思政课的共同特点,更要研究每一门课程的具体特点。“德”“德育”是方向,“智”“智育”是具体要求。譬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是党和国家的要求。同时,我还提出另外一个“三进”,即进学科、进学术、进教师头脑。国家教材委员会发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就是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文件。它是“德育”“智育”并举的文件,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最大的政治,因此,对它的讲述和学习是德育。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致力于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领域。它包括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基本问题所作出的全面深入阐述,包括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民生、宗教、民族、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作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所有这些内容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小学到大学涵盖的内容,因此,对它的讲述又是智育。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其要义和真谛,更难以融会贯通和贯彻落实的。
最后,研究讲稿。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归结起来一句话——精心撰写讲稿是制胜之招。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思政课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体系和综合素质体系,进而转化为学生信仰体系和践行体系的逻辑链条中,撰写讲稿是重中之重。撰写讲稿,先要解决教师的精力投入问题,这也是我们经常讲的要码字、爬格子,直接目的就是要解决教师的善教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教师善教,首先就要解决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成章、言之精要的问题,重点是要解决教师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的关系问题。如此一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会从不断丰富、不断充实、不断成熟的讲稿中衍生出一篇又一篇文章、一部又一部著作,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双向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总之,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教师行动就是《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的“有备不败”。打仗是如此,教学也是如此,育人更是如此。思政课教师的内涵就是既成为一名教师,又成为一名学者。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是优秀教师;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是卓越教师。“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思政课教师就是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要求的“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