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古代著述考录(续3)
2021-01-31胡传淮
胡传淮
(蓬溪县政协,四川 蓬溪 629100)
史部
方志类
《遂宁图经》,遂宁历史上最早方志,书载宋代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卷一五五《潼川府路·遂宁府》。佚。
《遂宁志》,宋马崇文撰序。马崇文,一作冯崇文。《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五十五《遂宁府》载:“《遂宁志》,马崇文序。”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遂宁)州郡事迹》,宋代遂宁方志,此书今佚,遗文载《舆地纪胜》卷第一百五十五《遂宁府》云:“矧兹武信,望重潜藩,甲兵兼总于五州,节镇素雄于方面。——《州郡事迹》”
嘉靖《四川总志》八十卷,明遂宁杨名与修。名,事迹已详前。杨名与弟杨台,号称“兄弟元魁”。该志为明刘大谟等修,杨慎、杨名、王元正等纂,周复俊、崔廷槐重编。刘大谟,河南兰考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嘉靖二十年(1541),刘大谟叹正德《四川总志》草草成书,于是请杨慎、杨名、王元正三人编撰省志。杨慎,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四川唯一状元。王元正,号玉垒,陕西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翰林检讨。杨慎、杨名、王元正都是进士出身。其中,杨慎是状元,杨名是探花。三人都有文采,都在翰林院任职,而更巧的是,三人都是遭贬的人。难怪主修人刘大谟会说:“王氏玉垒、杨氏升庵、杨氏方洲俱以雍益之豪俊,科第之伦魁,良史之名笔。谪戍遐荒,周流万里。”嘉靖《四川总志》于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开始编撰,十月结束,历时3个月。其中,杨慎负责编《艺文志》,杨名、王元正负责编《帝后纪》《监守志》《郡县志》《名宦志》《经略志》《杂志》。明陈继儒就曾云:“读天下志,(嘉靖)《四川总志》为第一,其金石鼎彝、秦汉以下之文,网罗几尽,而立例亦古。”可见,嘉靖《四川总志》在明清所修四川省志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四川总志》,今存嘉靖二十四年(1545)刊本。
嘉靖《潼川志》十卷,明遂宁陈讲、杨台等纂修。讲,事迹已详前。杨台,字平卿,号方石,遂宁人,嘉靖癸卯科举人,探花杨名弟,与名号称“兄弟元魁”。遂宁在明代隶潼川州,陈讲居遂宁时,替家乡编纂此志,书成于嘉庆二十九年(1550)。是志分十二门,以山川、古迹、学校、田赋、官师人物和艺文等门类所载较有价值,以古迹收载较多,诗文多为唐宋名人著述。据考,遂宁历史上最早的方志是宋代的《遂宁图经》和《遂宁志》,均失传。嘉靖《潼川志》,继承了前志的某些内容。此志中记载了大量宋元明时期特别是宋代遂宁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到清代方志中多失传,比如介绍遂宁玉堂山时,提及有宋顺帝陵。又,所载明代遂宁白水镇等地名,与宋代文献所载小溪县地名完全一致。直到明清之际,遂宁的地名才发生系统性的巨大变化。嘉靖《潼川志》是研究潼川与遂宁历史文化绕不开的一本珍贵方志。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原刻本已散失,今仅存一部民国传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1]。
《遂宁县志稿》,明遂宁高尚志撰。尚志,遂宁庠生,甘贫苦学,不废寒暑。博究群籍,六书字义,无不精晓。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嘉靖《遂宁县志》二卷,明萧禹臣修,陈讲、苗汝高纂。萧禹臣,号度山,明代长沙进士,嘉靖时任遂宁知县;苗汝高,号碧山,嘉靖时任遂宁县教谕。明万历时张世雍等纂《重修潼川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中,载有陈讲《遂宁县志序》一文。从陈讲序文可知:明嘉靖《遂宁县志》的发起是时任遂宁知县的萧禹臣,时在嘉靖二十七年戊申(1548),具体的编修者为陈讲与遂宁县学教谕苗汝高,由苗汝高起草初稿,最后经陈讲编次并删定而成。体例遵循《大明一统志》,分上下二卷,有地里、建置、官守、赋役、学校、禋记、方外、杂志等八部分,去诗存文,详于民事。在陈讲修志之前,明天顺初年,遂宁县学教谕郑宗成修纂有《遂宁志》,明正德嘉靖间,席书令遂宁县学生员高尚志,修纂有《遂宁县志稿》,两书均为草稿,未刊行。张鹏翮在康熙《遂宁县志》序中称,陈讲、杨名所修之《遂宁县志》,当为陈讲所修之志,至于杨名,康熙《遂宁县志》存有“旧志论”,载杨名有关遂宁风俗之议,则杨名亦参与了嘉靖《遂宁县志》的编修,只是非主要的编修人员。李实当年从断壁残瓦中寻得的《遂宁县志》残本,当为嘉靖《遂宁县志》。该志嘉靖二十七年(1548)修,今佚,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大昌县志》,明遂宁杨名撰。大昌县,治今重庆市今巫山县大昌镇。康熙《巫山县志·流寓》载:“杨名,字公实,号方洲,遂宁人。有文章气节,以直言忤旨,谪戍瞿塘,多所著咏。尝修《大昌县志》,又与杨太史慎修省志,号称博洽云。”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成化《射洪县志》,明李森、郭镗撰。森,明成化间射洪知县。镗,字子声,明代山东恩县(今平原县)人,明成化进士,官至黄门通政都御史。成化二十一年(1485)谪任射洪知县。不计利害,诚心爱民。《稀见地方志提要》曰:“考县志于明成化时知县李森、郭镗始修,万历时又续修,志版皆毁于甲申变后。”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著录。
嘉靖《随志》二卷,明蓬溪任德修,颜木纂。德,明代四川蓬溪人,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任湖北随州知州。此志一名《随州志》,木罢官归里时,德任随州知州延木纂成此志。其书上卷纪事,以编年体例,始自羲皇迄明嘉靖。下卷艺文,皆载诗文。木籍应山,与随州接壤,志中所载,皆合二邑者收之。《四库提要》地理类存目著录此书,谓:“其编年之例,全仿《春秋》。地之沿革,官之迁除,士之中乡会试贡大学者,案年纪载,皆地志未有之例也。”按编年方志肇于明时,嘉靖初长兴知县黄光昇修《长兴县志》二卷,崇祯时龚策纂《武进县志》二卷,体用编年,今皆不传。清雍正时佚名纂《临朐编年录》,犹存有抄本。后来修志者仿效编年之体,而不独行一书,附于志前,如大事记,前事略是也。若独行一书,则物产、人物、艺文颇难按年记载,舍之乃偏而不全也。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刊本,见台湾善本目著录,上海图书馆有嘉靖本胶卷。
嘉靖《贵州通志》十二卷,明射洪谢东山修,张道等纂。东山(1506-1586),字少安,号高泉先生,射洪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兵部郎中,嘉靖三十一年(1552)迁贵州按察司副使,累迁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张道,江西湖口县人,嘉靖中官贵州宣慰司儒学训导。该书共十二卷,卷首有状元杨慎序,卷一地图、建置沿革;卷二郡名、星野、疆域、山川、形胜;卷三风俗、土产、土贡、土田、户口;卷四财赋、徭役、城池、关隘、桥渡、兵防;卷五职官、公署、宦迹;卷六学校、科目;卷七岁贡、祠祀;卷八寺观、官室、坊市、惠政、古迹、丘墓;卷九名宦、人物、贞节;卷十一、十二艺文。每卷分志前,均有谢东山序论,简述修纂旨要,为读者阅览该卷之提示。《贵阳府志》记载:“贵州旧有方志,简略殊甚。嘉靖三十二年(1553)贵州人议增修,以撰辑之事属东山,三十四年(1555)书成。”该志的原刻本,国内只有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收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有胶卷,上海图书馆藏有影抄本,贵州省图书馆存有根据上海图书馆影抄本而复印的版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之第68、69集为影印明嘉靖刻本《贵州通志》,首页题为“原书版框高二四八毫米,宽一五〇毫米”;末页题为“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岁冬月吉刻,督工前卫镇抚龚梁”。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著录。
《贵阳图考》二十六卷,明射洪谢东山撰。东山,事迹已详前。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光绪《射洪县志》卷十六《艺文志》著录。
嘉靖《射洪县志》,明射洪谢东山撰。东山,事迹已详前。明万历《重修潼川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中,载有明代大臣、江西九江劳堪(1529—?)撰《射洪县志序》。序云:“余过射洪,射令李猷以谢中丞氏《邑志》请序。中丞氏文名震世,与陈拾遗相后先。按其《志》,详略有史法,余乌能赞一辞?虽然愿以前言质之,且俾邑中子弟闻而砥砺焉,则后之大射洪者,当彬彬盛也。”此志清代所修几部《潼川府志》《射洪县志》均失载。
万历《蓬溪县志》,明王良谟纂。良谟,明湖广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万历十三年(1585)任蓬溪知县。在任六年,事洽民怀,革除积弊,创立社仓,六乡四十八保,各有储积。蓬人久而愈思焉,入蓬溪名宦。万历《蓬溪县志》著录于民国十年《湖北通志》卷八十一,今佚。
崇祯《遂宁县志稿》,明遂宁李实撰。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
康熙《蓬溪县志》二卷,清蓬溪知县潘之彪纂修。之彪(1624—1705),字文山,号退庵,江苏丹阳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七年至十八年(1668—1679)任蓬溪知县。在蓬为官十二载,政绩卓著。著有《琴憨堂集》十卷。之彪以蓬溪无旧乘可稽,深感不便,乃着手采访资料,征文考献,录以备用。至康熙十一年,其同乡探花蒋超(江苏金坛人)赴峨眉,取道来访,并把《蜀中广记》送给他。之彪再摘取有关于本邑的资料,与原来所录史料考订汇编为是志而梓行。其书编辑简略,体例以事定篇,不具史法,纪载亦不过概述大略而已。康熙十一年(1672)付刻,该志为清代四川第一部县志,也是蓬溪县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县志。原刻印本,全世界今仅存一部,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其胶卷上海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有藏。
康熙《重修崇明县志》十四卷,清代遂宁朱衣点修、黄国彝纂。衣点,字遇修,号崇龛,闲署“涪东世家”,清遂宁人。明末因四川战乱,流寓苏州府长洲县。顺治十一年(1654)回川应乡试,与李仙根同中举。后任崇明县(今上海市崇明区)知县十三年(1679—1692),为清代治崇时间最长者,政声卓著。主修有《崇明县志》,撰有《瀛海人文集》《萍水集》。该志体例完备,史料价值较高,为上海史研究重要文献。今存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康熙《兖州府志》四十卷首一卷,清代遂宁张鹏翮修、叶鸣鸾纂。今存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康熙五十八年(1719)兖州府署重印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康熙《遂宁县志》四卷,清张鹏翮纂修。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遂宁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端”,祀于清朝贤良祠。康熙二十八年(1689),张鹏翮赴浙江巡抚任途经江苏吴县,过李仙根(字子静,遂宁人,顺治十八年榜眼)宅,得到半帙遂宁旧志残本。张氏于浙江巡抚任上,搜集有关记载遂宁的古籍,详细研读,并派人访查故邑耆老口实,以充实资料,历时一年,纂成《遂宁县志》,于次年刊刻印行。该志四卷,分十九门,以山川、赋役、学校、人物、古迹、艺文等门类记载较为详细。于遂宁历史名人如宋代杨甲、杨辅,元代文礼恺,明代席书、陈讲、杨名、吕大器等人的事迹记述尤详。今存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康熙《蓬溪县志》二卷,清蓬溪县知县潘之彪纂修、徐缵功增修刊刻。康熙十一年(1672),潘之彪修《蓬溪县志》,书成即遭兵燹版毁,印本流行不多。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周甲徵(浙江山阴贡生)增续补订后再印行。又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徐缵功(直隶大兴举人)遍索旧志未得,原刻版片亦多散佚。翌年修建县署后楼时于败墙下得到旧版数十片,有心续修而以政事繁忙未果。三年后于县庠生何梦熊家,得到一册周甲徵增刻的本子(今已无传),乃着手增补以成全书而刊行。此志分十二门,以山川风土、职官人物、学校赋役和诗文辞赋记载略详。乾隆本《蓬溪县志》在徐缵功旧序之后加编者按云:“原志为潘公退庵所编,至康熙二十四年,邑令周甲徵重校,止继刻潘诗数首而已,有邑明经杨其谠家藏潘原本可考。周特将潘与蒋太史两序改窜成文,且云潘志遭兵燹后,百不得一,非我采猎不传,未免掠美。今削周序,而仍将两原序录入,非敢彰周之过,实不忍没潘之功耳!”今存康熙五十二年(1713)增刻本,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其胶卷四川省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有藏。
康熙《射洪县志》十卷,清射洪知县唐麟翔纂修。麟翔,号石郊,江苏泰州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康熙四十九年(1710)任射洪县知县。以育人才、端士习为首务,射洪文教振兴,石郊之力也。著有《萍簪偶记》《蜀游草》行世。康熙五十一年(1712),唐麟翔曾在县人某家中得到明代成化《射洪县志》一帙,可惜已被虫蠹大半,首尾残缺。他便以此作为根据,参考《广舆记》《四川总志》《潼川志》等书,互为补订,纂辑成此县志十卷(附图二卷),且续增“秩官”一卷,于是年刊刻印行。到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何辰(顺天宛平县举人)在县中寻得旧板数十片,便清理出来重新印刷,今已无传本。此志分三十五门附十三门。其中艺文门收录了不少历史上著名文人学士如陈子昂、杜甫、杨慎等人的诗文,亦收有麟翔的诗文辞赋,是为是志中较有价值者。今存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本,台北图书馆和贵州省图书馆各保存一部。
《安南使事纪要》四卷,清代遂宁李仙根撰。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八四、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经籍志》著录作《安南使事纪》一卷;光绪《遂宁县志》卷三著录作《安南使事纪略》一卷,均系同一书。今存清抄本、1997年山东齐鲁书社影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安南杂记》一卷,清代遂宁李仙根撰。今存三十六年(1697)刻昭代丛书(康熙本)甲集第四帙(丛书综录);说铃(康熙本、道光本)前集(丛书综录);学海类编(道光本、景道光本)集余八(丛书综录);昭代丛书(道光本)甲集第四帙(丛书综录);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丛书综录);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九年(1920)上海涵芬楼影印学海类编本等。
《奉使俄罗斯行日记》一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清刻本;说铃(丛书综录);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三帙(丛书综录);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十一辑(丛书综录)。
《奉使俄罗斯行程录》,清代遂宁张鹏翮撰。今存同治四年(1865)京都龙威阁刻北徼汇编本(丛书综录);日本江户写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使俄罗斯纪略》二卷,清代遂宁张鹏翮撰。又名《出使倭罗斯纪略》,见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八四、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
乾隆《成县新志》四卷,清代射洪黄泳修、汪于雍等纂。泳,字弘济,清代射洪人,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举人,历任甘肃成县、陕西渭南知县。见光绪《射洪县志》卷十。该志今存乾隆六年修十七年刻本,见《方志联合目录》。
乾隆《遂宁县志》八卷首一卷,清遂宁知县田朝鼎修,周彭年纂。朝鼎,字象三,浙江石门(今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乾隆八年(1743)任遂宁县知县。周彭年,浙江石门人,田朝鼎外弟。乾隆十年(1745),因纂修《大清一统志》而敕令各地呈送县志,田朝鼎方着手采辑资料,恰逢其外弟周彭年由浙江来蜀看望他,他便委托周氏搜集康熙旧志未载诸史事,进而纂辑成此县志,于次年刊刻印行。此志分三十五门,主要是增纂康熙旧志以后五十余年间事,其中又多为职官人物、建置赋役等类。另外,康熙旧志中之选漏者,或是新发现之碑记、职官、人物、诗文等皆一一补载。但亦有错收者,即不属本县之人和事。今存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乾隆《遂宁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代潼川府知府张松孙等修,寇赉言、李培峘等纂。松孙,字雅赤,号鹤坪,江苏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出任潼川府知府。乾隆五十四年(1789)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知府,历官三十年。赉言,字诲庵,四川渠县人,清乾隆四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转河南道御史,曾掌教潼川府草堂书院。培峘,字午桥,云南阿迷州(今开远县)举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五十六年(1791)任遂宁知县。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苏州张松孙知潼川府,凡所属八邑志之阙略者,失志重修。时滇南李培峘任遂宁知县,与渠县寇赉言太史主其事,则斯篇是也。此志于创革、职官、选举、人物、列女等项增入者甚多,体裁也有所改变。综观全书,纲目井然,叙述流畅,赡而不秽,详而有体。分类以土地、人民、政事为纲,而其建置、官师诸表则尤为清晰,于蜀邑志乘之中实为出类拔萃之作。今存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和光绪五年(1879)补刻本。
乾隆《蓬溪县志稿》,清代蓬溪县知县盛英撰。英,清代顺天宛平进士,乾隆十年(1744)至十五年(1750)任蓬溪知县。增修《蓬溪县志》,载蓬溪事颇详。清代学者宜兴储掌文(1687—1770)著《云溪文集》卷三《蓬溪县志叙(代)》云:“宛平盛君英,以名进士令蜀之蓬溪,蓬于潼川为属邑。余观其莅事勤慎,而济之以明决,固不愧能吏材矣。君务以经术饰吏治,闵邑志残缺漫漶,有志纂修。既而西鄙用师,上官知君能,调司挽运。撤兵后,又以报销之役委君。盖君莅蓬五年,留省且三载。晨入治官书,夜则自理邑事。焚膏达旦,率以为常。顾犹时手原志一编,得片刻之暇,即为订其舛讹,补其挂漏。凡阅如干月日,而蓬志告成。”惜此志仅成稿本,未刻版印行。后蓬溪知县谢泰宸主持修《蓬溪县志》,多本于此稿。
乾隆《蓬溪县志》八卷首一卷,清潼川府知府张松孙修,蓬溪知县谢泰宸纂。张松孙,事迹已详前。泰宸,广东平远人,监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任蓬溪县知县。谢泰宸任蓬溪知县期间,屡调署他县,无暇顾及邑志事。十余年后松孙来任潼川知府,开修府志的同时嘱泰宸纂修邑乘,乃悉心探访,分门别类加以编次,初稿纂成,送松孙为之删订后,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梓行。此志门类设置仿潼川府志例,分土地、人民、政事三部,下列二十三门。其于山川古迹、祠庙寺观、学校书院、职官人物、田赋物产等门类记载较详,间附有图绘和有关的诗文碑记。又以山川、古迹、寺观、人物、田赋等记载较有史料价值。未列艺文门,诗文辞赋均分载于各相关之门类中。今存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蓬溪县志办有抄本。
乾隆《射洪县志》八卷首一卷,清潼川知府张松孙主修,射洪知县沈诗杜纂。松孙,事迹已详前。诗杜,字佳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四十四年(1779)任射洪县知县。诗杜到任七年之后(1785),张松孙主修的《潼川府志》已经告竣,便嘱咐沈氏纂修县志。诗杜于县中得到一部乾隆二十三年(1758)时知县何辰补印的康熙旧志,便以此为蓝本,再参之省志、府志及其他史籍记载,加上新采辑的资料,增续补缺,于是年便成书刊行。此志门类设置一依《潼川府志》例,分三部四十二门附二门。旧有史料与康熙旧志和乾隆府志中所载出入不大,所不同者是大量增加七十余年间的新史料。另于山川古迹、寺观祠庙、学校书院等门类中增绘了图说。另外还收入张松孙、沈诗杜等官员及县中文人士子的诗文,有一定史料价值。今存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南京天文台各藏有一部。
嘉庆《射洪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射洪知县陈廷钰、张复等修,赵燮元、聂厚盟等纂修。廷钰,山东掖县举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射洪县知县。燮元,字衡轩,四川射洪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官云南永平县知县。曾主讲金华书院。厚盟,四川长寿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射洪县教谕。此志乃奉敕纂修,陈廷钰莅任之时,各县早奉省府檄征邑乘,而本县未及编纂,便约集聂厚盟和训导冯学谟(四川邻水县贡生)、县举人赵燮元等人参照乾隆旧志,派员采辑新资料,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编纂成书付梓,此时知县已易为甘肃秦州举人张复。此志分十五门八十六目附五目,较前两种旧志,内容大为增加,旧志中所不收或漏收者,尽量搜集、采录而增补之,如舆地、人物等门类便补载了较多旧史料,其有价值者在山川津梁、寺观古迹、金石典籍等门类。而星野、典礼、仪注等则收载过于烦琐。此志重点在艺文门,达6万余字,较多收载了本县唐代著名文人陈子昂的著述及后人纪念之诗文,史料价值颇高。再就是有关本县明代著名进士杨最之事迹颇多记载,于人物、艺文、外记等门类中均可见到。历代县人之著述,另辟有经籍门以载其书名卷帙及作者简介。其所征引,博而寡要。其冠宸翰于艺文,别市镇为里店,则尤为不伦,失体。今存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
道光《天河县志》二卷,清蓬溪林光棣纂修。光棣,字桐轩,蓬溪县人,嘉庆三年戊午(1798)举人。由教习知县,签发广西,权知永福。补天河县知县,旋调西林,历宜山、修仁、荔浦、恭城等县,居官二十余年,廉惠勤敏,爱民育才,所至皆留去思,寻以军功保举,加知州衔。道光《蓬溪县志》有传。道光五年(1825)任广西天河(治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里胜村旧县屯)知县。此志为光棣官天河时所纂,其书编次分沿革、秩官、选举、舆地、山川、建置、经政、艺文、胜迹、宦绩、列传、前事十二门,因事定例,殊欠排比,记载亦简略。据其凡例云:“其言简,其事该,而其所志则无不尽,天河文献自此可征矣。”此志实记载寥寥,殊不免自夸。天河沿革,置县始于唐,先属粤州,后属宜州。宋置庆远军,后改为府,天河隶也,元属庆元路,明清属庆远府。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道光《阜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刘虎文、周天爵修,蓬溪李复庆等纂。刘虎文,武清(今天津市武清县)人,举人,前石埭知县,后知阜阳县事。周天爵,山东东阿人,进士,官至漕运总督。李复庆,四川蓬溪县板桥人,字心泉,号竹凝,清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兄李恩庆,嘉庆六年(1801)拔贡,道光二十三年(1843)任江苏丰县知县;弟李善庆,郡庠生;弟李元庆,道光十六年(1836)恩贡。李复庆后出任安徽旌德知县,道光五年(1825)任阜阳知县。阜阳初无专志,惟附见于《颍州志》,迄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潘世仁始创修县志。道光五年(1825),李复庆由旌德县调任该县,时方修省志,奉檄搜访事实,与邑人共议重修县志,设局经始。道光六年(1826)六月,李复庆因秋审处决重囚行刑斩绞错误被革职,事遂中辍。道光六年(1826),安邱刘耀椿来任知县,以李复庆详于县事,复延之以主其事。至道光九年(1829),凡四年而志成。时周天爵来任知县,为之刊行。此志大抵因循潘世仁志,惟易军卫为武备,宦绩为宦业,志余为杂志。稽其体例得失,于旧志之弊,间亦多所厘正。如旧志多录圣谕,往往不专于一县,此则悉从刊除。有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2009年黄山书社出版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本。
道光《蓬溪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清蓬溪知县吴章祁、徐杨文保修,顾士英等纂。章祁,字小宋,浙江钱塘(今杭州)举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蓬溪县知县,卓有政声。徐杨文保,字芝仙,江苏丹徒进士,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月至咸丰三年(1853)七月任蓬溪知县,为政便民,兴利除弊。士英,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官直隶吴桥县典史。此志开修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书将成而吴氏卒于任所。徐杨文保接任知县,踵事纂订,以成吴氏未竟之业。道光二十五年(1845)成书后遂付刊行。此志分三十三门附六门,记事较旧志更有条理。书首绘图增加较多,城池、水道、场镇等多达四十余幅,绘制精细。以山川津梁、寺观古迹等记述最为详尽。对于旧县志中错讹者均加考证而说明。金石门所收资料极丰富,自唐宋迄清代,各种碑记、刻石无不备录,史料价值较高。虽列有艺文门,而所载诗文不多,有不少诗文仍附载于各相应的门目之中。武功、人物等门类中收载了大量嘉庆初期白莲教起义军在川东、川北、主要是在县境各地之征战,以及德楞泰率清兵大举镇压之史实,记述详而史料可贵。唯祀典、列女等记述又过繁琐。今存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和咸丰十一年(1861)补刻本。该志收入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和《四库大辞典》。
咸丰《应城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代蓬溪奚大壮修,姚观纂,吕庭栩、熊汝弼补纂。道光《蓬溪县志》卷十六、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六著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有载,今存咸丰三年(1853)稿本(藏武汉大学图书馆)。
咸丰《蓬溪县志》,清蓬溪知县李燧撰。燧,浙江钱塘人,监生,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至同治元年(1862)三月任蓬溪知县。民国《蓬溪近志·艺文》载:“考燧所为志,未刊行,稿藏邑人杨天镇家。今多采用,然亦残缺不完,殆未成书而去官也。”杨天镇(1858—1933),蓬溪县文井镇普光乡人,清増生,民国蓬溪县视学。李燧《续修蓬溪县志序》云:“邑乘不修,膺土者责也。稽蓬志所由昉,潘君之彪滥觞于前,徐君缵功、谢君泰宸,补衮于继。吾乡吴小宋先生集腋于终。其规模灿然大备,迄今又十八祀矣。余是岁来守此邦,值军务旁午,未遑修明,闲尝登临览胜,观风问俗,其间如蓬莱诸院,学校攸关,奎星杰阁,文风所系。黉宫新建忠义、节孝两祠,尤足振人心而维世教。惟考近科选举,名宦政绩,名宿艺文,与夫义夫节妇,率多遗佚,不有人焉,起而续之,虽有传书,犹弗传矣。虽有载纪,犹弗载矣。乃与都人士,悉心采访,政余手为编辑成帙,捐廉付梓。传所未传,载所未载,斯一邑之风化寓焉,即万世之考镜资焉。余非良史才,不敢谬为笔削,爰据十余年目见耳闻,编次板末,后之宰斯邑者踵而增之,俾上继芳躅,下昭来许,为邑乘光,是即余之志也夫。咸丰辛酉仲夏月署蓬溪县事李燧序于官厅之退思处。”(载民国本《蓬溪近志·艺文》)。今存咸丰十一年刻本,藏南京大学图书馆。
同治《德化县志》五十四卷首一卷,清陈鼒修,吴彬纂。鼒(1822—1907),清末蓬溪县玉溪镇(今属重庆市潼南区)人。咸丰六年(1856)至咸丰十一年(1861),从征新疆喀什倭里罕之乱,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击分裂势力、抵御外敌入侵,作出了贡献。历任江西峡江、德化等县知县,义宁州知州。性好吟咏,撰有《出塞吟》《南村诗集》等。此书今存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
光绪《遂宁县志》六卷首一卷,清遂宁知县孙海修,李星根纂。海(1840—1901),字吟帆,号配山,甘肃秦安人,拔贡,清光绪二年(1876)任遂宁县知县。李星根,字斗垣,四川中江人,岁贡,官四川茂州学正。此志卷一,建置、沿革、城池、山川、里镇、藩封、官政、赋课。卷二,学校。卷三,选举、经济、学行、忠孝、封荫、勋例、列女、大年。卷四至卷五,艺文。卷六,杂记。此志山川、人物、礼乐、政教所记,翔实清晰。其艺文所收亦多精彩之作,虽已占全书大半,亦不觉其泛滥。然此志不记天文、星野,且汰削小序及无关紧要诸图,似亦嫌过于简略矣。今存光绪五年(1879)刻本[2]。
光绪《潼川府遂宁县地舆图》,遂宁县署绘,清光绪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光绪《交城县志》十卷首一卷,清代射洪夏肇庸修,许惺南纂。肇庸(1826—?),字京珊,号蓉村,同治七年(1868)进士,射洪县太和镇西郊人。工诗善书,曾任山西交城、和顺两县知县。同治、光绪年间,曾组织修筑太和镇城墙。撰有《清江擢秀集》、《蓉村诗稿》四卷、《京珊文钞》等。《交城县志》今存清光绪八年(1882年)刊本。共计八册,记录了交城县的人文历史,对考古等提供了重要根据。卷九至卷十为艺文,卷九分上、下二子卷。
光绪《射洪县志》十八卷首一卷,清射洪县知县谢廷钧等修,胡文魁、罗锦城等纂。廷钧,广东从化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任射洪县知县。文魁,事迹已详前。锦城,射洪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官兵部主事、贵州黄平州知州等。此志开修于清光绪十年(1884),时任知县为浙江宁海县人洪锡彝。因罗锦城自贵州归里,主讲于金华书院,首倡修志事,县训导吴绍泗(四川资州举人)、杨甲秀(四川天全州岁贡)等人极力赞助。如是,便推举罗锦城出为总纂,开局举事。事有凑巧,罗锦城于县中得到其师胡文魁(道光举人,官刑部主事)纂辑的“续县志稿”四卷和“日记”三十六卷。便以此为主,再行分类采辑,悉心校选,汇而成书。时已至光绪十二年(1886),官师更迭,经江西萍乡人何炳曦而易为谢廷钧。谢氏阅览之后,撰了一篇序文附诸书首而刊刻印行。此志分十三门附一门,下列九十八目附四目。艺文门最多,占三分之一,其中陈子昂的著述及与之有关的诗文辞赋、记传碑铭仍占很大比重,包括奏疏、序赞等类。各个朝代修建陈子昂读书台的碑记文章就有数篇。书首绘刻了舆地、城池、山川、祠庙、津渡等各种图多达二十一幅,绘刻均佳。另于山川、古迹、寨堡、寺观、人物、食货等门类记事较详,史料价值亦高。有如射洪井盐之生产;嘉庆初白莲教起义军在川北之活动征战;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率农民起义军由滇入川,攻占川中无数城池之战事,攻打县境之详情等等。唯典礼和节孝记载太过繁琐。卷十八主要是补录各门类之漏收漏载者。今存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印本和1980年射洪县政协、档案馆油印本。
光绪《续县志稿》四卷,清代射洪胡文魁撰。文魁,事迹已详前。光绪十年甲申(1884)仲春月上浣射洪县训导杨甲秀撰《射洪县志序》云:“继得主事胡君秉夔,出其平日采存续稿,为《补遗》一卷付刊,都为一书。”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季冬月腊日射洪进士罗锦城《续修县志后序》云:“明年甲申(1884),又得吾师胡秉夔先生《续县志稿》四卷,《日记》卅六卷,与四乡续采者,再为悉心校选补入,共成书十八卷。”
光绪《蓬溪续志》十四卷首一卷,清周学铭修,熊祥谦、张蓬山、张礼杰等纂。学铭(1859—1911),安徽建德(今东至)人,光绪十八年(1892)二甲第四名进士,两江总督周馥次子,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蓬溪县知县。祥谦,蓬溪人,字虚堂,同治六年(1867)举人,官剑州学正。蓬山,蓬溪县河边场(今大英县河边镇)人。府学生,恩贡张秉谦长子。秉承庭训,好学务博,议论风生。蓬溪知县周学铭重其学识,留居幕中,助修《蓬溪续志》。周氏调任江津县,续志尚未成。嗣稿成,助田耀焜知县付梓,均蓬山之力也。张礼杰,清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光绪年间曾设教于四川广元,与方旭等纂修有光绪本《蓬州志》。民国本《蓬溪近志·艺文》载:“现存之《续志》,系知县周学铭所修,全书系阳湖张礼杰手笔,今附注明,使后世知《续志》本来面目也。”光绪《蓬溪续志》乃承袭道光蓬溪旧志而续修,主要记述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后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编纂成帙。未及刊印而周学铭调任江津县,接任知县罗桢(湖北汉阳人)、田耀焜(湖北江夏人)继续订正,翌年梓行。此志分十四门四十五目,主要是继旧志之各门而续之,对于旧志之脱漏者,小作增补。对于县境水利之兴修、盐井之开凿,清代后期有关蓬溪之诗文碑记,赋税收支等资料收载颇详,亦有较高价值。再就是著述、耆旧、兵事等门类中收载咸丰、同治年间李永和、蓝大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蓬溪一带,以及川西北、川南各地与清军之争战史实较为详尽,颇有价值。是志对于道光旧志所载各图尽行删去,另外绘制了县境全图,中、西、东三乡舆图共四幅。今存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和传抄本,收入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四库大辞典》。
《地理歌括》一卷,清代射洪高舒翰撰。
光绪《射洪县乡土志》,清射洪知县孙世奎纂。世奎,清末射洪县知县。此志编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全志未分卷,分历史、人类、地理、物产、商务等部分,记载甚简略,每目多则百余字,少则十余字。全志八千余字,毛笔楷书抄写。此志系地方官敷衍交差之作,撰写较为草率,内容别无新意。对光绪末期射洪县之户口、宗教、道里、物产及加工贸易等情之记录,有史料价值。今存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和1960年传抄本,分别藏于四川省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
民国《遂宁县志》八卷首一卷,民国遂宁知事甘焘、李家钰等监修,王懋昭总纂。焘,重庆铜梁人,民国十三年(1924)任遂宁县知事。家钰(1892—1944),字其相,绰号李矮子,四川蒲江县人。1925年,在军阀争夺防区战中,李家钰占得遂宁、蓬溪、潼南、安岳、乐至、资阳、简阳等七县。1927年,继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总部设于遂宁县城三元宫。李家钰统治遂宁十一年,人称“遂宁王”。抗日战争时期,出任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1944年于河南陕县壮烈殉国,被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懋昭,遂宁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官云南文山县知县等。该志不分门类,仅列四十二细目。各细目所编之内容,与光绪旧志出入不大,主要是续增了清末民国初年事,亦附入相应的诗文辞赋。多载民国改元后之新生事物,史料价值较高。杂记门中则自宋嘉定五年(1212)迄民国十四年(1925)的七百多年间本境之水、旱、风、火、震诸灾害史料详细收载,亦不失为珍贵史料。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刻本和二十三年(1934)重印本[3]。
民国《遂宁县食货志》,民国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处传钞民国十八年刻《遂宁县志》本,重庆图书馆藏。
民国《遂宁文献》,民国十三年抄本。四川省图书馆藏。
民国《重修四川通志遂宁采访录》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遂宁冯东曙纂。东曙,1929年《遂宁县志》编辑,清增广生,宣统元年遂宁县教育局视学局长。此抄本为遂宁县增广生冯东曙、附生王绍曾采辑,一册,民国十七年(1928)抄本尚存,四川省图书馆藏。
民国《遂宁县图》,遂宁县政府制,民国石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民国《蓬溪近志》十四卷首一卷,民国蓬溪知事伍彝章等修,蓬溪曾世礼、纪大经、庄喜泉等纂。彝章(1873—1951),字玉雯,号梅印,四川蓬安县龙蚕乡龙洞沟人,光绪廪生,任西昌县教谕。民国十五年(1926)任蓬溪县知事,设修志局并兼任局长,负责《蓬溪近志》的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后,曾任开江县县长、四川省政府秘书等职。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时被枪决。世礼(1867—1928),字修五、修吾。蓬溪县西乡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人,光绪三十二(1906)优贡,委湖北高等审判厅刑庭推事,调补湖南知县。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与工诗文的射洪李雨生、邬建侯合称为“涪江三名士”。大经(1874—1940),字诚九,蓬溪县赤城镇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曾官礼部主事等,民国初期任四川广安、宣汉、岳池等县征收局长、四川省长公署秘书等职。喜泉(1878—1938),字廉夫,号如渊,蓬溪县赤城镇附西人。清附生。民国初,任叙永县知事、乐至县知事。民国十五年(1926),蓬溪县设修志局,续修县志,县知事伍彝章兼志局局长,清优贡曾世礼任编辑主任,次年曾世礼病逝,修志事宜停顿。民国十七年(1928),第二次设修志局,县长陈书丹兼任局长。聘清举人、礼部员外郎纪大经任总编纂员,不久纪去职,由曾任叙永县、乐至县知事的县人庄喜泉任总编纂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书,铅印出版。名为《蓬溪近志》。该志之修成历时十年之久,前后有知事、县长八人兼任修志局长。全书共十四卷,记载较为注意反映时代特征,对县中民国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大端皆有记述,史料丰富,颇有价值。再就是县中各项捐税如粮、肉、盐茶、烟、酒等的征收及其支出收载亦详。其最具史料价值者,还有兵事和“匪患”两个门类中共三万余字,自光绪末到民国三十多年间之兵事、“匪患”、讨伐袁世凯之战、川中军阀混战、旷继勋蓬溪起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川北之情形,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无不详加记载。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徐向前、朱德等部在川西北与国民党军、地方杂牌军之战争史料为珍贵。因为在旧方志中这类资料大都未收或收载甚少。今存民国二十四年(1935)刻本。收入了《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
《初等小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清末蓬溪曾世礼撰。世礼,事迹已详前。今存光绪三十年刻本。
《射洪全县地舆图》,射洪县政府制,民国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射洪县全图》,射洪县政府教育科制,民国石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四川三台射洪遂宁经济地理考察报告》,聂树人、侯春岭编,杨成威校。树人(1922—1987),陕西三原人。1947年获东北大学地理研究所硕士学位。曾任西北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地理系主任,陕西省地理学会第三、四届理事长,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著有《西北的矿产》《陕西自然地理》等。该书为国立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特刊第一号,包括行程、地形、气候、土壤、农业、煤业、工商业与贸易七部分,记载了东北大学师生在抗战期间被迫走上流亡之路,颠沛流离至四川北部的七年半时间,积极融入当地进行经济地理考察,并在撤回东北之前将考察报告成果留给当地的史实,是研究东北抗战史、东北大学历史的珍贵文献。三台县印刷生产合作社1946年3月出版,收入《辽宁省图书馆藏抗战文献汇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