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1-31吴凡
吴 凡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小学 226363)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的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突破思维的限制,进而引领学生思维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推动他们持续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和应用获取数学知识,助力其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问题解决,培养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的学科,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巧借数学学科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首先,教师要设置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以此引领学生思维的培养.随后,教师要呈现有层次、有逻辑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通过问题的解答,以此促进其逻辑思维得到培养.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元、角、分”一节时,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不宜设置太过抽象的问题,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思维水平巧设问题.元、角、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教师就可抓住生活设置问题,以此打开学生学习的思维闸门.“小明想买四颗糖,每颗糖两角钱,他有一元钱,请问他的钱买糖够了吗?”以学生感兴趣的糖或是文具等物品为切入点能够更好地打开学生的思维.这时小学生在买东西的引领下,欢快地拿出自己的小棒或是通过铅笔在本子上画棒棒糖来完成解题过程.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巧设依次推进并且有逻辑性的问题.“那么要解答出这道题,先要怎么办,后要怎么办?”在教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道,“知道买四颗糖需要多少钱,就知道小名够不够了”.“那小明买四颗糖需要多少钱?”这种生活问题小学生能够立马回答,“买四颗糖需要八角钱”.“那小明用一块钱去买四颗糖,到底够不够?”这时学生争先说到“够”.教师就要紧抓机会,引领学生思考“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老师有一元钱可以换多少一角?”以此呈现有逻辑性的问题,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思考,进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二、基于个性引领,培养创造思维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其思维又与已有的知识有着内在联系.所以,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让他们有效地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以此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使得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更加全面化.
例如,在引领学生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知道分数的真正意义,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呈现新知前,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一块蛋糕的划分过程,再呈现创造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一个蛋糕被无限划分的过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对于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基于自己的个性作答,无疑实现了课堂的开放化.“有许多人在分这一个蛋糕”,“每一块蛋糕,随着划分次数的增多,会逐渐减少”.面对学生众说纷纭的答案,教师又可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考虑,“一个蛋糕被分成两块,其中一块是整个蛋糕的多少?”“一半”.如此,教师就可呈现分数“1/2”.引领学生初步接触分数后,教师又可设置开放性问题,“1/2与一半有什么关系?1/2是什么意思?”通过具有个性化的问题,以此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进而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突破思维限制,培养想象思维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应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囚笼之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生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的引领,通过相关策略呈现开放性的问题,以其具体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自由想象的空间,进而推动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在教学过程当中不应囚禁学生的思维,也不要直接呈现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首先,教师可以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图形,让他们对这个图形进行翻转,让学生想象教师呈现的这些三角形可以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时有学生通过玩弄手中的铅笔,立马想到“三角形可以旋转”,此时教师要做下一步引领,让学生思考何为旋转.“将三角形围绕一点转圈就叫旋转”,面对学生回答,教师首先要给予鼓励,随后再引领学生思考,“想象一下,三角形除了能够旋转还能发生什么变化?”“三角形除了旋转还能向上翻、向下翻、向左翻、向右翻的变化”,在学生的快速回答之中,教师又要做好问题的推进,“这种向上翻、向下翻、向左翻、向右翻又叫什么?”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翻转”,“对,请你们仔细观察图片,看图中的三角形向上翻转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随着问题的推进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头脑当中想象图形的翻转过程,进而了解到何为轴对称.借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联想,以此来教学就不会限制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能够更灵活地发展,进而让他们的想象思维能够得到培养.
四、实现思维过渡,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目前正处于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数学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采取相关策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以此引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创新化地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引领学生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都是引领学生学会整理数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实现具体数字向抽象数字的过渡,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索,进而探究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以及意义.“经过调查发现,四年级三班的同学总共有四十个,有十个同学喜欢数学,有二十个同学喜欢语文,还有十个同学既喜欢数学又喜欢语文.”教师呈现数据后就可以领学生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以方便查看.这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成小组自主探究解决方案,并且设定小组考核,以此激励学生参与其中.教师还要提出小组讨论的要求,“每个小组的答案不能重复,越是独特的小组,可以获得越多的奖励”.经过十五分钟的小组讨论后.第一小组用表格的方式呈现出了数据;第二组的小朋友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的数据;第三组的小朋友用饼状图的方式表示出了数据;第四组的小朋友竟将竖着的条形统计图变为横着条形统计图.此时,教师要抓住第四组小朋友的成果进行鼓励,以此引领其他小组的小朋友学会创新.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呈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
简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推动小学数学改革的关键措施,同时这样的教学才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辅助,才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当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想象思维,让学生在强大的头脑当中构建数学体系,以此为其以后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