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院校办学新路探索与实践
2021-01-31兰明尚
兰明尚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使命;坚持党的领导、服务民族复兴,是中国大学的核心主题。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普通高校2740所。落实教育强国,既要求我国大学提升整体竞争力,又要求不同类型高校要结构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1](P38)对地方应用型院校来说,又该如何聚焦核心主题,实现核心使命呢?习近平总书记对闽江学院办学强调“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要求是指引地方应用型院校正确前进的根本指南、根本遵循、根本法宝。
结合多年对高等教育的实践、观察与思考,笔者认为,作为福建的地方院校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深刻领会“国之大者”的重大内涵,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地方作为重要追求,把党建引领作为核心保障,紧紧围绕新时代福建发展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智力、科技等优势,加快构建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循环促进的新格局新机制,力争走出一条符合办学规律、契合地方需求、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福建气派的办学新路。
一、走新路的前提在于正心诚意、学习领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十七年半的地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福建地方院校要从坚定“两个维护”、掌握“思想武器”出发,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党委会议第一议题长期坚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循环促进的逻辑思路,深刻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福建发展超越和高校办学育人两大方面的重要思想关键点,努力做到学以贯通、学以致用、学以自强。
(一)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福建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关键点
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同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思想上一以贯之、目标上与时俱进、要求上递进深化,整体构成福建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蓝图”,要 “把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阶段对福建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紧密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起来,一体学习领会、贯彻落实”。[3]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的系列重要要求,要突出对五个思想关键点的深刻领会。
关于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4]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新福建建设的目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福建要实现赶超的重要路径。把握这一核心要求和路径指引,地方院校要坚持立足当地、面向福建,创新服务地方机制,加大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力度,为建设新福建贡献力量。比如,立足本地生态优势,开展美丽中国的福建路径研究,将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全校教学科研体系,同步推进立德树人、服务地方工作。
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福建在两岸融合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方面要彰显独特优势、发挥先锋作用,并赋予福建建成 “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的特殊使命。福建地方院校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以实际行动加快“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比如,深入总结两岸高校交流交往交融经验,以合作办学项目为抓手,以海峡产教融合为驱动,以台湾人才引用为重点,积极探索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新路。
关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短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出发对福建加快发展指出的努力方向和突破重点。地方院校要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集中优势做强产学研平台,集中力量开展科技创新协同攻关、服务产业创新驱动、助力居民增收致富。
关于把发展成果转化为争取人心的实效,为促进祖国统一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福建发展、福建人民寄予的殷切期望。发展成果并不必然能转化为人心争取。争取人心要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多做情感融合、心灵契合、思想聚合的工作。这恰恰是高校的优势所在、用武之地。比如,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在同台湾高校交流交往交融中,注重按照中央的对台大政方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同台湾有关人员进行正确的心灵碰撞、思想引导。研究出台台湾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台湾高层次人才管理与服务;定期组织台湾教师深入基层考察,让台湾人才切身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蓬勃发展的机遇,当好祖国大陆的 “宣传员”、两岸人民的“连心桥”。
关于“四个更大”新要求和“四项重点任务”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出发,对福建提出的最新重要要求,思想上一以贯之、目标上与时俱进。福建地方院校要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新发展格局、海峡融合发展、高品质生活等方面,优化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优化应用研究、优化集成创新,大力推进有效衔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创新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团队组建机制,大力推动地方急需的平台和项目建设,如开展5G产业实验室、网络生态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等项目攻坚,深度推进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循环促进的新格局新机制。
(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关键点
要自觉从强党强国、民族复兴的核心逻辑出发,紧扣谱写福建篇章主题,坚定不移地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央和省委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在地方院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的立身之本、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要注重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把“为党育人、为用育才、为地方发展育力”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思想意识纳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体系之中,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内在使命,形成办学育人的鲜明特色。
关于“四个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使命。[7]结合福建实际,要坚定把服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谱写福建篇章作为自觉追求,一方面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大胆创新闽台合作办学项目、大胆使用台湾教师人才,着力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新路,助推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关于办学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闽江学院办学多次强调“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指引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根本指南、育人强校的根本法宝。由此出发,立足地方、面向福建,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谱写福建篇章大局,坚定不移地构建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循环促进的新格局新机制,坚定不移地走地方性、应用型、高质量的办学新路。
关于产教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8]。这为进一步办好应用型高校指明了方向。地方院校要紧抓产教融合这个根本路径,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人才链、科技链同产业链、创新链的充分融合,力争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新作用、办出新特色、实现新作为。
关于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强调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9](P57-58)地方院校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针对性地探索党建引领在贯彻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以及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中的实现路径,持续推进以强化党的有效领导和领导有效为主线的党建强校之道。
二、走新路的关键在于务本求实、守正创新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地方院校围绕新福建建设、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谱写福建篇章大局,积极构建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循环促进的办学育人新格局新机制,深入探索地方性、应用型、高质量的育人强校新路。
(一)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地方性、应用型的根本属性出发,明确办学方略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地方性、应用型的院校属性,学校提出“为党育人、为用育才、为地方发展育力”的办学方略。为党育人方面,着力强化思政工作,包括成立教师工作部、思政学部和思政教育研究院,结合“明德、明理、明志”校训精神,创新性地构建“三明三康”②特色思政工作体系,多个基层单位入选全国、全省党建标杆。为用育才方面,以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强化以应用为导向的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突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硬核素质培养,每年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超600人次,先后获得世界机器人大赛2VS2格斗项目总冠军、德国红点奖、美国IDEA国际工业设计等大奖。为地方发展育力方面,建立市校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以地方需求和评价为导向开展专业调整、人才入口、人才输送、人事绩效等改革,大力引进北大、清华等科研类引进生,同本地重点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二)从构建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出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多年来立足地方发展实际,探索构建专业群、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创新班、应用型教学团队和应用型课程“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的高度好评。学校成功入选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1个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3个项目获省级及以上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其中1项获教育部立项),9项成果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个团队获省级本科教学团队,10个专业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还同厦门大学、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国立文化学院等国内外多所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三)从产教融合战略和校地共生理念出发,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适配度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学校着重突出产业服务与产业人才培养、师范服务与师范人才培养、三创(创新创业创造)服务与三创人才培养相促进的人才培养格局。在产业人才培养方面,施行“一个二级学院+一个县区政府”的对接模式,建立“一个专业群+一个产业链”的服务样板,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着力打造闽光学院、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美丽中国发展研究院等一批引领性强、辐射面广的应用平台。在师范人才培养方面,率先在全省高校中成立师范学部,率先开展公费师范生培养改革试点和“金凤凰教育培训计划”,协同地方教育部门打造“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体系,目前面向地方培养公费师范生842人,培训各类师资及管理人才20 930人。在三创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引入北京大学和台湾高校资源,率先在高校中打造三创教育品牌,学生在国家和省级“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活动中的成绩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入选全国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根据第三方机构的报告,2019年学校创业竞争力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排第140名、省内第6名。
(四)从创建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先行示范校出发,探索台湾教师人才的引进与作用发挥机制
学校深刻体会福建的对台优势与特殊使命,早在2010年就抢抓机遇,成为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高校,目前9个项目已培养2155名毕业生,吸纳1386人次台湾师生来校交流,400多人次台湾教师到校授课。连续三年成规模选派管理层赴台学习科技类大学办学经验。同台湾大叶大学合办的“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二所、福建省第一所与台湾高校合作办学的学校。批量化引用台湾人才,近年来共引进全职台湾教师100多人次,其中3人入选福建省台湾高层次人才 “百人计划”、5人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17人被选为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率先出台台湾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与服务系列政策,温馨提供“业、学、住、医、行”一揽子服务等。
(五)从激励干部和教师队伍干事创业精气神出发,推进治理机制创新
好机制孕育好干部,好干部引领好老师,好老师培养好学生。2017年9月,学校率先提出“三个不一样”③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实行干部“职责目标化,目标任务化,任务清单化”机制,开展干部分层分类“一线考核”,试点轮岗挂职、能上能下机制,启动“789”干部队伍建设工程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茁壮成长,在全省高校2018—2019学年度选人用人“一报告两评议”中,六大项目“好”的占比均高出全省高校平均值10个百分点以上。率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破“五唯”精神,开启教育人才评价和职称评聘改革、人事绩效改革、一院一策改革、学科带头人培育制度等,一批破格直聘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目前,学校已成功征得周边46多公顷用地,办学空间有力拓展;工科楼、艺术楼、科技楼相继投入使用,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文创园、科创园、实验小学和实验幼儿园启动运行,校地共生有力彰显;“三力建设”⑤“三明三康”“三个不一样”持续推进,学风校风更上一层楼。
三、走新路的根本在于中国特色、福建气派
牢记“国之大者”、面向民族复兴、落实教育强国,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既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又整体提升国际竞争力。[10](P82)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要结合自身定位、特点优势、地方区域需求等进行结构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就福建而言,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福建高校规模偏小、实力偏弱、水平偏低,同目前福建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地位很不相称。从长远看,福建高校要实现发展超越,最根本的还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福建气派的办学育人之路。正如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委员等联组会时强调,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1]从笔者所在高校近年来的探索实践看,福建地方院校要切实抓住历史机遇,以教育评价改革为主要牵引,以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循环促进为主要目标,以产教融合、海峡融合、校地共生为主要路径,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办学规律、契合地方需求、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福建气派的办学育人新路。
(一)深化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相循环的办学格局
以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谱写福建篇章为主题,通过突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来提高服务新福建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提高服务地方创新发展能力来反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水平,使立德树人与服务地方无缝对接、形成循环,相互促进、融为一体。要强化目标导向和成果导向,把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两岸融合发展大局融入“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根据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的需求,引导全省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打造办学特色品牌,形成支撑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谱写福建篇章的高校力量与高校优势。
(二)深化学科专业与地方需求相适应的调整机制
以增强服务地方创新发展能力为目标,立足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智能制造等特色主导产业和生态资源突出、民营经济发达、世界闽商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应用学科专业建设之路。持续做好对地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调研分析,定期组织编制学科专业对标地方主导产业方案,实施地方一流应用学科建设计划。在全省高校范围内进行科学适当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布局调整,稳步缩减与地方需求关联度不高的专业、避免省内高度同质化倾向;超前布局一批福建发展急需的专业,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新兴产业同步布局、同步发展;引导各高校重点依托校企共建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打造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一流应用学科。
(三)深化产教融合与校地共生相促进的发展机制
紧紧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和“四个更大”新要求、“四项重点任务”,突出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三篇大文章,以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和协同创新为重点,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共生机制。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成立校地产教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拓宽企业参与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用课程教材开发、实训科研平台建设等渠道,提升“产业伙伴”合作成效。探索“党政主导、企业主体、院校主动”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围绕高质量人才培养、关键性技术研发,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一体化联动链条。
(四)深化闽台合作与教育融合相推进的创新机制
立足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大业,针对福建需要与台湾优势,做好高校融合发展的文章。针对全省产业优化需求,着力产业人才联培探索,创新举措充分吸纳台湾高校优质资源和台资台企资源,开展“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围绕区域创新高地,着力科研平台共建探索,整合台湾高校、台资企业与本地政企资源进行集成创新,打造海峡科创园、海峡应用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创一体化平台。发挥既有合作优势,着力教育领域第一家园建设,通过机制再创新、服务再优化,大力创建台湾教师职前培训交流基地和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等,积极促进闽台高校师生的融合发展。
(五)深化管党治党与办学治校相融合的治理机制
以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和领导有效为重点,以推进立德树人和育人强校目标为追求,深入探索创新福建高校的党建强校之道。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流程,加强党在教学、科研、服务地方、学校治理中的职能倾斜、运行机制、管理体系的探索创新。坚持党管改革发展,完善重大问题议事决策机制,加强对发展规划、治理结构、重大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升党建强校的领导作用、引领作用和保障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人才队伍的政治力、育人力、组织力锻造,推行“三个不一样”机制,强化干部人才忠诚、实干、团结的品格塑造,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得到高质量落实,取得高水平成效。
注释:
①“四个更大”新要求,“四项重点任务”: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四个更大”新要求和“四项重点任务”。“四个更大”新要求,即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四项重点任务”,即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要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②“三明三康”:“三明”,即明德致善、明理致用、明志致远;“三康”,即思想健康、心灵健康、生命健康。
③“三个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④“789”干部队伍建设工程:着重选拔“70后”正处级干部,重点培养“80后”副处级干部,积极培育“90后”科级干部。
⑤ “三力建设”:以政治力建设为统领、以育人力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力建设为重点的党建强校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