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东江红都”史学习教育的思考

2021-01-31李文珊毛文林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民协会东江革命

李文珊,毛文林

(1.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2.东江干部学院 教学研究部,广东 惠州 51633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惠州高潭以中洞为核心,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创和探索作出了有益尝试和重要贡献,影响深远,高潭因此被称为“广东的井冈山”,高潭中洞则被誉为“东江红都”。“东江红都”史是进行中国革命史和东江地方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教科书。

一、“东江红都”史学习教育的内涵意义

“东江红都”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和东江人民在高潭、中洞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史,在广东革命史及中共党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东江红都”史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不懈奋斗、不怕牺牲、理论探索、为民造福、自身建设的历史特点,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现实价值。

(一)能够增进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早期农民运动的历史

现在的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民国时属于惠阳县第三区。高潭区下辖24乡,中洞是其中之一。高潭地处现在惠东县东北部山区,南接海丰县,北邻紫金县,东靠陆河县,东北与五华县相近,是海陆惠紫五五县的接合地带。高潭与海丰毗连,大革命时期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深刻影响了高潭。在“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发动下,早在1923年4月,高潭区农民协会就在水口乡宣告成立,随即高潭全区24个乡全部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会员达到六七千人,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减租减息”斗争。高潭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对于高潭农民协会与农民运动史的学习,有助于深入了解大革命时期中国农民运动的历史。

(二)能够加强了解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围剿”、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

海陆丰人民起义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武装起义。高潭人民积极参加了武装起义。高潭也由此与海丰、陆丰一起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

高潭既是海陆惠紫五五县的接合地带,同时又是个地形险要的山区,辖境内耸立着许多奇峰险嶂,其中以五指嶂、上岩石、下岩石、乌吨、五马归槽、参天嶂等最为雄伟巍峨。中洞更是离海陆惠紫四县的城镇较远,又坐落于海拔1400米的惠东莲花山深处,四周高山峻岭重迭,出口处有多处险隘,内有密林深谷。险要而偏僻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因此中共东江特委将中洞与海丰的朝面山、陆丰(河)激石溪一起作为后方根据地。1927年5月、9月、10月三次海陆丰武装起义后,在敌人反扑、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海陆丰农军、紫金县农军与高潭区农军的部分主力先后都进入了中洞,中洞成为海陆惠紫四县农民协会骨干和农军主力的汇集地点。随后,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也先后迁至中洞。10月12日南昌起义军余部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约1200人在从陆丰东南部转战大安、新田后,进驻中洞,进行了军史上著名的“中洞改编”,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简称红二师)师部也驻扎在中洞[1]。因此中洞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有名的“东江红都”,一度领导了土地革命前期和中期东江地区的工农武装割据运动。

在海陆丰第二次起义前后,中共东江特委认为有必要在中洞“造个形势险要的根据地”[2]28,于是有计划地将缴获及没收土豪的物资以及筹集的粮饷“解到中洞去收藏”[2]61,此外,中共东江特委和红二师还在中洞创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早的红军兵工厂、红军军装厂、红军医院、红军俱乐部和东江特委印刷厂等机构。中洞成为海陆惠紫边区革命根据地及其后的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后方基地。

“东江红都”的形成、发展以及保卫“东江红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探索与浴血奋战的缩影,对此的学习,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围剿”、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

(三)能够增进了解早期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历史

苏维埃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的政权形式,周恩来曾评价1927年11月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正确方面是放弃国民党的旗帜,打出苏维埃的旗帜[3]”。1927年11月11日高潭举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庆祝大会,这是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构成了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实开中国革命史上光荣记载的伟大革命前途的新纪元[4]”,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也有同样的意义。高潭苏维埃政权犹如一座灯塔,给寻求进步光明的高潭人民指明了航向,也为周边地区的“苏维埃化”作出了表率。

(四)能够深刻感知党领导东江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豪情与艰辛历程

学习“东江红都”史,能够深刻感知高潭人民的革命精神风貌。1923年4月高潭召开“惠阳县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会场大门口贴出了“革命锄开平等路,农民劈出自由天”的对联,庄严会场正中挂着鲜红的农民协会犁头旗,两旁贴着对联:“宁为奋斗死,不为妥协生”[5]169。这充分体现了高潭人民的精神风貌与开创新社会的胆略豪情。1927年8月,高潭人民和海陆惠紫四县的农军,在中洞大沙坝召开声讨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大会,明确打出了斧头镰刀的旗帜,会场上的对联充满了革命豪气:“一道红光,斧斩妖精镰斩怪;满天赤炽,器归工友地归农”,这是高潭人民不畏强暴、不畏困难、坚持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

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红军、农军和高潭人民毫不屈服,他们高唱着“慷慨离乡井,从容上战场,血花开正义,情泪湿衣裳”的战歌,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红色政权。以中洞为核心区域的高潭革命斗争明显呈现出“开展革命时间早、坚持时间长、牺牲人数多、革命影响大”的特点”[5]103。

此外,学习“东江红都”史,还有助于了解东江地区的革命史。“东江红都”史是惠州地方党史,学习“东江红都”史,不仅能够了解现在的惠州、东江地域、广东的革命历史,了解中共领导东江地区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还能够了解东江先辈们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在逆境中浴血奋斗、在困境中敢闯敢试的历史,从而起到铸魂育人、初心如磐的效果。

二、“东江红都”史学习教育的基本方式

“东江红都”史学习教育的基本方式是理论学习与现场学习相结合,即在进行系统的党史史实与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瞻仰红色革命遗址,进行现场感悟。

(一)进行系统的史实与理论的学习

“东江红都”史是中共领导人民进行农村运动、武装起义、坚持革命斗争反“围剿”、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历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苏区革命史的一部分。在系统学习中要做到通读、深读、真悟,这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要知晓“东江红都”史的发展线索脉络。了解史实、知晓发展线索脉络,这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基础。要在学习中掌握大革命时期高潭农民协会的成立与农民运动的开展情况,了解高潭农民协会与海陆惠紫农民协会协作配合、共同掀起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的史实;了解1925年中共高潭特别支部的成立及其工作开展情况;掌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委进驻中洞并开展工作的情况,了解南昌起义军余部到达中洞的过程,知晓著名的“中洞改编”情况;了解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情况;了解党领导红军、农军和高潭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反“围剿”的情况,以及中洞保卫战的情况等。还要掌握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在高潭驻扎和开展武装斗争的情况,了解高潭人民为革命胜利所作出的贡献。

二是要与其它苏区、革命根据地进行比较学习。在学习中要将高潭的农民协会、农民运动与其它地方的农民协会、农民运动,进行比较分析;将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运作情况与其它苏维埃政府进行比较;将“中洞改编”与“三湾改编”等红军改编进行比较;将“广东的井冈山”的革命斗争情况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其它地区进行比较,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等革命根据地进行比较。在比较学习中相互参照、印证、补充,依此途径树立系统科学的党史视野。

三是要把“东江红都”史融入到“四史”学习中。要将“东江红都”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与惠州及广东的建国后的发展史、广东的改革开放史联系贯通起来学习,这样才能掌握历史发展的逻辑,了解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团结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奋斗史;了解建国后包括高潭人民在内的东江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历史;了解新时代东江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新时代伟大建设成就的情况;这样才能在党百年历程的回顾中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

(二)进行红色革命遗址的实地瞻仰与感悟

红色革命遗址是“固化”而鲜活的党史教材,是红色革命记忆延伸和记录的载体,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现在的高潭镇、中洞村,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湃、张善铭、董朗、颜昌颐、徐向前、古大存、曾生等都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实地瞻仰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无疑能够引起人们对革命先烈的追思与缅怀。因此,在“东江红都”史的学习教育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红色革命遗址开展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现场教学,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以强化“东江红都”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目前,中洞村的红色革命遗址有:百庆楼(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与红二师师部所在地)、百祥楼、肖氏宗祠、特委印刷厂、红军井、红军军需处、后方留守处、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红军军装厂、红军俱乐部、红军炮台、望哨等革命遗址以及中洞革命烈士纪念碑、中洞革命纪念广场等。2014年中洞革命老区被广东省委宣传部评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潭镇有革命旧(遗)址27处,战斗旧(遗)址1处,纪念设施7处、名人故居5处。有位于黄洲村的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罗氏宗祠、位于圩镇上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还有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甘溪党支部五名党员雕塑广场、高潭革命烈士纪念碑等。

惠东县现在确定有普查价值的革命遗址为161处。其中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64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人物活动纪念地46处,革命领导人故居、旧居21处,烈士墓3处,纪念设施24处,其它遗址3处[6]。

除了惠东县、高潭镇和中洞村的红色革命遗址外,还应瞻仰、踏访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相关联的革命遗址。如汕尾的617处革命遗址,其中包括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宫红场旧址,以及彭湃烈士故居、陆丰县总农民协会旧址等等,此外还有位于河源市紫金县的“苏区革命旧(遗)址群”等重要革命遗址。

在“东江红都”的学习教育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红色革命遗址。要通过对红色革命遗址的瞻仰,深入领会革命文物、烈士纪念设施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

三、“东江红都”史学习教育中的革命精神维度把握

学习党史,一般要求从理论、历史、立场、精神四个维度来进行。在“东江红都”史的学习教育中,应该着重领会“东江红都”鲜明的革命精神内涵,从而了解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并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奋进新征程。

“东江红都”的革命精神与高潭革命精神是一致的,其内涵是“忠诚如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一往无前”,这是一种在血与火斗争中淬炼出的伟大革命精神。

(一)领会“忠诚如铁”的精神内涵,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在“东江红都”革命史上,涌现出许多对党绝对忠诚的光辉事例。例如先烈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事例。1928年高潭苏维埃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罗炽卿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被杀害。高潭赤卫队员刘罗氏被捕后,发出“我要革命到底!生要红,死也要红!”的铿锵呐喊,英勇就义[7]。英雄母亲大茂乡塘窝村妇女陈二,被迫抱着担任农民协会秘书的儿子张娘先的头颅在高潭圩游街示众,她满腔悲愤,坚决不肯喊“杀绝共产党”的口号。例如高潭甘溪党支部信念如磐、支部不散的事例。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到1933年,甘溪党支部仅剩下朱远平等五名党员。此后六年,这五名党员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们没有松散党组织,而是隐蔽在甘溪牛栏窝一带,坚持开展党支部活动,并四次设法秘密寻找上级党组织。朱远平经常组织大家重温入党誓词:“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直到1939年秋,甘溪党支部终于与上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5]55-56。甘溪五人支部的事例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新时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始终忠诚于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政治品格。“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和永恒誓言。对党忠诚是党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新时代的党员必须加强政治锻造,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定信仰,绝对忠诚于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8]”。始终忠诚于人民是践行党的宗旨的要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力量源泉,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革命时期的军民鱼水情是革命胜利的保障,1986年1月31日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重访高潭时在群众大会上曾感慨:“当时国民党顽固派以3个团的兵力包围我们。在此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如果不是高潭人民保护,我们的损失就难以估计了”[9]。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做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变,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变。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始终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在新时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二)领会“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勇于探索、创新发展

“东江红都”革命斗争充分体现了敢为人先、勇于开拓探索革命新路的精神特质。高潭是全国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高潭农民运动发端于1922年秋,革命先驱彭湃亲赴高潭指导筹建农民协会,到1923年4、5月,高潭全区24个乡全部建立了乡农民协会,组建了农民自卫军。高潭也是全国较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925年5月就在国民革命军东征的背景下,成立了由黄星南任书记的中共高潭特别支部,隶属于以彭湃为书记的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1926年年底,高潭区大部分乡都建立了党支部,党员人数达三百余人[10]。中洞乡在1926年成立了两个党支部,有22个党员,并且还建立了共青团组织。

高潭是率先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地区之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东江特委4月26日就组织发动了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受过大革命农村运动洗礼的高潭人民高举义旗,积极参加了此次起义和随后的两次东江人民武装起义。

“中洞改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最早的改编之一。1927年10月12日南昌起义军余部约1200人从海陆丰来到高潭中洞,随即进行了改编。这次“中洞改编”将党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改称工农革命军,改用红旗,以斧镰为标识,不再用国民党的旗帜;明确提出了军队必须绝对接受党的指挥;要求工农革命军发动农民武装农民,争夺土地与政权;明确提出了废除军队雇佣制,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设立士兵经济委员会;等等。“中洞改编”明确了工农革命军的性质、任务以及确立“党指挥枪”这个重大原则,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与“三湾改编”一样,在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指示下进行的“中洞改编”,也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成功探索和实践。

中洞作为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后方基地,还创建了解放军史上的数个第一。例如,第一家红军医院、第一家红军军装厂、第一家红军兵工厂。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区级苏维埃政权。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建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成立时将高潭老街和新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唯一发现的最早以共产国际领袖名字命名的街道。还有,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建立时通过了《没收土地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的第一部载有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具体政策的纲领。高潭是最早实施该法案、进行分配土地革命行动的地方之一。

土地革命战争中,在高潭的共产党人、军队和人民勇于开拓、首创探索、浴血奋战,使高潭成为广东革命的摇篮之一,成为“广东的井冈山”。这些开拓探索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重要来源。当代人们要学习东江革命先辈们的“敢为人先”的精神,具有顺应时代潮流的高度自觉,勇于变革创新,在理论上不断与时俱进,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实践上不断创新发展,勇于开拓。

(三)领会“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甘于牺牲奉献,勇于创造奋斗

不怕牺牲、砥砺奋进,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质,“东江红都”史鲜明体现了这点。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后,神州大地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中国民主革命处于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党领导红军、农民武装和革命群众,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在高潭、中洞举起工农革命大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反“围剿”斗争,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在1928年3月18日至21日的“中洞保卫战”中,革命战士和群众高唱战歌,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中洞保卫战是保卫海陆丰根据地的斗争中最为激烈的战斗,红二师和农民赤卫队在战斗中牺牲了400多人[11]”。中洞失守后,敌人实施“抢光、烧光、杀光”的惨绝人寰的白色恐怖政策,“扫帚过三刀,石头用火烧”,房子全部焚为平地,村庄变成废圩,群众惨遭杀戮或被迫逃亡的有近700人,占比达90%,绝户160多户,满门忠烈比比皆是[12]。“东江红都”武装斗争的规模之大、战斗之烈、死难之多,为广东省内所罕见。高潭和中洞的革命战士和群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感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史篇章。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时的郑重誓言。虽处于和平建设时期仍然应该具备牺牲奉献精神,并且外化为积极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同时,还要领会东江革命先辈在逆境挫折中奋起的精神,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大无畏气概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13]。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之源的精神血脉。东江先辈的革命精神不是高悬明月,而是通过锤炼信念品质就能接传的火炬。应当从“东江红都”史的学习教育中汲取理想之魂、精神之钙,内生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砥砺奋进的源动力,从而初心如磐向未来,坚定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之路。

猜你喜欢

农民协会东江革命
冰岛政府与农民协会签署新农业政策框架协议
沿岸而生
全国首个省级职业农民协会在陕西成立
中国的出行革命
桃调诰农民协会与大革命时期的梧州农民运动
原因
粉红革命
东江本地早快速投产配套技术研究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英德红旅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