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助力初中数学教学
2021-01-31徐亮
徐 亮
(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 225000)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的讲授多是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情,也缺乏对教材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教学过程枯燥,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充分利用课外素材,揭示教材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维延展性探究.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质疑、交流、探究中学习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初中数学教学发展.
一、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初中生虽已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但在解决初中数学问题时还不是很容易,且在传统教学中,受讲课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过程过于单一、枯燥,不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很难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而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运用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知、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展开思考、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乘方》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古印度时期,一名宰相在治理国家方面有极高的造诣,等到他年老需回家退养时,国王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许他一个要求.宰相提出:他想要国王棋盘上的稻谷.国王疑惑的看着宰相.宰相进一步解释道:棋盘的每一个方格上都要放上稻谷,第一个格放上1粒稻谷,第二个格上放2粒稻谷,第三个格上放4粒稻谷,第四个格上放8粒稻谷,16粒、32粒、64粒一直类推,直到第64个格,将棋盘上所有的稻谷给他.国王笑着点头答应,这么点稻谷还是给得起的.但在之后的实际计算中国王发现,即使将粮仓的所有稻谷都拿出来也不够给宰相的.讲到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究竟应该如何计算?因此,学生积极的投入到乘方的学习当中.
案例中,教师通过趣味化的问题情境设置,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当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延展,为高效课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启发性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是对教材问题的深度解读,学生必须要通过创造性的操作才能完成.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原有思维和认知体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发展,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促使学生重新构建认知体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启发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创造性、科学性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助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语言游戏,为学生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教师说一句话后,学生组织语言将教师的话倒过来说,并判断倒置语言表达情况是否与教师的话相一致.如“我是你的老师”,学生则说“你是我的老师”.在学生玩的兴奋之处,教师说出:“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条线段”.学生倒过来说后就变成了“三条线段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提问:你认为刚才倒置的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正确的吗?学生认真思考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明显出现了不同意见.借此机会,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1)用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2)是否有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时候?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形成共识.而在第二个问题解决中,学生则出现了不同的想法.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小木棒(分别长2cm、3cm、5cm、6cm),让学生任意取其中的3根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得出了不同结果,从而验证、解决了上述问题.
案例中,教师运用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究,并通过动手实践活动验证了问题的正确性,启迪了学生思维意识,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助力了高效初中数学课堂.
三、悬念化问题情境,引发思维共鸣
情境的创设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为学生创建一个促进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环境,满足学生的思考所需,引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问题的磁场中相互吸引,使思维进入数学知识世界中思考和探究.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基本情况和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多方向延伸,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的应用时,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经验展开情境设计:学校展开趣味运动比赛,小明和小方两人一起去参加趣味提水比赛,比赛要求:两人要从特定的地点同时向小河出发,然后从河中取水将水桶装满,再提着满桶的水向回跑,再次回到出发点,两人中用时最短的人获胜,小方是小运动员,平时都有体育训练,因此,按照两人平时的速度,获胜者肯定是小方无疑,但结果却是平时跑步速度较慢的小明以绝对的优势获胜.同学们你能想一想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吗?这一悬念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对问题的理解也就变得容易很多.
案例中,教师通过悬念性问题情境的构建,引发了学生的猜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考活动中,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让学生感受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四、操作性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但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知识结论,学生的学习就只剩下模仿和记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基于此种情况,教师的教学过程必须要从知识的形成入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展开知识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操作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设“操作”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做”中认知和了解知识,深化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渗透“空间观念”过程中,可创设操作情境:上课之初,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6根小木棒,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6根小木棒最大可能性的搭建出多个正三角形,看谁能够最多可能性的搭出正三角形,能搭出多少个?学生兴致勃勃的展开动手操作,但受空间思维限制,有些同学只能在平面内进行搭建,摆出2个正三角形,但富余一根小木棒.以此现象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搭建的这两个三角形中,一根小木棒可以作为几个三角形的边?学生观察后发现:有一根小木棒充当了两个三角形的边.教师继续引导:那么运用这个方法,利用手中的小木棒是不是还可以搭建出更多的正三角形,再尝试一下.学生在问题中找到了思路,尝试着进行空间搭建,最终搭成了4个正三角形.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情境,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使学生在“做”中感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构建了实效性数学课堂.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知识的趣味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性探究,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助问题情境助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