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海扑腾有感
2021-01-31吴同和
吴同和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始于五代, 盛于明清。 上古新春, 百姓以 “郁垒” “神荼”二门神驱鬼避凶, 称之 “桃符”。王安石 《元日》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说的就是这种古代风俗。 到了五代, 桃符开始出现联语。 《宋史·蜀世家》 载, 后蜀国王孟昶 (919~965) “新年钠余庆, 佳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此后, 文人学士用桃符题写春联, 被视为雅事。 南宋初年, 春联而外, 出现了言志联, 书院联,灯谜联, 婚庆联、 寿喜联等。 明清时期, 对联进入全盛期。 官邸民间, 无所不用, 皇帝甚至用对联水平的高低来衡量官员的学识。 如今, 在世界文化交流互融的走势之下, 对联不但用于本土各行各业,甚至已传入越南、 朝鲜、 日本、 新加坡等国。
说来惭愧, 我不懂对联。 中学时, 见 “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以为好得不能再好,因而朗朗上口。 后来才知, 此联虽然通俗易懂, 但 “巧煮” “饱暖”,其实词性不对, 平仄不合。 严格地说, 这副对联还不能及格。 年岁渐长, 视野稍宽, 在博大深广的联海里瞎扑腾之后, 知道一副好的对联, 不论长短, 必须 “字数相等,平仄相合, 词性相对, 内容相关”,如能富含历史人文、 哲理意象、 神思情采、 品味风格, 当然更好。 如郑板桥名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短短十字, 对仗工整, 音韵谐和, 既体现了诗人 “删繁就简” “领异标新” 的情趣, 又表达了其不慕荣华淡泊名利的风骨。 意象空灵, 虚实互补, 哲理自蕴, 回味无穷。 再琢磨, 进而发觉, 以上认知, 却失之表浅; 如能深究细研, 品鉴悟析, 可望得到更多的审美愉悦。
古人常 “吟诗作对”, 说明“诗” “对” 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在联海诗洋里扑腾许久, 得知律诗与对联有某些关联。 如, 律诗颔联颈联要求上下句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 对联同样讲究 “平仄相合, 词性相对”。 稍加留意, 便发现: 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 多数是律诗的颔联颈联, 又都是极好的 “五字佳联” “七字绝对”。 相对于律诗, 对联不受字数限制, 五言七言而外,可三言、 四言、 六言、 八言, 可十几言、 几十言, 甚至上百言。 无论咏物言志, 还是写景抒情, 对联更为自由, 更适合表达作者复杂的感情。
世纪之初, 我开始学写格律诗, 特别着力于颔联颈联的锻造。久而久之, 勉强拼凑了十几首律诗绝句; 其中几首诗的颔联颈联, 既是诗句, 又似自画自嘲自励自勉的“七字联”: “钝愚尤惮人前傲, 觉悟止趋牛后跟。” “叠句重章吟晚辈, 粗枝大叶绘浮生。” “碌碌浮生育桃李, 庸庸鼯技远才贤。” “寻根究本成正果, 话菊谈荷诉衷情。”将这几句话发进朋友圈, 得到师友们 “还不错” 的鼓励。 于是, 胆子大了, 开始了由此及彼的迁移。 写诗之外, 竟然尝试着撰写对联, 即使牛头不对马嘴, 却也乐此不疲。
在柳宗元研究学会、 舜文化研究学会跑龙套。 耳濡目染, 受地方文化熏陶。 学习研讨之余, 偶有所感, 喜言志抒怀。
2006 年 12 月, 永州市柳学会在风光秀美的小石城山山麓召开年会。 会后撰一联:
登石城 仰柳庙 悟千年古乐
缘冉水 寻愚踪 参八记奇文
此联上下对仗工稳, 音韵谐和, 虚实显隐, 自然成文。 其特点是, 语词浅易, 谁都能看懂, 可谁都不易看透。 师友们如能深究其蕴含、 意象、 幽思、 远情, 相信会同振共鸣。
“八记” 所及之景观, 唯 “石城山” 奇崛陡峭, 令游客登临惊羡; 柳子景区内, 独 “柳子庙” 巍峨屹立, 供人神崇仰鞠躬。 然而,四方游人, 可知石城山庙宇之佛音玄乐, 弥散着多少千古密码; 柳子庙正殿之暮鼓晨钟, 传达了怎样的不世奇情。 如此看来, 拙联选用“登” “仰” 二字, 并非简单的肢体行为, 也不仅仅是为了语词对举;而是开放五官的视听综合, 饱蕴情智的复合心语。 欲 “悟千年古乐”,谈何容易? 殊不知, 同样是钟鼓之声, 因时因地因景因情因人因思不同, 意趣将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今人聆听唐元和年间南荒永州的古乐, 如没有 “穿越” 的本领, 能体会柳宗元的悲苦遭际, 从而顿悟偶得吗?
有人考证, “冉水” 即 “冉溪”, 原为 “染溪”。 柳宗元谪居于此, 改其名为 “愚溪”。 不知可有人研究, “愚踪” 根脉走向, 对于解读 “八记奇文” 有何启迪。
《小石潭记》 流布最广, 童叟妇孺, 诵读无碍。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 老师们解读多年, 可曾想过另辟蹊径? 如有机会实地游观小石潭, 探寻 “愚踪” ——千年而后,小石潭面目已非——可否导引学生采用 “先读后游, 游而再读; 先景后情, 情而融景; 先昔后今, 今昔贯通; 先分后合, 分合归一” 之法, 从而 “走近”、 甚而 “走进”柳子心灵? 举个例子。 反复咀嚼“(鱼) 皆若空游无所依” 句, 空灵洁净清纯冷寂之意境呼之欲出, 的确美不胜收。 但是, 鱼 “空游无所依”, 当然是好; 人若 “空游无所依”, 那是一种什么境况? 柳宗元当年正 “空游无所依”, 系念遭际,触景生情, 发 “不可久居” 之感叹, 理固宜然。
众所周知, 柳宗元放浪形骸,移情幽远, 游历永州奇山异水、 野地荒村, 为的是释放心中垒块, 回归真实自我。 但小石潭等胜景却无法化解郁积如磐的 “垒块”; “自我” 可望回归吗? 只怕是, 旧忧未去, 又添新愁。 因此, 对于柳宗元, “乃记之而去”, 并非逃避, 而是最无奈的选择。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是2015年12 月批准筹建的兼教学与研究性质的实体院系, 为国内、 湖南省内地方普通高校中第一所教学实体设置的国学院, 前身是2010 年筹建的国学研究所。 由硕士生导师、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基地首席专家张京华教授领衔。 学院遵 “疏通知远 絜静精微”之院训, 以培养德业并举、 学而致用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与同仁一道, 努力继承与弘扬本国传统文化, 注重与国内外其他高校、 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 殚精竭虑, 勤勉劬劳, 数年一日, 硕果累累。 仅国学著述、 古籍校注一项, 至 2021年春, 正式出版图书就已达百余册! 这成果, 在全国二类本科院校部系, 绝无仅有。
2016 年 9 月 26 日, 国学院挂牌。 特敬撰一联以贺。
贺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成立
置身国学院 诸学兼容 研习儒法释墨典籍 期格物而知蕴
仰首集贤楼 群贤毕至 荟萃德才识能精英 冀赢粮以景从
此联为23 字中长联。 上联描本院师生勠力锻造, 潜心修炼, 下联表院外学子仰止书院, 心向往之。 “置身” “仰首”, 化用 《诗经·小雅·车舝》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意谓国学院师生遵院训, 勤苦修炼, 效先贤以自律; 其品行才学如高山般, 令人敬仰。 “诸学”,汇 “儒法释墨典籍”; “群贤”, 集“德才识能精英”。 这两句, 化用王羲之 《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诸学” 与 “群贤” 对举, 暗射 “德才识能精英”, 必须“兼容” “儒法释墨典籍”, 方可练就。 “期格物而知蕴”, 取自 《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对于这两句话, 学界解读历来不甚相同。 愚以为, 有志者,“格物” 可 “知”, “知” 而 “蕴”,复 “格物”, 可望再 “知”。 通俗的说, 学子之 “知”, 须循环往复,渐进渐高: 一方面, 探究事物演进规律, 可获得智慧, 获得知识; 另一方面, 将已蕴知识返归实践, 再行检验, 可获得认知的升华。 “冀赢粮以景从”, 典自贾谊 《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原意是天下百姓如丛云聚集, 应和陈涉; 追随者自备粮食, 影子似地跟着他起事。 用在这里, 意思是, 国学院精选宝典, 集贤楼广纳奇才,已成为学子们向往的一方乐土。
此联兼顾上下内外、 对仗音韵、 意蕴用典, 发布后, 收到一些好评。 令我感动不已的是, 拙联有幸由著名书法家张国权先生挥毫泼墨, 院长张京华教授请行家装裱,悬挂在国学院一楼 “濂溪书院·多功能室”, 供专家学者和前来游学的各地师生批评。 遗憾的是, 由于鄙人才学疏浅, 顾此失彼, 原稿中, 下联 “仰止”, 与上联 “置身”词性不对, 终稿虽改用 “仰首”, 但张先生书丹时, 下联还是 “仰止”。常言道: “粗枝大叶知深浅, 留待方家话短长。” 或许, 这是好事?
永州市是国务院行文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函 〔2016〕205 号)。 至 2017 年, 零陵城区内各寺庙名胜, 修缮一新。 零陵法华寺, 天台宗, 与武庙毗邻, 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市零陵区东山景区之巅, 乃湖南著名禅宗古刹。 该寺始建于中唐, 著名文学家柳宗元、 醉僧怀素尝居此寺, 留下诗文墨宝若干。 至宋, 易名为万寿寺、报恩寺, 明洪武初名高山寺。 明万历初毁于兵火, 万历四十一年(1613) 重建。 乾隆末又毁, 道光八年 (1828) 改建于东山之北。 咸丰丙辰 (1856), 零陵县令胡适槐嘱住持静修法师重建, 命曰法华寺 。 建 国 后 , 维 修 多 次 。 壬 辰(2012) 孟春, 市区政府擘划重修。考古专家应聘进场探掘, 踏勘半载。 定方略, 绘形图, 鸠工庀材,葺屋修房, 历春秋者五。 山门、 仪门、 献殿、 配殿、 照壁、 廊柱、 钟鼓二楼、 戏台禅堂, 后先竣工。
法华寺建筑古朴雄伟, 环境幽雅寂静, 松竹掩映, 古木参天; 寺内供奉神佛三尊、 菩萨三尊、 神像数十。 大雄宝殿前置钟鼓二楼, 旦暮晨昏, 僧人鸣钟击鼓, 方圆数里, 闻之者皆悦耳怡心, 永之人呼之曰 “山寺晚钟”。
修复后的法华寺开寺之前, 区领导向全国联友公开征集各殿堂楹联。 撰写寺庙楹联, 有一定难度。不但须符合对联基本规则, 还需有一定的佛学文化常识; 否则, 不伦不类, 贻笑佛友僧人。 我曾读过几本佛学类小册子, 拜谒过全国著名寺庙如杭州灵隐寺、 扬州大明寺、武汉归元寺、 永济普救寺、 南岳大庙、 炎帝大庙、 舜帝大庙, 敬诵过不少绝世佛联……这些积淀, 给了我不少方便。 于是自告奋勇, 数日而成楹联 13 副。 再三斟酌后, 推出山门 (2) 天王殿 (1) 大雄宝殿(1) 三圣殿 (1) 观音殿 (1) 等 6副楹联参加角逐。 经逐级品评, 最后, 确定拙联 “佛法如海” 为山门不二之选, 成为法华寺第一联。
山门
佛法如海流而不溢
莲华蕴玄谢亦犹开
此联蕴含深幽, 语词简约, 对仗精工, 音韵谐和, 且兼顾了佛教文化特色。 为突出高僧命名 “法华寺” 之玄奥, 上下联分别嵌入“法” “华” 二字。
上联以大海喻指佛法之博大深广。 大海宽广无边, 深不可测, 寓佛法无边、 无所不在之意; 海因能容万物, 纳众流, 故亘历千秋, 仍“流而不溢”。 下联 “莲华蕴玄”,谓佛法玄妙无比, 僧人佛友即使参悟终生, 也只能观其冰山一角。“谢亦犹开”, 意思是, 莲华 (花)永不凋谢, 是佛法永恒天地的表征。
佛法: 指佛教训导众生之教法, 包括种种教义和佛理。 佛家认为, 诸法本性、 禅语妙言、 大千事理等, 都是佛法。 莲华 (花), 供奉佛祖菩萨之圣物, 一而万, 万而一, 玄之又玄。 后世佛祖菩萨, 多奉诸莲台。 又, 佛经多以莲华(花) 清香柔净之特质, 训勉佛门僧众持 “常乐我净” 之四德。 《法华经》 则以 “四德” 为 “正法 (正确法则) 之经典”。
——以上是我对山门楹联 “佛法如海” 的解读。 公示后, 师友多有褒扬。 宋元文学研究专家、 《中国佛教史考论》 作者、 知名教授周建刚先生的夸赞最令鄙人兴奋。 他的判词是: “我以为 (这副楹联)是古人作的。”
另有四副佛联, 虽然落榜, 自己却比较满意。 谨展示, 以求教方家。
大雄宝殿
短笛长箫圆罄 声振五内
佛尊莲座禅房 缘牵八方
天王殿
礼佛唱经 启蒙先拜弥勒
修身养性 开悟早趋法华
三圣殿
佛门兆吉 三圣踏慈云 凡尘布道
宝殿呈祥 四方迎众士 古寺结缘
观音殿
南海波涌 座上荷莲 脱俗超凡 浩邈佛界万花景
普陀月升 瓶中杨柳 点愚启智 慈悲观音千手情
学游泳的人, 一般都有 “始畏而沉, 勤习能浮, 浮而求沉, 终得自由” 等四个阶段。 惭愧得很, 我在联海扑腾好几年, “自由” 远远没有达到, 始终还处于 “勤习能浮” 的初级阶段。 检视 “作品”,春联、 喜联、 婚联、 寿联, 学校楼堂馆所小集, 即事即兴小集……杂七杂八, 写了不少; 可真正能拿出手的, 屈指可数。
还记得, 2016 年 6 月, 一对刘姓青年将喜结良缘, 小伙子是我的QQ 好友, 嘱我撰联。 接此美差,欣欣然, 好不容易找到感觉, 决定嵌其名姓, 磨研再三, 终成一联:
贺刘士友 刘婧新婚
士亦仕乎 功名利禄非四友
婧而菁矣 书画琴棋伴二刘
此联为嵌名联。 上联首末二字是 “士友”, 下联首末二字为 “婧刘”, 即 “刘婧”。
上联质疑 “学而优则仕”, 认为功名利禄并非读书人的 “四友”。 下联训释 “婧” “菁”, 点明书画琴棋才是伴侣 “二刘” 终生的 “四友”。
此联用典3 处。
“士亦仕”, 典自 《论语·子张》: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四友” “二刘” 化用王勃 《滕王阁序》 “四美俱, 二难并。”
下联 “婧而菁”, 菁, 本义是盛开的花。 典自 《文选·宋玉·高唐赋》: “秋兰茝蕙 (chǎihuì), 江离载菁。” 婧, 《说文解字》 注: “竦立也。 从女青声。 一曰有才也。”一般用于形容女子有才品。 花之精英曰 “菁”, 女有才品曰 “婧”, 则“婧” “菁” 可互训。 一赞外貌, 一誉内才。
上联 “士” “仕” 并提, 是前非后, 为凸显读书人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德才兼备的智者, 不以“仕” 为追求目标, 只求服务国家人民。 下联 “婧” “菁” 同列,“菁”, 形鲜花之表象, “婧”, 表女德之内涵。 女士们孜孜以求的, 不正是表里如一、 内蕴外彰的大美吗?
……
联海扑腾, 苦乐兼之。 《庄子·养生主》 曰: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謋然已解, 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学步撰联, 或偶有 “所见无非牛者” “官知止而神欲行” 的体悟; 但是, “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的成就感是从来不曾有也不敢有的。
再继续扑腾, 将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