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里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演绎

2021-01-30孟宪超

数字传媒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先贤典籍舞台

孟宪超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与发展中心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典籍中蕴含着最为深沉最为厚重的传统文化,总台一直致力于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典籍里的中国》无疑树立起了文化类节目的新标杆,节目聚焦《尚书》《天工开物》《论语》等古老典籍,按照“每期选取一部典籍,设置一条故事主线、选择一个核心人物”的原则删繁就简、提炼精髓,带领观众感受文化魅力、先贤智慧。《典籍里的中国》在呈现方式上进行了“访谈+戏剧+影视”的融合创新,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现代科技的充分运用,使其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1 创新性演绎,进行可视化呈现

古老的典籍中蕴含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但是这些文字晦涩难懂,多采用文言文形式,目前只适合小众传播、分众传播,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典籍里的中国》创作的核心理念。节目摒弃对典籍主要思想、重要篇目、具体内容做枯燥的介绍,而是选择更加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的戏剧演绎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将文字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再现与典籍相关的历史人物的生动故事,这是节目创新性的集中体现。

1.1 古今对话

《典籍里的中国》创造性的加入“穿越”这一新鲜元素,主持人作为“当代读书人”一次次穿越到不同的历史时空,与伏生、宋应星、司马迁、孔子等先贤对话,观众跟随主持人一起感受巨著创作和编纂过程中遭遇的坎坷,了解典籍流转千年、留存至今的不易,观看典籍中记载的历史人物故事,随后主持人又与先贤一起穿越回现代,向他们介绍典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伏生感慨现代社会典册人人可读、人人会背;宋应星看到三百年后“乃粒”与“舟车”的发展震惊不已;李时珍看到中国医药典籍收藏之庞大激动落泪。节目组古今对话的巧妙构思,不仅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更是带领观众穿越于古今之间,与主持人一起对话先贤、了解历史、见证发展,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薪火相传而感动、自豪,真正了解到了我们源于何处,又应迈向何方。

1.2 多舞台空间

《典籍里的中国》戏剧演绎上有四个演出区域,3个舞台+1个甬道,其中3号台分为上下两层,分割出不同的表演空间,1号主舞台与2号舞台中间由甬道连接,制造出古今对话和时空穿越的戏剧效果。《天工开物》中1号主舞台上演宋应星研究稻谷、赶考遇考场作弊的故事,2号舞台是老年宋应星的书房,3号舞台上层上演宋应星进京赶考、创作“乃服”篇的故事,下层上演宋应星高中乡试第三名,乡民报喜、一起祭祖的故事。节目以主持人在书房与老年宋应星的对话串联起宋应星与哥哥宋应升一次次科考失败、钻研实用之学、撰写《天工开物》、最终印刷出版等故事内容,凭借人物之间的对白将核心人物宋应星童年、青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完整呈现。节目利用多机位呈现不同的表演区域,多舞台空间自然转换,让观众全方位、多角度、更清晰的欣赏戏剧表演,身临其境的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历史的沧桑巨变。

2 投入性表演,实现情感共鸣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于典籍,但是又不完全拘泥于对典籍进行常规性地解说,而是创造性地从典籍背后的人物故事入手,选取一个核心人物,围绕这个人物的传奇一生将典籍中体现的精神挖掘出来,呈现给观众。节目在戏剧编排上极为匠心独运,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来重现历史场景,所以节目不仅有历史文化的厚重严肃,也有微观个体的人情冷暖,显得有血有肉。《天工开物》中,宋应星六次落榜的悲凉失落、发现新鲜事物的兴奋欢愉、兄友离世的悲痛思念,观众都能感同身受,在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中串联起《天工开物》的诞生与传承。

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加持了人物故事的切入角度,每一名演员对所扮演的角色都十分敬重,十分投入,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想法,孔子的扮演者王绘春在排练的时候,体会到角色的悲痛难过,投入其中难以自拔。经过这些实力派演员的二次创作以后,人物角色更加立体鲜活,故事更加生动真实,创造的舞台效果更加具有冲击力。值得一提的是“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等原文语句在表演过程中被反复诵读,其中融入了演员们对于所扮演角色的浓厚感情,配以或激昂或磅礴的音乐,引起观众共同诵读的欲望,将仪式感推向高潮,真正实现了硬内容的软表达。

3 科技化赋能,带来沉浸式体验

《典籍里的中国》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吸引年轻受众关注典籍、热爱典籍。若想吸引年轻观众,必然要以更加新颖的方式,营造更好的视听体验。舞台是戏剧化表演空间,是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的关键所在。节目打造了270度可旋转舞台,以穿越时空的甬道连接“现实空间”和“历史空间”,让观众跟随主持人一起穿越古今。舞台上的四个表演区域都是经过巧妙的精心设计,1号舞台数控条屏呈现竹简效果,营造典籍故事的厚重感;2号舞台为核心人物的主场,多次作为书房出现,因利用环幕投屏技术所以极为逼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样作为表演区域的甬道,其背景图案随着剧情需求不断变化,每次“当代读书人”与先贤一起穿越回现代时,甬道星光璀璨、线条流动,给人以时光穿梭的真实感。观众的座位随着演出区域的变化而进行旋转,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除节目舞台设计巧妙之外,灯光这一艺术元素也得到充分的运用。随着故事演绎、情感表达的需求,灯光对舞台进行切割,让多个表演区域交替呈现,形成多个时空交融之感。同时,灯光的适时调整,帮助观众更好的进入到演绎的历史故事中。《天工开物》中,宋应星与三百年后的袁隆平院士握手时,圆形灯光投射在二人的身上,“禾下乘凉梦”这一美好愿景和科学精神不断延续与传承,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震撼体验。同样《史记》中,交战数年后,炎黄部落首领握手言和的瞬间,圆形灯光投射,观众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如果说沉浸式舞台的打造,带给观众美好的视听体验,而后期的精心打磨则完成了电视节目整体的视觉输出。每次人物出场时,或者故事开场时,节目都会配以鎏金文字进行说明或介绍,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剧情。在专家讲到《本草纲目》时,将莫斯科大学主楼廊厅上李时珍肖像、著名画家所绘的李时珍肖像,以及金陵版《本草纲目》药图进行图像化的展示,与言语介绍相互配合,丰富了电视观众的视听体验。总之,科技赋予了文化类节目更多的表现形式,也开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

《典籍里的中国》将原本束之高阁的厚重典籍带入大众视野,重新演绎其中的经典人物故事,通过可视化呈现、情感化带入、科技化赋能,梳理书中的中华文化脉络,并进行最为广泛的大众传播,是央视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典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并以更新颖的方式演绎出来、传播开来是《典籍里的中国》引起强大反响、获得众多关注的原因。

猜你喜欢

先贤典籍舞台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伟大的中华治水先贤——史禄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新加坡建国先贤纪念园
在历史长卷中品读先贤的传奇人生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