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优化策略

2021-01-30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可读性新闻报道可视化

李 珮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报道都是新闻媒体的“软肋”,其具有专业要求高、阅读难度大等特点,再加上新媒体“可视化”“快餐化”“碎片化”等阅读方式的冲击,使得传统媒体的经济新闻报道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搭上全媒体时代的顺风车,借助技术优势快速实现“破圈”转型,成为当前业内外人士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全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现状审视

(一)可读性欠佳

客观来讲,当前经济新闻报道的信息服务能力较弱,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带来的可读性欠佳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经济新闻报道的服务载体单一,使得其表现形式、内容形态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年轻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另一方面,许多经济新闻报道与受众生活脱节,未能发挥其服务生产生活的优势作用,导致整体适切性弱化。换句话说,许多经济新闻报道过于强调形式新颖,忽略了内容品质,本末倒置,受众黏性较低。此外,许多经济新闻报道过于强调宏观架构,大量专业词汇枯燥堆砌,加大了受众的理解难度,学术化叙事范式与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个性化、浅层化阅读诉求存在本质背离。整体来讲,当前经济新闻报道受形式、内容、叙事等因素的影响,可读性欠佳。

(二)创新性不足

目前,大多数经济新闻报道还沿袭着传统模式,专业严肃的语言表达、宏观抽象的写作范式、理论假设的框架机制等,显然与当前受众的审美偏好形成了较大冲突。客观来讲,经济新闻报道严肃有余、创新不足,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明显不够,导致其创作思路模式化、报道形式僵硬化、新闻内容枯燥化、传播渠道单一化,很容易令受众产生审美疲劳。近年来,虽然许多媒体在经济新闻可视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多以静态信息图表为主。虽然呈现方式更加多元,但可视化程度较低,受众依然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审美疲劳。另外,传统媒体经济新闻的制播过于强调专业生成,受众无法有效参与到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在传播端受众参与缺位,严重影响了经济新闻的传播力建设。

(三)交互性缺位

全媒体时代,依托信息技术所形成的多元交互机制,极大地改变了新闻报道的传送模式,为新闻媒体传播力建设提供了更多支持。但就现状来讲,我国经济新闻报道普遍存在交互性缺位的问题。一方面,经济新闻报道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不强,未能形成有效的矩阵传播效应。如第一财经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的商业数据库网站“CBNDATA”,是“DT财经”经济新闻生产的根本依托,但其只是简单地提供商业商品数据,没有和新媒体平台进行有效联动,服务范围有限,移动端受众的参与优势、渠道的联动优势都没有得到体现,使得新闻报道活力无法得到充分激活。另一方面,经济新闻报道内在交互元素单一,延展性不强。即便是数据新闻生产大户的财新网“数字说”,也有80%是静态数据呈现,动态数据新闻占比较低,能够令受众眼前一亮的交互式数据新闻少之又少,更不用提传统媒体经济新闻报道的交互性建构了。

二、全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的优化策略

(一)融入可视元素,增强可读性

经济新闻报道一直都是媒体的“软肋”,单纯的图文叙事太过单调乏味,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对受众吸引力不强,但若过于强调可读性,就很容易破坏专业性本位,丢失经济新闻报道的优势价值。可见,如何有效平衡可读性与专业性的关系,在增强可读性的同时,还能发挥经济新闻深层引导的功能,无疑是全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改革的重中之重。实践表明,经济新闻报道要想实现全媒体“出圈”,就要善于融入可视元素,促进阅读范式、叙事模式的革新,以增强市场适切性和受众贴合性。

从目前业内的相关实践来看,《经济日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推出的经济新闻作品《“数说70年”数据新闻可视化系列短视频》,就是成功应用可视化元素的范例之一。可以说,该新闻短视频作品完全是以当代年轻群体作为受众而打造的,通过可视化手段将经济数据转化为受众喜闻乐见且通俗易懂的多媒体元素,成为经济新闻数据化报道的有益探索和创新产品。作品从经济发展的六大方面入手,如消费、饮食、生态、外贸等,通过具有纵深感的叙述角度,以及颇具话题性的叙述内容,全面再现了在新中国70年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改善过程。不同于传统经济新闻报道中的静态数据呈现,其通过数据与图像的交互贴合,丰富了数据的表达维度,增强了信息传达的精准性,有效解决了数据单调性问题,同时确保了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与专业性的平衡。动态数据呈现不仅突出了分项数据,而且增强了数据对比性,明确了数据发展趋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向受众传达海量信息,确保受众从全局视角对整体的新闻内容进行把握,增强了受众的阅读体验。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在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视化呈现中,须合理把握和平衡好可视化复杂程度和新闻深浅度,简单新闻要简单的可视化呈现,复杂新闻则要复杂的多媒体呈现,否则可能会起到反效果。例如,在财新传媒曾推出的《10美元能买多少面包?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发布》中,文字部分和可视化部分被分割开来,受众只有完成文字部分阅读后才能进入可视化部分,但可视化部分都是数据图表的简单堆砌,背离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使简单新闻变得复杂,反而削弱了作品的可读性。

(二)实施多维互动,提高传播力

全媒体时代,媒体在开展经济新闻的采写与制播中,需要通过多维联动,在激活内部创新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外部传播力。一方面,媒体要加强生产层面的互动,通过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构建结构化经济数据库和非结构化数据库,以及快速完成用户数据的积累。具体来讲,要深入挖掘和整合专家库、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第三方平台、消费者组织、企业等数据信息,构建开放化、共享化的经济信息平台。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数据监控中心的构建,在高效获取网页开放数据的同时,注重对媒体内部资源的实时整合,进而为后续经济新闻的服务延展夯实基础。

例如,英国《卫报》在数据平台的多维建构方面成功打造了由内容应用API和数据商店构成的开放数据平台。前者是一个能够实现内部高度共享的新闻报道程序,后者则是能够进行多维互动的数据中心,不仅涵盖了政府、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的元搜索引擎,而且包含了谷歌数据新闻最原始的数据。两大服务中心已成为《卫报》经济新闻生产的根本依托,无论是数据的丰富性还是深广性,都确保了新闻内容的多维性、专业性,这也是其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第一财经日报》与阿里巴巴在数据共享上达成的合作,实际上就是传统媒体经济新闻报道通过外部联动进行信息化转型的一次重要实践。

另一方面,媒体要加强传播层面的互动,通过跨平台合作实施“跨界”运营,积极打造“爆款产品”。首先,要加强与受众广、影响力高的平台合作,促进受众的合理导流,如智库平台、都市精英群体平台、知识分子群体平台等。其次,要加强与公益项目的合作,拓宽经济新闻曝光渠道。同样以财经数据新闻为例,其与环保组织、动物保护组织等多家NGO(非政府组织)组织达成合作,依托具体公益项目提高新闻产品曝光度,在提高经济新闻传播力的同时,还拓展了品牌社会效益空间。

当然,除了上述相对宏观的互动外,经济新闻报道还要注重微观层面的互动,即注重与受众的多维交互。特别是全媒体时代语境下,必须深入了解年轻受众的新闻阅读需求、习惯、特点、喜好、方式等,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动画、图片开展社会化、社交化传播,在双向交互中增强产品的受众黏性。如当前许多经济类媒体开设了直播、短视频等板块,打造了许多点击量过亿的“爆款”,效果十分显著。可见,在经济新闻生产报道实践中,必须注重全过程化、多维度、纵横性的交互,通过数据共享、跨平台运营、受众深层交互来全面提高经济新闻的传播力。

(三)促进深度融合,增强渗透性

全媒体时代,经济类媒体必须借助深度融合的转型契机,促进经济新闻制播的深度融合,以进一步增强其渗透性,这一路径已经被证实是可行的。

以《经济日报》为例,其明确树立了做大移动终端、做实传统革新、做好未来创新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形态和平台渠道,积极打造全新的传播格局,全力培育经济新闻报道的技术优势与平台优势,有效促进了深度融合转型。目前,该报已经构建了集移动客户端、社交媒体、第三方短视频平台等为一体的传播矩阵,同时开发了以可视化产品传播为主的“中经视觉”网站和相应App,以及致力于财经信息服务和理财服务的高端客户端“趋势App”,在深入整合内部优势资源与力量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了立体化、深层化矩阵传播。同时,该报超前布局移动传播领域,打造了网站移动视频直播平台“中经云端”,为其大型经济新闻的直播报道提供了根本支撑。此外,该报还利用商业平台,协同微博、微信、抖音等第三方媒体开展跨平台、多形态的运营,如开通注册的头条号、一点号、抖音号等多达数十个账号,切实增强了其在社交媒体、年轻受众群中的渗透性。

三、结语

全媒体时代,经济新闻报道必须顺应时代变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好内容、形式、体制、技术等维度的深层革新,全面激活经济新闻采写与制播的内在活力,切实提高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为实现其时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具体来讲,经济新闻报道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精准优化,包括融入可视元素,增强可读性;实施多维互动,提高传播力;促进深度融合,增强渗透性。

猜你喜欢

可读性新闻报道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可读性
思维可视化
本期缩略语表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