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魂、共情、创新
——融媒体时代无锡广播电视集团重大主题报道的实践探索

2021-01-30

视听 2021年11期
关键词:无锡长三角

陈 霞

一、融媒体时代对重大主题报道工作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大踏步发展,重大主题报道的意义进一步凸显。“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庆祝建党100周年等系列重大事件接踵而来,考验着地方媒体对重大主题的驾驭能力。作为新闻媒体的命题任务,重大主题报道体现着地方主流媒体的策划能力、编辑功底和媒体融合传播的核心实力,这种“战役性报道”也成为各大媒体实力比拼的“竞技场”。由此,业内对重大主题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重大主题报道的高度

同普通新闻报道相比,重大主题报道反映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体现着新闻和舆论的制高点。为此,基层记者需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目标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适应全媒体舆论格局,用前瞻性的思维和专业化的手段,持续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创新能力,更好地承担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基层记者在深入挖掘重大主题的战略意义、思想内涵的同时,还要做到内容新颖,为受众喜闻乐见,需要具有极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并深入社会生活实际,深挖重大主题的潜在价值,“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凸显重大主题报道的高度与创新力度。

(二)重大主题报道的速度

在信息爆炸、热点频发的融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影响着公众的价值判断。在此背景下,要想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整合重大主题报道的编、发等环节,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抢占舆论制高点,就需要基层记者具备敏锐、流畅、创新的新闻思维,娴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真实记录重大主题,从而确立主流媒体的优势。

(三)重大主题报道的广度

时间跨度大、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是重大主题报道的特点。在融媒体时代,部分新媒体平台往往在获取重要新闻线索后迅速转发,企图抓取眼球、提升流量,却没有对主题进行后续报道,导致受众黏着度不高。为此,基层记者要及时跟进新闻后续报道,找准重大主题报道的切入点,持续报道重大主题的发展和结果,在团队的配合下,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取长补短,打造立体式传播矩阵,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声音,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二、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工作的创新尝试

(一)秉持“有魂”:全局把握报道选题,细致做好策划工作

重大主题报道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性,要把宣传工作做得更出彩,需要基层记者的群策群力,不仅要与同事合作,还需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参与分析论证,进一步听取专家的意见,要全局把握报道选题,细致做好策划工作。例如,聚焦无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一重大主题,无锡广电与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无锡市发展改革委等单位紧密合作,推出系列新闻专栏,开展全媒体新闻行动,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宣传赋能。在《深度融入一体化乘风破浪立潮头》专栏中,推出《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携手做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共享构筑长三角民生“幸福圈”》等系列报道。随着一个个重大项目的火速推进、科研院所的跨区域加速布局以及民生领域的诸多一体化创新被逐一展示,无锡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取得的积极成果和特色亮点跃然眼前。同时,无锡市的主题报道还将触角延伸到全市各个板块,在各板块各部门的共同策划下,推出《惠山区:打造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补短板强弱项经开区高标准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系列报道。精心策划推出的系列作品,生动展现了无锡融入长三角的实践探索和一体化发展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

建设太湖湾科创带是无锡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头号工程”,也是无锡构建市域发展共同体、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的“胜负手”。为了宣传报道好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自2020年10月中旬开始,无锡广电派出精干力量,会同市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省市媒体记者组成调研采访组,开展“智汇长三角科创太湖湾”全媒体新闻行动。历时一个多月,采访团分别对合肥、杭州、南京、苏州、常州等8个城市进行了专题采访,学习吸收他们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就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太湖湾科创带出谋划策。在全媒体新闻行动中,无锡广电记者共推出广播、电视、新媒体稿件40多篇,如《常州:“科技长征”筑梦“智造名城”》《苏州:在开放中集聚优势打造创新型城市》等。这些报道既充分展示出“他山之石”的经验良策,又通过广泛传播,让太湖湾科创带更加广为人知,汇集更多智慧和资源,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此外,栏目组还与无锡市科技局、工信局等单位合作,在广电重点媒体平台推出《科创引领未来》专栏,全方位展示无锡抓住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科技支撑的担当和作为。

可以看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任何媒体都不是单兵作战。在前期的精心策划下,媒体人借助各方力量,开展多层次、专业性和有组织的报道,从全局把握报道选题,从整体考量宣传效果,从内涵深挖思想价值,旨在提升报道质量。

(二)做到“共情”:用小切口表现大主题,讲好无锡“故事”

在传播话语上,重大主题报道属于宏大叙事的话语体系,但重宏大叙事如若缺乏“小切口”呈现,往往会导致受众看不懂,也不爱看。“小切口”的呈现一定是来自于生活实践,扎根泥土,深入感知。因此,需将新闻故事化、细节化、生活化,这样的新闻才能接地气,令受众喜欢。例如,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无锡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无锡广电的《无锡新闻》《无锡新闻早(晚)高峰》《无锡博报》等宣传平台,相继开设《领先领跑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危中求机化危为机》《补短板惠民生》《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四千四万正当时》等专栏,聚焦全市稳增长、保民生、促消费等各领域,以“小切口”展现无锡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全力以赴夺取“双胜利”这一“大主题”。在《危中求机化危为机》专栏中,记者深入外贸、外资企业一线,了解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类企业一度面临停产的困局,但他们一度积极自救,同时,政府推出系列帮扶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渡过难关。采集到鲜活的素材后,记者迅速推出《外贸“倒春寒”下这家无锡企业靠什么稳住了出口订单?》《外贸“倒春寒”下一家企业的自救保卫战》等系列报道,每篇报道还配以“记者手记”,通过记者的亲身感受,讲述政企同心共克时艰、共谋发展的壮举。该报道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四千四万正当时》专栏中,记者深入企业,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挖掘他们艰辛的创业“故事”,展现他们“四千四万”宝贵精神。系列报道的推出,凝聚起政企同心同向开新局谋新篇的信心和决心。

在报道中,基层记者积极践行“四力”,深入一线基层,走进车间、田间地头,通过一个个“小视角”的记录,展示生产生活中与时俱进的点点滴滴。这些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受众爱看、爱转、爱评论,重大主题报道“叫好又叫座”,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三)力求“创新”:提升报道内涵,实现全媒体融合传播

融媒体时代,采写编辑完成一篇稿件仅仅是新闻传播的开始,用户最终看到稿件才是传播力实现的关键。若想提高新闻传播力,就要进一步整合渠道,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多平台推发主题报道,全媒体协同发力,打造立体式传播矩阵,扩大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力。

例如,在2021无锡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召开之际,栏目组精心策划,推出《在太湖湾遇见未来》专栏进行提前预热,全方位展现无锡生命健康产业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无锡新闻》《无锡早新闻》等电视、广播栏目中密集播出《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打造世界级生命健康产业高地》《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汇聚全球智慧助力健康中国》等系列报道,由点及面地展示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盛景。“无锡博报”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系列短视频,通过网红主播视角,带领受众感受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这一“永远的朝阳产业”旺盛的生命力。“无锡博报”新媒体平台还推出《无锡,追赶“朝阳”》《这场未来之争,无锡凭何迎战?》等系列深度特稿,从不同维度回答无锡生物医药产业“为什么行”“有哪些基础和优势”“今后如何发力”等问题,在业界和网友中产生热烈反响,被新华社客户端、荔枝新闻等转载,阅读量近200万。与此同时,“无锡博报”新媒体平台还推出《春》系列图文,用咏春诗句与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巧妙勾连,描绘出这一朝阳产业拔节生长的春之图。团队还精心制作无锡生物医药天团“F4”的H5页面,进一步梳理全市生命健康产业领域的发展亮点。此次重大主题报道跳出以往单一报道的框架,借助新媒体优势,图文、短视频、深度特稿“长短兵器”齐上阵,在省市电视、广播、新媒体平台密集推出,通过全方位、全景式、全覆盖、立体化的全媒体创新联动,使传播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工作系统性、综合性增强,难度加大,挑战性更高,这对基层记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记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加速转型,适应不同媒体的特性,并且还需在某个领域下足功夫,练就专家式的本领,从记录者向瞭望者、推动者转变,突出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颖性与深刻性,进一步发挥好自身媒体平台的价值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无锡长三角
吴子岳:让产品从无锡制造变成无锡设计
无锡一棉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无锡景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