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故里的科学》:用科学视角审视传统典故

2021-01-30张一静

数字传媒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匡衡司马光典故

张一静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与发展中心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典故里的科学》是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一部具有科普属性的纪录片,一共5集,每集25分钟。纪录片聚焦历史上流传甚广的经典故事,以“质疑+求证”的表现手法,通过情景再现、纪实拍摄、科学实验以及三维动画等方式,印证“司马光砸缸”“草船借箭”“百步穿杨”“凿壁偷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典故成立的现实可能性,于质疑中传承传统文化。

1 穿越时空,探索文化表达的新鲜感

文化类纪录片的出发点,大多是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再现,落脚点多为让沉浸在优质内容里的观众生成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这样,文化才能通过影像化的媒介实现自我的传播裂变。

高尔基曾说过:“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典故里的科学》让观众与经典故事、人物之间实现穿越时空的共情,使之成为文化的承载者。

第五集《凿壁和囊萤的光真的能看书吗》中,匡衡和车胤两位对书籍如饥似渴的贫寒少年通过片头水墨画风的影像出现在观众面前,重温“凿壁偷光”“囊萤夜读”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也给观众提出了疑问:凿的壁是什么壁?偷的光是什么光?囊萤的光能照亮书吗?带着这些问题,节目组穿越时空,辗转全国多地,为观众答疑。

通过北大汉画研究所所长刘冠的介绍得知,汉代存在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有联排也有独栋,大多是夯土墙或土骨泥墙,且窗户是固定的,这就导致匡衡不能透过窗户借光,只能“凿壁借光”。由此推出匡衡凿的墙壁可能是自家墙壁,也可能是和邻居共用之墙。鉴于《西汉杂记》对蜡烛的记载,属于珍品,极为稀少,以此推理,光源可能是油灯,根据对蜡烛、油灯的亮度实验,证明邻居家的光源不足以看清书上的字。北大杨博士解释:“烛”在古代的本意是火把,匡衡借来的光可能是邻居院子里的火把,实验证明,利用火把光源是可以看清书上的字,故“凿壁偷光”应该是偶然现象,却是可信的。而“囊萤夜读”是否真实,华中农大教授、中国第一个萤火虫博士付新华表示,萤火虫对生活环境要求很高,古代生态环境较好的情况下萤火虫很多。通过实验证明,在15只萤火虫同时发光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竹简或帛书上的字。

《典故里的科学》尝试挖掘经典故事、历史人物与当下的“我们”之间精神与价值层面的连接属性,从而让观众的情感从最开始的“接受科普”升华为“为古人折服”的情感共鸣。从西汉到东晋,在对疑点不断追问、验证的过程中,我们透过影像,看到了西汉的一面墙、一盏油灯、一簇火把;也看到了东晋夏夜草地上的一闪一闪萤火虫。匡衡和车胤找来的光无论能否照亮书上的字,这场“寻光之旅”都透着古人的勤奋之光,古代文化的智慧之光,也有古代良好的生态之光。这两束神奇的光,虽不明亮,却穿越千年,照耀着代代学子的心,是在历史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思想之光,也是我们对真实不懈追求的探索之光。

而“草船借箭”“百步穿杨”“一骑红尘妃子笑”“司马光砸缸”等典故都通过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描绘了生动的人物面貌,赞颂了古人勤奋刻苦、勤于思考、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再现古人的智慧、古代的文明、人性的光辉。

2 科学视角,求证经典故事的真实性

《典故里的科学》为观众破解典故中的科学知识点,让用轻松有趣的镜头语言给受众传递科学实验知识,科普历史学、建筑学、空气动力学、力学等知识,拼贴水墨风动画的表现形式,经过资料查阅、专家采访、实验验证、模型推演,求证观众耳熟能详的典故。纪录片尽可能还原实验论证过程,实验内容贴近生活,过程十分有趣,让一个个历史故事生动起来,严谨全面地满足观众的求知探索欲。

第四集《司马光砸缸是真的吗》中,观众通过片头穿越时空,看到了900年前遇事冷静、急中生智、勇于救人的少年英雄。在精彩的故事中,人们通常会被动情的东西感染而无暇多虑,但是当我们抛开故事,单纯从一件事情发生的具体情境和条件考量,会“迫使”观众去凝视生活中可能忽略的一些细节,从而对这一事实的可能性,不难得出相对客观理性的判断。感叹英雄出少年的同时,不禁怀疑: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真的吗?由此引出了本集的三大疑点:缸是什么样的缸?宋代具备烧制大缸的技术吗?七岁的小孩能砸破大缸吗?

带着问题,节目组从“器物、技术、物理”三个角度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探究和还原。首先,咨询历史学专家,确定当时司马光砸的缸就是古时庭院中的敞口大水缸,造型和用途类似现在故宫陈放的大缸。其次,从历史文献中查找宋代是否有水缸的记录,如湖北襄阳檀溪宋墓壁画中的体型较大且用于生活中的水缸、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记录宋代可制缸。经过向专家求证,确定,证明宋代具备烧制储水大缸的技艺,硬度介于陶器和瓷器间,所以有被石头砸破的可能性。最后,在武汉理工大学力学实验室,节目组计算评估了砸缸需要的速度和力量参考值,依托力学理论知识,找来3位年纪相仿、体型不同的小朋友进行了砸缸实验,生动的再现司马光砸缸的经典一刻,带领观众在“平行时空”眺望900年前的“小司马光”。

回到千年之前的宋朝,我们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了一番别样的探寻,另辟蹊径印证了历史中的记载。同时也感叹砸缸救人之举的不易,而故事中临危不惧等人性的闪光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主创人员在积极创新、反复打磨之下,带给观众精彩的文化盛宴,于质疑中重新审视,于科学实验中探索虚实。通过复原历史年代的现实条件,借助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考虑人为因素偏差,经过模型计算、实验分析、合理推演,从多个角度推断论证。只有采用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我们才能求证出最接近真实答案的结论,从而更加科学的看待典故,无论经典故事是真实还是虚构的,这些判断性的结论都不是最重要的,与结论相比,更重要的是培养观众的批判性精神和科学探索的素养,这可能是《典故里的科学》的最大意义。

结束语

《典故里的科学》为我们创造了探索求真的氛围。在质疑中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心。而深受观众喜爱的背后,是立足中华优秀文化,从电视表达优势出发,综合运用新科技手段,打破时空间隔引发共鸣。

猜你喜欢

匡衡司马光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司马光隶书《王尚恭墓志铭》
司马光砸缸
匡衡凿壁借光之后
匡衡:苦学成宰相却因贪腐被贬为平民
凿壁偷光
司马光“警枕”夜读
闻鸡起舞
凿壁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