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1-01-30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院校政治

范 芹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高职院校在教育进程、学生构成、培育目标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敏感性、发展需求务实性和高职教学实践性等特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职学生成才发展十分必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育人因素,能够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

(一)高职院校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较为普遍,旨在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获得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的实际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实训室操作、产学研结合等实践性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占比较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能力培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供给不足”。因此,作为施教者的教师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以身作则等方法,能够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作为受教者,高职学生具有其自身特点:第一,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相比于本科学生而言,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意识和目标感有待加强,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其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时,往往会产生更为强烈的焦虑感,进而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高职学生中很多来自较为贫困的农村家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济上的困难也对其造成一定心理压力。第二,高职学生发展需求更为务实。相比于本科教育中的“学术型”“理论型”教育目标,高职学生对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机会有更加强烈、现实的需求。因此,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艰苦朴素、爱国情怀、奋发图强等育人要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命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凝聚出丰富的育人因素,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中国传统的人生理念有利于高职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把“义”作为人生理想。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

第二,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有利于高职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三过家门而不入”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爱国精神的诗句和历史人物比比皆是,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能够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三,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利于高职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品质被伦理学家概括为:“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宽恕、谦敬、诚心、礼让;自强、持节、明智、知耻;勇敢、节制、廉洁、勤俭、爱物。”这18项规范反映了中华传统人格崇高的境界,有助于高职学生以此为标准时刻审视自己,从而培育高雅的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无论哪一门学科,要想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并最终实现既定目标,必定要关注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产生的实际效果和积极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育人要素,对本土文化中值得当代青年学习借鉴的部分进行挖掘、提炼,并充分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能够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同时,相比于传统的理论灌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学生也更易于接受,最终可以提升该学科的实效性。

(二)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走向民族复兴不能丢弃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为我们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僵化和静止的,都要随着具体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动态发展中变得更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如此。我们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历久弥新,将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并将其运用到提升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使文化活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当代价值。

(三)高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习得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水平,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优良品行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并以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即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学生发展的方向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诸因素中的主导条件,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证、促进作用。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成才的目标。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一)提升学生传统文化内涵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作用的主体,当前高职学生主要为“95后”和“00后”的学生,他们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和思维习惯,思维活跃,自主意识较强,并且能够更快地学习、运用新事物,因此要注重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可以通过走上讲台的方式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介绍历史人物等,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发;可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育人要素进行探讨和学习,如充分发扬端午节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重阳节爱老敬老的孝顺意识,中秋节阖家团圆的家庭观念等;还可以通过排演历史情景剧、诵读经典等方式,身临其境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明确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和时代振兴的重要价值,从而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二)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传统文化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着社会道德水平,更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高职教师要更加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道德情操。

第一,要更新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是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责主业,专业课教师群体也应自觉承担起育人职责,主动作为。高职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要素,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将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第二,要优化教育内容。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将能够回应学生关切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不轻言放弃的人生观,帮助学生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不轻易被学业压力和经济贫困等挫折压垮。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观念帮助学生确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用“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抵御利己主义和功利化等不良思想的侵蚀。

第三,要创新教育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海量信息的分发与传播,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积极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环境的变化,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特点、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坚持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理论灌输和启发自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高职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作用,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通过开展微课教育、网上学堂,建立微信公众号,发布抖音短视频等方式开展生动的教学活动。在网络课堂上,可以引用经典诗句,穿插具有高尚品格的历史人物事迹,通过立体、鲜活的事例与历史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认同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教材

要大力推动并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的占比。其一,要继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比重。该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识、品德和信仰为己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将传统文化中君子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理想融入其中,可以作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一章节的补充。其二,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军事理论》教材中。可以将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战争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的战争策略等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军事基本技能,同时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四)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要积极营造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华优秀的礼仪文化融入其中有助于塑造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例如,在校园中摆放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雕塑,财经类院校可以摆放算盘等雕塑,师范类院校可以陈列孔子等名师大家的塑像。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媒介,播放陶冶情操的古典音乐,广播站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经典作品;可以在校园报刊上专门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用来赏析文人墨客的佳作;还可以充分利用宣传栏向学生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作品及其制作工艺,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工匠精神的伟大。

猜你喜欢

中华院校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