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2021-01-30

审计月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校企实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某市审计部门在对某市中等职业教育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审计视角探究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努力促进实现“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目标。

一、某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

(一)院校规模

截至2019年底,该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5所,在校生66,834人,其中:按隶属关系分,市教育局直属6所,市各主管部门所属8所,区属学校41所;按性质分,公办41所,民办14所;按类型分,普通中专28所,职业高中18所,高等院校附设中职机构5个,特殊教育学校中职机构4个。

(二)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底,该市中职教职工总数为5,088人。专任教师4,023人,占比79.07%,生师比16.61:1。专业教师2,26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有1,615人,占专业教师的71.21%。

(三)专业设置状况

截至2019年底,该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点308个。其中,国家示范专业点5个,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点37个,省级重点专业点75个,省级品牌专业点22个,省级特色专业点24个,市级重点专业点28个,涉及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方面。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头管理,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不达标,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两级分化

1.中职教育多头管理,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该市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权限分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其他主管部门、区级教育部门等。教育部门虽然是职业教育主管单位,但因各中职学校管理体制、权属关系不同,在中职学校资源共享、师资力量配置、财政资金支持、招生规模控制等方面较难统筹,各层级、各部门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其所管理的中职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保护主义和藩篱,多头管理限制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全市一盘棋统一规划管理。

2.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不合理,未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按照“整合教育资源,市级重点建设2-3所中等职业学校,区级集中力量办好1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截至目前,该市部分区级卫生学校尚未按照规定与区级职校合并。部分学校因其专业定位,对学生吸引力下降,实际招生人数长期未达到招生计划要求,生源数量的减少极大地影响了生源质量提升、教学活动开展、资源分配、学校发展活力等,不利于建设高质量中职学校。

3.中职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跛脚”现象,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基本条件部分指标不达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截至2019年底,某市部分学校在校生人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人数、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未能满足标准,部分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不达标,部分学校尚未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

4.中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财政资金对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两级分化严重。调查发现,该市2017年至2019年公办学校在校生规模为民办学校的8.12倍,在此期间公办学校中职补助资金占全市的98%,项目数占比97%;公办学校分配的补助资金规模、项目数分别为民办学校的49.53倍、29.33倍;对民办中职学校经费投入过低,部分民办学校三年内未享受市级中职补助资金支持。

(二)市场意识不强,人才培养未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1.专业设置、教学方案的制定同质化严重,滞后于产业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某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不同产业、同一产业内部变化较快,对人才培养专业结构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中职学校作为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院校,由于缺乏对人才需求、产业发展方向的预估,以及与行业龙头企业的高效联动,导致在专业设置方面较为落后,无法紧跟产业升级变化。

2.热门专业跟风现象严重,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浪费”。中职学校部分专业跟风设置,如2019年某市中职学校招录学生多集中于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文化艺术类,分别占招生总计划数的21.6%、15.13%、15.13%、11.24%,招生规模远远超过市场用人需求。同时中职学校教学方案同质化较为严重,难以培养具备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使得学生就业层次及就业单位低于预期。

3.校企合作层次不高,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行指委、职教集团未能有效发挥对产教融合的推动作用。部分中职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时,合而不融,内容单一,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的较少。仍然延续财政支持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式,社会力量尚未形成中职教育的主体,既不利于吸纳社会资本,实现多渠道发展,也不利于推动中职教育与产业转型对接。同时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较低,特别是部分职教集团、行指委未能有效发挥系统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

(三)传统观念仍未改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不断降低

1.“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导致社会对中职教育认可度不高,存在偏见,致使生源质量较差。“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广大群众,“重道轻器”导致社会对偏重于动手能力的中职教育存在轻视。特别是家庭收入增长以后,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优质生源流向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2.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极大地压缩了中职学生的就业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逐步细化,企业将学历、文凭作为招聘人才的标准,本可以由中职毕业生胜任的岗位由大学本科生来完成,极大地压缩了中职学生的就业空间,留给他们的往往是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一线岗位,且薪酬待遇普遍不高,这种用人导向的变化也不断强化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要求就是追逐高学历、高文凭。

(四)部分中职学校内部管理混乱

1.部分学校实训基地利用率低,闲置、毁损及改作他用。部分实训基地建成后闲置,未能实现产教融合目标;个别实训基地因自然原因损毁。部分学校以校企合作名义建设的实训基地实质上并未进行教学实训,而是利用场地开展租赁经营,供租赁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部分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监督不到位。个别学校存在公款私存考务费、住宿费、学费等,将应纳入校财务统一核算管理的课酬费收入账外发放;个别学校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投标;部分学校大额固定资产购置长期未入账等。

3.部分中职学校工程建设管理较为混乱。部分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违规招投标;部分建设项目超预算未按规定程序报经审批;专家评审把关不严;个别设计单位违规转包工程;工程款项支付未按合同约定执行,提前支付等。

三、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1.完善全市中职学校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办好重点学校。综合考虑专业特点、教学质量、社会口碑等因素,科学整合中职教育资源,特别是对产业升级以后“小、散、弱”的公办中职学校可适当考虑合并、合作、集团办学等措施,依靠优势学校,成立综合性学校,做大做优,集中力量建设有影响力的示范性职校。合理评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关系,对“结构性浪费”专业进行调整撤并。定时开展办学资质清查,及时注销空壳学校,优化布局。

2.健全、深化与财政专项资金改革相适应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加大政策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方式绩效改革,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有前瞻性地布局财政资金支持中职发展项目建设,规范项目库计划管理,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作用。健全职业教育资金分配机制,堵塞管理漏洞,逐步实现资金分配的公开透明,支持民办中职教育发展,体现财政支持政策的公平性,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二)厘清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学生培养机制

1.因材施教,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入学初期明确“3+2”、“技能高考”培养方向,与“3+2”合作高校综合考虑中高职教学课程贯通性、实习实训培养效能等,科学制定教学培养方案;对于选择参加“技能高考”的学生,围绕考试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对就业导向的学生,紧跟用人单位需求及行业发展变化,科学制定教学方案,着力培养学生技术能力,推动“1+X”证书覆盖率,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输送就业人才。

2.科学建立教师梯队,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增强师资力量。合理运用现有编制,拓宽招录渠道,进一步优化职校教师年龄结构,科学建立教师梯队,健全政府、行业、职校联合培养教师机制,切实落实产教研融合及教师实践,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车间实践锻炼,培养一专多能、适应性强、示范性强的“双师型”教师型队伍。

(三)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

1.拓展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强化企业对“1+X”证书的认可度,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切性。逐步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制定、实习实训、资金投入等方面逐步扩大合作企业的参与度,提升校企合作的灵活性、多样性。建立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制度、企业定点就业班培养制度,使企业及时将行业发展中的最新生产技术、人才需求快速融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改变唯学历论的用人导向,鼓励对学生技术技能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大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等在聘用选拔人才中的比重,达到专业培养人才与产业所需人才相契合,实现学生职业长远发展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2.完善职教集团、行指委运行机制,积极发挥行业风向标作用,逐步形成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结合新常态下行业发展特点,积极发挥好职教集团、行指委的平台作用,探索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力,切实发挥行指委、职教集团作用,优化配置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进一步规范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落实《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定措施规范全市校企合作管理,特别是实训基地管理,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既鼓励校企合作的灵活性、创新性,又明确规定校企合作的组织形式、主体资质、合作形式、各方权责、协议内容、过程管理等内容,提升企业参与职教发展的动力,促进产学研相融合。

(四)进一步加强对职业学校的监督管理

1.发挥主管部门监督作用,堵塞制度漏洞。全市中职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中职教育决策部署,建立完善中职学校定期检查制度,查漏补缺,逐步规范职校收费、工程项目、财务、资产等方面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违规收费、违规招投标、公款私存、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资产闲置等行为。强化监管,切实发挥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督作用。

2.规范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中职学校风险隐患。中职学校特别是公办学校应切实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集体决策,严格履行国有资产租赁程序,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引入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审计或评估,梳理风险点,对症下药,通过对现有内控制度的修改完善,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积极开展内控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教职工牢固树立规矩意识,推动内控制度执行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