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处方对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的影响

2021-01-30谢洁妍严学勤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36期
关键词:处方心率体质

曾 洁 谢洁妍 严学勤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广东中山 528400

学龄前儿童教育是我国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适龄儿童(3~6 周岁)实施的相关早期教育,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一个教育阶段,是终身教育及学校教育的重要奠基阶段[1]。体育活动能够对人类动作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人类动作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学龄前儿童时期是非常关键的[2]。学龄前儿童基本的技能动作发展与其在幼儿园接受的教学活动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3]。在3~6岁这一段学龄前时期,虽然儿童的身体发育相比婴幼儿时期速度显著变慢,但是从3岁开始,儿童就开始进入到了最为重要的一个道德品质及智力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内的学习情况、性格品质、生长发育等都为其更好的进入到青春发育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本研究选取90名中山市某幼儿园两个中班班级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对其体质健康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中山市某幼儿园两个中班班级就读的90名学龄前儿童的资料,按照教学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5名)和研究组(45名)。对照组中,男27名,女18名;年龄4~5岁,平均(4.3±0.6)岁。研究组中,男28名,女17名;年龄4~5岁,平均(4.2±0.5)岁。两组儿童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年龄4~5岁;②两个班级均由同一位教师进行教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评估人员都在研究开始前接受了专业培训,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编制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幼儿部分)》的方法进行对所有入组的儿童实施体质测定[5]。

1.2.1 对照组 常规教学活动。不进行额外干预,主要包括对儿童的各项相关指标进行监测,给予儿童进行基础健康教育及体育活动等。

1.2.2 研究组 采用常规教学活动结合运动处方进行体育教育。依据儿童的体质测定结果,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干预。每周在常规教学活动基础上进行两次运动处方训练,每次50 min,包含针对运动处方热身运动时间10 min,循序渐进实施运动处方,运动时间为30 min,有效放松身心部分10 min。运动处方充分遵循趣味、科学的原则,具体运动处方内容如下。步骤:①准备运动10 min,包括慢跑5 min(要求心率在80~100次/min),学校广播体操5 min(要求心率在100~120次/min);②主要运动时间20~30 min,儿童心率保持在120~140次/min,通过游戏设计方式,儿童通过直线走、跑、原地纵跳触物、钻、爬山洞,翻滚过障碍物;③放松运动10 min,包括慢跑5 min(要求心率在100~120次/min),做牵拉操5 min(伸臂、压腿、弯腰等)。在实施运动处方干预过程中对儿童采用体态观察法和心率测定法进行监测,确保质量。

体态观察法主要指的是在儿童运动的过程当中对儿童的身体外表形态进行观察,通过其变化来对儿童运动量的大小来进行判断。比如,在其运动过程当中,面色跟运动前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没有出现明显的汗意,就提示此时的运动量不足;假如在运动中发生面色改变,面色微红,呼吸加快,少量出汗,且靠近儿童时可以听到较为明显的呼吸声,就提示此时的运动量较为适宜;若在运动中儿童面色过红,神情疲劳,呼吸急促,亦或者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大量出汗,就提示此时的运动量过大,需要降低其运动量。作好整理运动之后,及时安排进行休息。心率测定法就是在运动过程当中注重监测儿童的心率,儿童正常平静状态下,心率通常为80~90次/min。若心率在运动时维持在120~135次/min,提示运动量基本正常,而身体素质相对较好的儿童,在运动状态下的心率可高达145次/min,但是依旧能够持续运动;若儿童心率在运动过程中超过145次/min,提示运动量过大,需及时减少运动量。

每学期进行12 周的运动处方干预,实施两个学期,共24 周,之后再次测量所有儿童的体能指标。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男生和女生干预前后的相关体能指标评分变化情况,具体包括:身高、体重、10 m 往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和平衡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女生的各项体能指标变化情况

干预前两组女生的各项体能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女生在干预前后的各项体能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女生的身高、10 m 往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平衡木的体能指标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女生干预前后的体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女生干预后的体重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男生的各项体能指标变化情况

干预前两组男生的各项体能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生在干预前后的各项体能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男生的身高、10 m 往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平衡木的体能指标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研究组男生干预前后的体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男生干预后的体重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女生的各项体能指标变化情况(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女生的各项体能指标变化情况(分,±s)

组别 身高 体重 10 m 往返跑 立定跳远 网球掷远 双脚连续跳 坐位体前屈 平衡木对照组(n=18)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研究组(n=17)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3.13±1.11 3.14±1.06 1.032 1.300 3.03±1.51 3.05±1.57 1.153 1.243 2.27±0.81 2.28±0.83 1.901 0.594 3.52±1.21 3.53±1.35 2.984 0.085 2.80±0.85 2.82±0.91 3.315 0.063 3.21±1.15 3.22±1.02 1.127 1.286 3.87±1.16 3.89±1.21 1.150 1.245 2.55±1.03 2.59±1.05 3.045 0.061 t 两组干预前比较值P 两组干预前比较值t 两组干预后比较值P 两组干预后比较值3.12±1.02 3.98±1.45 5.990 0.005 2.362 1.021 5.947 0.035 3.05±1.46 3.19±1.41 0.947 4.396 2.033 1.688 1.846 1.983 2.29±0.78 3.56±0.95 5.874 0.009 1.846 1.983 6.035 0.020 3.52±1.16 3.92±1.08 6.890 0.004 1.636 2.182 5.362 0.040 2.79±0.97 3.57±1.01 5.847 0.009 2.032 1.675 6.846 0.005 3.20±1.21 3.95±1.06 6.489 0.006 2.415 1.013 5.954 0.008 3.86±1.09 4.28±1.09 5.993 0.006 1.084 2.945 6.021 0.007 2.54±1.35 3.48±1.23 7.567 0.002 1.469 2.491 6.258 0.025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男生的各项体能指标变化情况(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男生的各项体能指标变化情况(分,±s)

组别 身高 体重 10 m 往返跑 立定跳远 网球掷远 双脚连续跳 坐位体前屈 平衡木对照组(n=27)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研究组(n=28)干预前干预后t值P值2.97±1.12 2.99±1.13 1.562 0.792 4.27±1.42 4.29±1.57 0.162 2.956 2.30±0.78 2.32±0.79 2.031 0.345 3.49±1.16 3.48±1.27 1.846 0.569 2.68±1.12 2.69±1.03 1.003 2.168 2.94±1.21 2.96±1.36 2.462 0.122 3.69±1.03 3.71±1.12 1.761 0.996 2.72±1.41 2.75±1.49 1.031 1.646 t 两组干预前比较值P 两组干预前比较值t 两组干预后比较值P 两组干预后比较值2.96±1.09 3.13±1.06 6.513 0.013 0.162 2.956 6.795 0.011 4.28±1.31 4.34±1.28 0.519 2.136 0.038 3.416 1.336 1.671 2.31±0.80 2.91±0.99 6.208 0.010 1.516 0.945 5.492 0.018 3.50±1.13 3.94±1.12 5.450 0.021 1.945 0.124 6.032 0.010 2.69±1.01 3.36±0.90 6.982 0.005 1.485 1.335 5.846 0.016 2.97±1.16 3.44±1.15 7.636 0.001 1.065 2.485 6.032 0.010 3.70±1.15 4.13±1.12 6.491 0.015 2.462 0.122 7.462 0.002 2.71±1.30 3.55±1.19 5.730 0.015 1.854 0.553 7.032 0.005

3 讨论

促使学龄前儿童可以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作为所有幼儿园教学当中的一种正式活动,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在促使儿童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6]。通过教师的指引,学龄前儿童能够在进行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进行主动地体验及探究,并跟周围的环境发生互相作用,在相关活动当中寻求一种全新认识及体验[7]。合理、科学的学龄前期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儿童相关基本动作技能得到有效发展[8]。

研究动作发展对幼儿园体育的进步及改革都具有十分巨大的价值及意义,同时也为科学设置体育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更加科学评价及教学方式,促使儿童更快更好的成长[9]。针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体育教育是3~6岁儿童全面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进行适当、合理及科学的学龄前体育活动,是促使儿童体质健康得到增强的有效方法,同时还可以增强儿童的基本动作及基本技能[10]。但是学龄前儿童发展基本的动作技能,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等。

本研究结果提示,干预前两组的身高、体重得分较高,提示儿童身体形态发育理想。而其他体质测定环节,在平衡木、网球掷远及立定跳远方面,得分普遍偏低,提示学龄前儿童的平衡力及力量情况较差。双脚连续跳及10 m 往返跑方面的得分也相对较高,提示学龄前儿童的灵敏性、速度及耐力情况都较为理想。

运动处方主要指的是针对不同个人身体的差异,利用处方形式引导学龄前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运动处方首次是在上世纪的50年代由国外的生理学家首次提出的,是指导人们科学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锻炼的重要环节及方式。运动处方是由社会体育指导者、体育工作者或者医生,根据被锻炼者、运动员或者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既往锻炼经历、健康状况、性别及年龄等,同时参考其运动器官及心肺功能的机能水平,通过处方的方式来为其制定个体化、系统化的健身锻炼方案。因为儿童在年龄方面分布不同,所以其身体发育的水平方面也具有差异性[11]。即便是年龄相同的儿童,但是运动习惯不同、营养状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及生长环境不同等,都会影响其运动能力及体质情况。所以,依据学龄前儿童的不同情况实施量身定制的运动处方,同时针对其实施情况给予认真严格的监督,才可以使得儿童体质得到更好发展,最终培养儿童建立起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及兴趣[12]。

由于男女体质、生长发育情况均不同,故本研究将男女分开讨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男生及女生的相关体能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班幼儿园儿童在这一阶段对其实施运动处方行之有效,并且易于儿童接受。在幼儿园中班这一阶段能帮助儿童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大班及今后的体育锻炼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进行每学期12 周的运动处方干预,两学期共24 周的干预之后,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情况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儿童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教师缺乏对个体差异的关注,由于每个儿童体质不同、性格不同,统一模式的体育运动不利于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统一的运动强度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儿童,因此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必须将家庭教育资源纳入其中,幼儿园除了指定学校运动处方外,同时让家长参与制定符合孩子的性格、体质和爱好的家庭运动处方,共同监督其实施,从而达到具有针对性的增强儿童体质,培养儿童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同时,幼儿园缺乏充足、新颖的体育设施及设备,在资金投入方面比较紧张,幼儿园场地也对学龄前儿童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这部分问题都是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解决并争取进行改善。

综上所述,给予学龄前儿童使用运动处方对其体育行为进行干预,可提高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健康。

猜你喜欢

处方心率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心率多少才健康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人间处方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