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研究
2021-01-29陈秀花李梅刘超
陈秀花 李梅 刘超
滨州市中心医院骨脊柱外科 2517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骨科疾病,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等症状,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以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且手术治疗例数为每年120 人次/100 万[1]。但临床经验表明,有5.0%~15.0%的患者在术后出现复发现象,需再次进行手术,而二次手术由于硬膜纤维化及瘢痕组织的形成,导致手术难度显著提高,加之再次治疗对患者身体及心理层面均造成严重影响[2]。因此,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其影响因素,选取2016 年2 月至2018 年3 月在本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3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2 月至2018 年3 月在本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371 例患者,其中男197 例,女174 例,年龄范围为19~68 岁,年龄(49.53±9.52)岁,患者病变节段:L4~5223 例、L5~S1148 例。纳入标准:(1)患者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实用骨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18 岁;(3)患者初次接受该疾病手术治疗;(4)患者能够按时接受复诊及随访工作;(5)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患者疾病类型为多节段、椎间孔型或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2)患者伴有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或造血功能异常;(3)患者伴有严重意识障碍或精神类疾病;(4)患者伴有腰椎结核、肿瘤、骨折等疾病;(5)患者治疗期间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或脊椎骨折等症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复发标准。患者行腰椎间盘手术治疗后,经过6 个月以上的无痛期后,于同一水平手术节段同侧及对侧再次出现相同症状。(2)调查工具。采用本院自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因素调查表》对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病程、吸烟、酗酒、糖尿病、高血压、椎间盘突出类型、手术方式、术后工作强度、术后外伤史、术后过早负重、椎间盘高度指数(DHI)、小关节方向性(FO)、小关节不对称性(FT)及纤维环破口大小等指标。(3)调查方式。于患者就诊时,填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因素调查表》中基础资料及治疗方式等指标,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2 年的随访,于患者复发后就诊或随访结束时,由研究人员通过询问患者及开展相应检查等方式,填写其余指标,填写完整后回收问卷。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因素调查表》中相关指标,并对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开展回归分析。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情况 371 例患者中共计34例患者出现复发情况,复发率为9.16%,复发时间为术后7~22 个月,复发时间(15.49±3.52)个月,复发部位:同侧21例,对侧13例。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吸烟、椎间盘突出类型、术后工作强度、术后外伤史、术后过早负重、DHI、FO、FT 及纤维环破口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3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多因素分析 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为因变量,以相关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病程、吸烟、椎间盘突出类型、术后工作强度、术后外伤史、术后过早负重、DHI、FO、FT 及纤维环破口大小等因素均为复发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由腰椎退行性病变、外伤等因素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破裂、脱出等疾病,主要由神经根及马尾等部位受到刺激所致[3],目前,对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临床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复发症状,而再次手术对患者造成严重生理及心理创伤,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复发率为9.16%,复发部位:同侧21 例、对侧13 例,该结果与邢朝辉等[5]学者研究结果相符,且略低于以往水平,原因分析,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术效果有所提升,同时,本次研究中对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 年,因此部分患者可因观察时间较短而尚未出现复发现象。
本次研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为因变量,以相关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病程、吸烟、椎间盘突出类型、手术方式、术后工作强度、术后外伤史、术后过早负重、DHI、FO、FT 及纤维环破口大小等因素均为复发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原因包括:(1)年龄、病程。随着患者年龄及病程的增加,患者相关机能显著降低,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量增加,影响了术中视野及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同时,高龄患者相邻椎体间血管吻合网减少,椎间盘退变后[6],在外力作用下沿着纤维环切口发生脱出或突出,导致复发,因此,在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尽可能选择保守治疗,一方面降低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复发后再次治疗,如患者必须行手术治疗,则需对该类患者加强监护力度,通过提高营养干预等方式促进骨组织水平的改善[7]。(2)吸烟。马琴等[8]学者指出,尼古丁可导致血管收缩,进而降低椎间盘周围血流水平,提高椎间盘退化速度,同时,叶小兵[9]也指出,吸烟可影响术后纤维环的愈合,导致复发概率的提高,另外,随着患者吸烟时间的增加,伴发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显著提高,可进一步影响患者病变周围血供水平,对伴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开展严格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吸烟的危害,并在治疗期间严格监督患者戒烟,对吸烟时间较长的患者,可通过使用相应药物,改善其呼吸功能及心血管受累水平[10]。(3)椎间盘突出类型。后纵韧带后措施常见椎间盘突出类型,常规治疗以全麻状态下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姚树强等[11]学者指出,如在术中未能有效切除椎间盘组织,极易导致患者术后复发,因此,对该类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的发生概率,并通过采取适当体位干预等方式避免复发。(4)术后工作强度过大、术后外伤史及术后过早负重。腰椎作为支撑人体躯干的部分,如患者在术后未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使腰椎在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时受到巨大压力,则极易导致腰椎间盘再次受损,且杨福生等[12]学者指出,对已出现腰椎间盘损伤的患者而言,其损伤部位以同一平面为主,进而导致复发,因此,护理人员应在治疗期间对患者及家属开展有效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在术后从事重体力活动,同时,应保证患者在完全恢复后,开始相应工作,以避免对未完全愈合的创面及骨组织造成新的创伤[13-15]。(5)DHI、FO 及FT。腰椎小关节为脊柱三关节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患者出现腰椎病变时,其力学特性可因后侧应力的增加而改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复发组患者DHI 及FT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FO 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FO与FT均为腰椎间盘退化的重要解剖因素,FT 为同一平面腰椎两侧小关节夹角不对称情况,能够改变腰椎运动的生物力学。刘湘等[16]学者指出,腰椎两侧小关节及椎间盘为脊柱三关节复合体,如两小关节不对称,则极易导致在腰椎弯曲或扭转时出现应力的不平衡,进而导致疾病的复发,同时,DHI对患者预后也具有重要影响[17],因此在治疗期间,应对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认真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及异常症状,并通过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不良情况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表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单因素分析
表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多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病程、吸烟、椎间盘突出类型、术后工作强度、术后外伤史、术后过早负重、DHI、FO、FT 及纤维环破口大小等,可通过强化治疗前评估,强化健康教育、改善术后工作强度等方式降低复发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