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自然景观水体的修复与可持续性研究
——以西美长安校区为例

2021-01-29陈航

西部皮革 2021年2期
关键词:灌溉水体景观

陈航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1 地区概况与设计研究范围

1.1 场地区位

关中地区水脉众多,沃野千里,优越的水文条件也决定了这里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府。

本组所设计的西美景观湿地便位于市区南面长安区近年刚刚设立的的常宁新区,西侧紧邻历史悠久的香积寺,南面便是“八水”其中之一的滈河。除了滈河,在场地的内部同时还存在着几个自然水域,一些曾经是当地居民自行开垦的鱼塘,现在多已荒废。场地除了丰富的自然水体,还有相当数量的植被,依照场地的三级高差从北向南逐渐递减,本小组的研究区域便位于海拔最低的第三梯度,南面紧邻滈河。

1.2 历史渊源

根据史料记载,在隋朝时期长安城由于长年的人口激增水环境日益消极,于是从那时起便有开采地下水的措施,到了盛唐时期,这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定居,这片土地承载的压力也到了空前。进入明清时期由于水环境的污染八水绕长安的历史盛况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进入21世纪后,由于城市的发展以及环境的破坏,八水虽依旧存在但它们之中很多河流流量却减小了很多,曾经的历史奇观也到了存在感最薄弱的时期。

地处北方紧邻黄土高原的西安曾属于典型的缺水型城市,据报导,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很多单位开始自行打井开采地下水,这种方法仅仅是当时为了缓解用水短缺的临时应急措施,并不是长久之计,地下水的过渡发掘招致地面下沉,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地下水的开采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也使得大雁塔向西北方向继续倾斜,最严重时达到了1000多毫米。2000年在黑河水库的正式投用后整座城市的用水困难终于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政府在之后也颁布了多条文件,整治开采地下水的行为。到了2012年,出现了八水复兴计划,政府计划在近年逐渐建成湿地公园,恢复保护水域的生态环境,让古老的水网重新焕发曾经的生机。

渭河:“渭水银河清 横天流不息”现在在渭河南岸,已经逐步修建了湿地公园,沿河观景带,近年已经逐渐变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泾河:“一百里间春似海 孤城掩映万花中”,现已建成泾渭交汇湿地。沣河:悠然锤钓处 草堂烟雾浓,涝河:润的彼行潦,潏河:“三源聚一水 清浊自量丰”最后便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滈河:“潭交错生,山水现灵性”,与潏河交汇于香积寺,北接美院新校区,是非常独特的存在。

2 当前水体修复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系利用不尽人意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规划湖,但是这些规划湖仅仅还停留在观赏的表面作用,简单的说,即从观赏者的角度看它们的设计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亲水性,简单粗暴的造湖手法并没有考虑到尺度的感悟,当我们想靠近湖面必须穿越重重“障碍”的阻隔,跨过人为设计的草丛,踩过精心放置的石子,好不容易到了水边却闻到一阵腥味……相信这种体验大家都有过。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主要还是设计者并没有从游客的角度入手,它们仅仅是为了设计生态湖泊而单纯制造的,这样其实只是对生态环境的浪费,湖泊与周围环境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若没有形成流动的模式,日后仅凭人工换水的方法还是太过笨拙了。

2.2 湖与湖之间没有渗透关系

江南自古物产丰富,尤其是太湖流域。太湖流域之所以水草丰饶除了天然的降水量丰沛外,与当地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有相当的关系。本组在调研期间了解到,由于太湖面南岸原先是一片沼泽,聪明的古人们就在太湖边开沟铸坻,接力经营,在滩涂上纵横塘的开凿,于北宋时期形成完整体的灌溉系统,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溇港”。根据官方的定义;溇港,是古代湖州先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杰出创造,并通过一代代的经营,构筑了纵为溇、横为塘的水利格局。它调节着如蜘蛛网般密布的漊港横塘与太湖间水位。汛期可避免太湖高水南侵,旱时又便于引水灌溉,起着防、蓄、引、排、降、挡、运等综合功能。

到了今天我们依旧能从古人的漊港智慧中汲取经验,借鉴他们的灌溉方法,真正使湖泊能够参与到周边生态环境的循环当中。一个水体倘若没有发挥其根本作用,那么它仅仅只是一个城市观赏景观,除了面积稍大一些基本可以看做是喷泉。现在复原水域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深度挖掘水体与城市环境的渗透关系,仅仅在表面上为了贴合政府相应的工程,若是忽视了城市腹地与城市水系的联系,到头来很可能又会诞生一个个出力不讨好的改造项目。

2.3 沿岸利用方式的不尽人意

包括滈河在内的几条主要水系基本都位于城市外围,周边大多是农业用地或者是工业用地,这样的分布割裂了自然水系与城市内部水系统的关联,导致它们一直以来的默默无闻。滈河虽久负盛名,到了21世纪的今天早已渐在城市现代化的脚步中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本小组对于设计场地的初期调研时便发现;即便滈河两岸位于生态环境较为良性的地带,它的堤也并没有很好的与周边环境形成互动;本就不宽阔的河流在两边陡峭狭窄的河床映衬下看起来更像是工厂的排水沟。河流沿岸大部分位于新校区的场地内,原先场地有大片的树林,也有当地居民经营的果园,于是这条著名的河流便安安静静的被隐匿在了树林间……再来看看其他类型的水体;校园内部有几处池塘,随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变迁,现在基本成为了一潭潭死水,周围散发着腐败的气味,当经过它们时只想匆匆绕过,不敢多做停留……如果说如此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周边生态环境在开采过度后荒废已久才导致的恶化,那么即便是在市区的护城河,它沿岸的设计却出现了与地处城乡结合地带的滈河类似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它与周边环境、与这个城市的关系。长长的刚性坻岸将它成功的从周边繁忙的交通系统中剔除出来,虽然近年来改善了环城公园的模式,但护城河更多时候像是公园的内河,除非经过的路人专程去公园游览,否则即使路过护城河也无法从气场上感受到这条河流的存在。

3 可持续性措施在设计中的体现

在景观设计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当不知该设计什么时,那就种树!”本小组正是从种植方面入手去改善水域的可持续性;通过在河床种植连翘、菖蒲、在力花、芦苇等具有净化水体的观赏性植物,为滈河的环境创造良性的自我循环条件,到了一定的时期滈河周边就会形成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小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除了在宏观设计中应该考虑可修复因素,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同样应该宣传保护自然水体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美院就读此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当中大部分将从事于环境设计的相关专业,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构建可持续性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因素,本次设计当中特意在滈河之畔加入了湿地馆项目,它的存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于环境与可持续重要性的认知。

4 对未来可持续新方式的构想

4.1 景观与灌溉方式相结合

参照太湖流域的做法,将这古老的灌溉方式与今天的滨水景观相结合,让每一个湖泊活起来。地处平原土地肥沃的太湖流域,依靠漊港的方式极大的利用了太湖丰沛的水量,并且将它细化,精准灌溉,增加水体利用率,带动了周边生态环境。虽然西安地处北方,我们依然能够从漊港中汲取相当多的有效措施。从规划局的官方发布中就能了解到,截止2017年初本市已建成28个湖泊,并且拥有以湖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参考上述的灌溉方式,可以根据结合场地情况将湖泊作为周边环境或者农田的灌溉中转站,模仿溇港的开塘方式,纵为溇,横为塘,让湖泊变为源源不断的活水,使它除了观赏外同时担当起小水库的作用。这样即能解决湖泊水循环的问题,同时它也与周边环境产生了重要的交互,在岸边种植净化水体的植物,使这片区域在短时间内能够自然循环,从而大大减少了人为保持滨水景观的成本。对于城市内部的水体,不应仅仅停留在保护其不被周边环境污染的层面上,随着近年来城市环境的改善及人们文明素质的提高,早年的护城河污染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应当再接再厉,让它从圈地被保护中逐渐淡化界限,再次回归到周围环境当中。

4.2 新构想之于西美

本次所做景观湿地设计的初衷旨在将长安的多水系引入校园规划,用丰富的水域与植被作为设计语言,真正站在主体的角度去观察,了解,改造客体。若在未来能够将滈河的流量恢复到一定量时,那么溇港的灌溉模式即可引用至此,与城市景观水体灌溉所不同的是,滈河流域多为景观种植而非农业用地,附近不远处更是有艺术家工作室等建筑用地,所以环境本身对于水量的需求相对较小,仅仅满足周边植被的水量补充即可。而滈河是自然水系,无需人工换水完成水体循环,未来留给校园的问题则变得更加单纯直接,只要合理的开垦引流路线,巧妙地与湿地景观相互融合,让校园真正的与景观相融合。

河流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它既与生存息息相关,也可以调节城市小气候影响城市发展方向与城市机理,西安优越的水系环境只要找到了恰当的方法,将它们真正的与城市腹地联系起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城市的自然水体会重新恢复它们原本的气场;未来西美的湿地景观相信也会为之助力,八水绕长安的水网格局也会一步步实现。

猜你喜欢

灌溉水体景观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景观别墅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