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2021-01-29蒋连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蒋连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在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发展方位的正确把握,对人类文明的价值追求,标志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的逻辑关系:

一、创造人和的价值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造人和的价值追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就要求人们要确立整体性、系统性的观念,来辩证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以及社会实践的主体,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怎样的目标,关键在人。如何看待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称这是“新社会的本质”。在他们看来,共同体实质是基于共同利益与共同诉求而形成的共同关系,是在追求人的自由与全人类解放的价值引领下形成的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而这只有在共产主义这个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价值实践上,就是致力于追求人的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奋斗;是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推进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促进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同体的建构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石。

(二)时代价值

当今世界,正面临贫富分化、难民潮、恐怖主义、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网络安全、核威胁、重大传染病蔓延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对世界的影响:一方面,主权国家内部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不同人群和群体的关系不断紧张,产生逆全球化情绪和要求,新民族主义适应逆全球化要求,变成了政党博弈或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特别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还不时体现在对外关系之中。国际斗争日益尖锐复杂,这从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可见一斑。正如中央统战部在2021年《求是》杂志第2期发文指出的那样,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特别是美国视我国为战略竞争对手,不择手段对我国进行围堵打压,民族、宗教、涉疆、涉藏、涉港、涉台等统一战线相关领域已成为西方反华势力对我进行干扰破坏的重点和焦点,统战工作越来越成为国际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把握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在关键时期,我国民族工作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不断巩固民族工作领域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应对这些问题,也非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能解决。首先,必须打破原有工业文明先发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的格局以及新自由主义和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观念和偏见影响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藩篱,建构一个超越国家间隔和自由市场经济自利本性的全球共治精神和共同价值。也就是说,面对当今世界的冲突和挑战,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理想维度:一方面,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实现各族群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奋斗、共同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是在各国家共同体之间,实现主权独立平等、互利共赢,从而形成一个和谐世界的价值追求。

(三)文明价值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为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和谐的公众秩序,追求个人的道德理想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眼,全面把握两个大局、两种资源,针对多民族的世界和我国多民族的历史国情,站在和谐世界建构的高度,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关系方面,从中华民族如何自处、与世界各国如何相处的关系结构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人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有限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明共生理念;在推进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中,提出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优秀文化浸润的理想要求。反映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就是党践行初心使命,与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圆伟大梦想的生动诠释,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造人和的理想追求。

二、守正创新的政策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目标体系、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政策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制度体系的权威表达形式,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内应达到的目标任务、遵守的行动原则、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步骤措施的标准化规定。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整体性重构和系统性重塑。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就体现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的守正创新:

(一)总结了党的民族工作的百年成就

党的民族工作的百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百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至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的确立,历经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党的百年历史,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伟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二)提供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本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目标任务、遵守的行动准则、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步骤措施,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全面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三是必须坚定“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四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五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六是必须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七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八是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九是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十是必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务。十一是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十二是必须牢牢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这12个方面的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的内在逻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形成的,其中,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创理论,有的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理论,这就说明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必须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所以,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除了12个方面的核心思想外,习近平总书记其他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也要深刻把握和贯彻。

(三)抓住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要求和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

1.体现了党对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方位的正确把握

新时代民族工作处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在关键时期的历史方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包括少数民族人口在内的9 899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是包括大部分在民族地区的832个贫困县的摘帽和2.8万个贫困村的出列,这是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所以,新时代民族工作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为基础,是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其目的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思想上的自觉认同。同时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1)明确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阐明了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树立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体理念。

(3)提出了在实际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一是要准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首先,要把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充分认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不断增多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趋势。其次,要正确认识什么是增进共同性、什么是尊重差异性。明确增进共同性就是必须加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尊重差异性,就是要注意对各民族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体现共同体的包容性,增强共同体的生命力。第三是辩证把握二者的关系。强调共同性是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保护差异是需要的,但固化、强化差异中落后的、影响民族进步的因素是错误的。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要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二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三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四是要把握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3.作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部署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战略部署:

(1)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等,营造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社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

(2)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措施,营造“三交”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主题内涵,丰富方式载体,创新方法手段。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3)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在全面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会存在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格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牧业富裕富足。完善兴边富民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

(4)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体现政策的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守住意识形态主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的流毒。新发展阶段,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做好重点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等群体的工作。

(6)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制建设,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确保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基层有人懂,党的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干部队伍是关键。要强化思想武装,建设一支坚持从政治上看待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干部人才队伍。

三、文化引领的实践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文化建设的规律,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因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实践路径上就是文化引领中的价值实践问题:

(一)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求,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实践中:

(1)把握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丰富内涵。一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传扬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培育形成的辛勤劳作、发明创造的伟大创造精神,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伟大奋斗精神,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团结精神,心怀梦想、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精神。二是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学习传承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聚魂,赓续精神血脉。三是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各族人民更有信心地共同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3)明确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目标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6大“新”目标之一,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实践中:

1.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等活动。

(2)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例如,彝海结盟、民族团结誓盟碑等就是很典型的案例。

(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表达体系

例如,长城、故宫、春节、孔子等,加强传播推广,融入各民族群众日常生活。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

3.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

(1)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是各民族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共享伟大复兴成果的必要条件。

(2)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积极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职业技能+普通话”等能力培训。

(3)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鼓励民族地区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实践路径来看,一个人价值观的养成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因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这三个基本路径的探索实践:

1.树立良好家风

家庭是一个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第一场所;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是一个人基本行为准则形成和心灵成长的母体。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于家庭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2.践行良好校训

学校是传授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地方,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学生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的表征,体现了特定学校的特定性格和气质。我国校训,大多出自我国优秀的传统经典,其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精神要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3.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加强基层党建,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基层社会培养各族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