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历史、经验和启示
2021-01-29乔榛
乔 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在全党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从中获得对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启示,是每一个理论工作者研究的着力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所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在领导经济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体现出曲折而丰富的历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进程
谈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人们想到更多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领导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表现。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还需要有更长的历史视野,不仅关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经济工作的经历,而且对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做的经济工作也予以关注,可以发现,即使在以革命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中,也能看到其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些成绩。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不可能没有经济基础,实际上,取得革命成功一定有在经济工作方面成功的基础,只是过去在总结这段革命的历史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治和武装斗争所取得的成就,对于经济工作的成就关注较少。今天,我们要完整地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一定不能忽视在建立新中国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如此,在谈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时就更加完整。当然,对此还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作深度挖掘和详细梳理。
(一)根据地时期党的经济工作
1922年7月,党的二大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即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在现阶段的纲领,也就是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①《中国共产党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16页。因此,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确立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为此,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与国民党合作的道路,发挥自己领导工人和农民革命的优势。而这一优势成为国民党十分忌惮的因素,国民党最终举起了反革命的屠刀,把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变成了血腥镇压,因此也使中国共产党彻底清醒,认清必须独立承担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任。之后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尽管遭受了挫折,但却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毛泽东调整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提出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代替武装夺取城市的道路。随着革命道路的调整,产生了中国革命的根据地。根据地固然是播撒革命火种之地,是开展武装斗争的阵地,但也是开展经济活动的基地。过去,我们对于根据地的研究,多集中于开展武装斗争的方面,较少关注领导经济工作的问题。其实,在革命战争年代,经济也是基础,没有经济保障革命难以开展。根据地的成功虽然主要取决于武装斗争的胜利,但也与一定的经济成功密切相关,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比较特殊。
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虽不显眼,但十分重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搞经济,必须有一些特殊的方式。在根据地建设时期,经济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以解决土地问题为前提,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由苏维埃政府组织建设了一些工业,也就是国营工业,有两个特点,即以军需工业为主和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工业。②汪海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国营工业》,《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第38—42页。在一些特殊时期还采取生产自救的方式渡过困难时期,如抗战最艰苦时期,在抗日根据地推动的大生产运动,发挥了积极的效果。③《中国共产党简史》,第93页。二是分配。根据地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而根据地要养活大量军人和行政人员,解决这一矛盾最有效的途径是分配方式的供给制。从整个根据地来看,分配有两个层次,普通农民的分配采取自给自足,在行政人员和军人中实行供给制。三是消费。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和物质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这除了需要在分配上平等化之外,还需在消费上倡导厉行节约,根据地的一个优良传统便是艰苦朴素,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消费观念,我党战胜了革命时期一个又一个困难。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经济工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人民自此摆脱近代以来的屈辱而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目标完全实现了,建设一个更加强盛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基础的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国民党统治下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①《中国共产党简史》,第147页。不仅国内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使我们远离了世界中心市场,难以获得当时世界先进的技术和其他发展条件。这样的国内外形势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极大挑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获得的宝贵经验难以拿来解决这一经济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逃亡台湾的国民党等着看我们的笑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等着我们在经济上的失败。然而,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依靠自己战胜面临的困难,而且也善于面对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探索和开展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后所面对的各种严重的经济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府,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后来证明行之有效的经济措施,包括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经。②《中国共产党简史》,第151页。这些措施的高效落实,使严峻的经济形势快速缓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无法解决的一些经济难题,如恶性通货膨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因此得到快速恢复,其进程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首秀”取得了成功,从而为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不过,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次考验,因为这也是一个未曾经历的重大事件。向社会主义过渡关键在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也就是完成对混合所有制的改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把私有制变成公有制,这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然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掀起了一场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这场运动要达到的目标,创造了一个“奇迹”。对于任何社会来说,使得到土地的农民自愿加入集体,心甘情愿地把个人的土地变成集体的土地,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集体化运动却顺利地完成了这一转变。
社会主义虽然不是由我国首创,但在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极不发达,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们借鉴苏联模式,也建立起一个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③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38页。该体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借助行政体制和行政命令展开运作。社会主义实行的经济计划是否可行?这是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掀起的一场围绕计划和市场的大论战的主题。论战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计划和市场究竟哪个更有效率,这似乎是一个满足其运行条件的问题,在满足计划和市场运行条件的情况下,二者都可以有效率。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建立了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也是一个成就,但对于如何使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从而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时期经济遭受挫折。对于这一段经济工作,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把过去坚持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的总路线,调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总路线,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
(三)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经济工作
推动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工作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之一。对于中国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其上层建筑的变革比经济基础的变革更容易。因为枪杆子里可以出政权,并能够跨越社会形态,但发展经济很难跨越经济规律限制,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1页。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试图摆脱生产力落后的制约,实现跨越式的生产关系调整,结果导致经济遭受了挫折。出现这种情况,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角度看,一方面有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一种迅速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愿望的因素。对于经济遭受挫折问题,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正视,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转换到一个新的轨道上,确立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显示出来的智慧。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乏勇敢改正自身错误的例子。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以建立集中计划经济为中心开展,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经济运行方式。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取得一些重要的经济成果,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也奠定发展经济的良好基础。然而,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下也积累不少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如在调动人们积极性方面缺乏可持续的机制,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无法保证经济长期具有活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其基本路线,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允许基层民众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对1978年部分地区进行的农村经济改革的态度,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大变化,即尊重人们的首创精神,并把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
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天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也提出了挑战。曾经在理论上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标准的经济运行模式需要进行调整,市场经济这一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要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一种方式。这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不仅陌生,而且还要突破一些意识形态的禁锢。尽管这是一个难题,中国共产党还是直面这一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出一个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模式,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体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体现了其领导经济工作的智慧。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奇迹,实现了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一个不断改革或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的,更凸显出其是一个奇迹。中国坚持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也高速增长了40多年,是很难找到先例的,其中的一个谜题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在改革的调整期还能保持稳定持续高速增长?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重大功效是保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对冲了改革调整可能引发的不稳定性。
其实,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摸着石头过河”所表明的是,我们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需要自己去摸索,出现挫折也在情理之中。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最初的改革取得了效率最大化的效果,但进一步改革遇到了各种问题,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农民“卖粮难”问题,20世纪末发现的“三农”问题,并不能通过农村或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而需要国家出面推行一系列农村发展战略来解决。这意味着,农村改革尽管是从基层启动的,但整个过程始终都有党的领导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年初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农村、农业问题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先后取消了农业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一系列党的重要会议,都把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心议题。其中,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改革的中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并把改革国有企业作为中心环节。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新目标,自此,国有企业改革走上不断深化的道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成为在改革进程中需要重视并着力去解决的问题。对此,党中央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连续推出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对于遏制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但是党中央解决该问题的决心是坚定的,继续对区域发展战略予以完善和深化,成为当前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任务。
4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但在不同的改革开放工作中都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所发挥出的作用。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因此也才有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新概括。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总结
(一)适应现实变化领导不同时期经济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有苏联支持和帮助的因素,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在理想和榜样推动下建立的。建党之初,党所开展的一些工作,存在着本本主义的倾向。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撰写了《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指出调查研究,深入实际,了解具体情况,调整和修正现有政策使其更符合实际,是做好党的工作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并在实践中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工作方法。在领导经济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同样采取这种方法,从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100年中,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适应现实变化来调整经济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在革命时期,经济工作虽不是中心工作,但事关基础,党根据现实的条件和环境变化开展经济工作。因受到敌人严密封锁,且在落后的农村建设根据地,党建立了自力更生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方针,根据地形成了一个从生产到分配再到消费的独立的经济运行体系。靠着这样一种领导经济工作的方法,中国共产党稳定了根据地的经济,渡过了一些极端困难的时刻。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工作成为中心工作,领导经济工作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一开始并不内行,但它奉行的工作原则是正确的,依然立足现实来确定经济工作的思路。在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高度拥护和巨大热情的实际,加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也认真分析了我国推进工业化面临的实际条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脱离了实际,制定了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国民经济遭受了一定的挫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凡能够从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就可以形成正确的发展路线,并达到了预想之外的效果;凡不能够从实际出发,我们党的路线就会出现偏差,给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吸取历史经验,更是把从实际出发作为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略。实际是最好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中形成的这一经验,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充分反映。4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进程基本保持了一个稳定推进的状态,同时没有固守任何理论所划定的路线,这都是从实际出发并能够根据现实变化不断调整经济政策的结果。
(二)坚持社会主义的领导经济工作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成就被誉为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让一些从标准经济学出发加以思考的人感到难得其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些受标准经济学思想熏陶的人们认为,中国既然在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遭遇了经济上的失败,那么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就应该放弃社会主义。这一看似在逻辑上立得住的说法,被一些经济学家贩卖到一些国家并成为经济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如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在苏东剧变后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路,推行所谓的“休克疗法”,结果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使国家陷入了艰难的境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动中国改革的过程中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开始并不被西方学者看好,甚至在与俄罗斯等国相比较时,中国被当作反面典型。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不合标准的改革”却取得让世界震惊的成就,其秘密是什么?
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就是坚持了一条不被西方看好的改革道路。在这条改革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把坚持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基本原则。在进行农村改革时,允许农民搞土地承包,但不允许将土地私有。在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始终坚持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底线。在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问题上,允许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但最终确立的经济体制坚持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前提,因此才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要求,它还孕育了巨大的经济发展能量。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需要一种适宜的环境才能显示出来。社会主义并不是要把经济发展的问题都包下来,历史经验证明,这是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经济的保障和控制力,而该作用得以体现的基础在于党的领导。一些国家在进行制度变革时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问题归咎于社会主义本身,从而使制度变革最终革了社会主义的命,不仅没有使变革取得成功,反而使经济陷入了新的困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始终保持的一份清醒就是不能放弃社会主义,可以引进市场,甚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或决定性作用,但决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正是我们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并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才使得中国经济在改革中保持了稳定运行并实现高速增长。
(三)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领导经济工作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其生命力来源广大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其秘密是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并能够把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相反,如果一项工作得不到人民拥护或不能把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该项工作一定会遭遇挫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历程中,这一经验也被反复证明。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革命贯穿始终,其不仅发挥了使农民积极投身革命的作用,而且通过实现从雇农到土地主人的身份转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地能够在遭受封锁、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革命,其经济基础无疑是由调动了的农民生产积极性予以支持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恢复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得很顺利,其最大的支撑因素就是人民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投入,而之后的经济发展曲折并出现经济效率低下,最基本的因素是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步降低。改革开放后,仅仅是在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就使得农业生产在没有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得到发展,其背后也是因为该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之后的不断深化改革,都把调动或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作为改革设计的一个核心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需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不管提出怎样的要求,要发挥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作用,必须坚持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这一重要原则。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所拥有的一大信心源泉,就是我们有14亿摆脱了贫困且达到小康生活的人口,如果把14亿人口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
(四)树立开放的态度处理对外经济关系
在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有一个问题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状况,即如何处理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工作的过程中也为该问题所困扰过,并受到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在处理该问题时有过一些曲折。由此得到的一个经验便是,树立开放的态度处理好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条重要路径。
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时选择了“一边倒”的策略,对外经济关系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与苏联关系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我国不仅受到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而且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排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己,并奉行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该原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必要的选择,但封闭状态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这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条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并在这一路线指引下开始经济改革的同时,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并把我国的国门逐步打开,迎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实践证明,开放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封闭起来的经济是没有前途的。在这样一条经验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工作坚定地贯彻对外开放这一方略,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没有放弃这一方略。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也遇到不少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限制,发生了不少贸易方面的争端,但始终都有礼有节地化解了一些矛盾。在加入WTO问题上,我国坚持了15年的艰难谈判才最终加入这一国际贸易组织,这一决心,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对外开放的态度。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国外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些都对我国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未来我国需要构建的新发展格局,显示了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做出的对外开放的新选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虽然突出了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国要走向封闭。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必然选择,而进一步扩大开放是我国必须坚定执行的方略。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个开放的中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时应有的形象。这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得到的经验需要不懈地坚持,我们要以创新的形式开辟一个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面对过无数风险与挑战,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宏伟目标。在其领导的经济工作方面,更是创造了很多奇迹,许多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经济目标,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这其中有经验需要总结,也有启示值得领悟。
(一)遵循辩证法是形成正确经济工作思维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思想都建立在马克思创立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上。马克思在形成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把辩证法作为自己开展理论思维的方法论基础,由此形成的基因在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中国共产党无疑是这一基因最忠实的传承者。马克思曾就辩证法所做的概括是:“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历程中,以辩证思维去理解中国经济,用辩证方法去指导经济实践,树立不少典范,值得我们去领悟和进一步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以来,苏联的榜样力量影响了后来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苏联模式开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曾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确立了一个固化的认识,社会主义就是苏联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当社会主义经济遭受挫折时,另外一种思维便占上风,认为改变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必须私有化,必须否定社会主义。如此便出现了苏东剧变后一系列原社会主义国家否定社会主义的局面。其结果证明,如此变革并不成功,不仅葬送了社会主义,而且也使经济开了倒车。中国的改革所走的道路完全不同,如前所述,我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之所以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在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思维去思考改革,即在肯定的基础上去探寻否定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扬弃”。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在肯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去改革经济运行的方式。而且将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更是汲取了辩证法的精髓,使中国的改革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中国现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夜,但又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驾驭这样的局面需要更加高超的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新华网,2015年1月24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工作中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重要启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更需要用这种辩证思维去思考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的方向。
(二)坚持实事求是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依据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进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取得经济工作成绩和克服经济工作困难的重要根源。如之前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时讲到的,适应现实变化制定经济发展方略或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其中包含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证了各项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现实出发并根据现实变化确定经济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经验,而如何从现实出发把经济工作做好必须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经济工作成效的更深刻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一定的挫折,其深刻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确立了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这一本质的路径。这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一种新认识,而且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三)扩大开放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经济工作的进程中,中国实现了一个重要转变,即从比较封闭状态下发展经济走向全面对外开放状态下发展经济。这两种经济发展状态所取得的经济效果有着比较大的差别。实现这种状态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智慧,而且反映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巨大决心和勇气。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工作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对外开放具有特殊意义。对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来说,要激活其内在的经济活力,必须有来自外部的冲击,借此获得发展生产力需要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22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后认识到接受外部冲击或对外开放具有的重要性,并在许多人还一时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在国内选定深圳等地搞起了经济特区,闯出了一条对外开放的新路。在实行对外开放后,不断地打开国门,从4个特区到开放沿海14个城市,再到建立海南省和开发浦东,继而实行沿江、沿边、沿线的全方位开放。2012年之后,又在国际经济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通过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以对冲发达国家掀起的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所造成的影响。
我国之所以表现出如此开放的态度,并不是我们要与发达国家对着干,而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充分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依然是未来不可改变的方向。不仅要继续扩大开放,而且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又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中得到的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