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及探索
2021-01-29张志远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景洪666100
文/张志远(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景洪 666100)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是云南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如何退”核心问题,以“直过民族”为重点,通过科学有效责任体系、内生型脱贫机制、精准施策创新扶贫模式和打造社会大扶贫格局,不仅实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提升,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而且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以来,按照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和中央以及云南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部署,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立足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实际,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在理念、机制、主体等方面实现创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提升贫困群众福祉,确保全州各族群众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西双版纳州贫困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身,全州国土面积有19124.5平方公里,辖景洪市、勐海县和勐腊县一市两县,西双版纳旅游度假区、景洪工业园区和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三区。
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界线有966.3公里,其中中缅段为288.5公里,中老段为677.8公里,一市两县均为边境县市。
西双版纳州生活着傣、汉、哈尼、拉祜、基诺、布朗等13个世居民族,全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70%以上,其中基诺、布朗、拉祜、景颇、佤为“直过民族”,基诺族为独有民族,西双版纳州2017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
西双版纳州多山少坝,其中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95%,坝区面积仅为全州总面积的5%,典型的山区特征。
2014年,西双版纳州3个县市中有勐海、勐腊2个县是贫困县,全州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乡6个、贫困村92个、贫困户17789户71055人,贫困发生率10.7%,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比93.3%,5个“直过民族”贫困人口占比37.5%。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景颇族、佤族5个“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在24个乡(镇)的92个行政村、912个自然村,涉及贫困人口17529人。通过入户分析,西双版纳州贫困的致贫原因主要因病、因学、因残疾、自然灾害、缺土地、技术、劳力、资金等。缺资金占35%,缺技术占23.5%,交通基础差占16.1%,自身发展弱占5.4%,因灾因病返贫的占10.3%[1]。
二、西双版纳州脱贫攻坚战的成效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在中央、云南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下,实现贫困县、乡、村、人口全部“清零”,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一)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个贫困县、6个建档立卡贫困乡、92个贫困村、17789户贫困户、贫困人口71055人实现脱贫摘帽,实现贫困县、乡、村、人口全部“清零”。通过5年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每户最少有一人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符合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昔日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产业好、生态好、乡风好、治理好、生活好的“五好”村寨,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整体提升。以收入为例,2019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1021元,比2014年的3302元增加7719元,脱贫人口中人均纯收入5000元(含)以上的比例由2014年的17.7%上升到2019年的99.3%[2],其中布朗山乡曼囡村委会曼班三队拉祜族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380元增加到2019年8826元。基诺族是西双版纳州独有民族,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基诺山乡少数民族群众通过“互联网+”做起电商,如新司土淘宝店,通过淘宝等电商销售古树茶、生态茶、原生态野生蜂蜜、干巴笋、野生菌、基诺服饰、基诺刺绣等特色商品,贫困户罗京军每年销售大红菌就收入13000多元[3]。2018年底基诺族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757元,实现整族脱贫。
(二)基础设施全面推进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投入大量项目和资金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基础设施,破解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近五年来,全州累计投入财政专项和涉农整合资金34.45亿元,修建乡村公路超过2505公里,全州256个建制村100%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率达99.6%,贫困自然村全部通硬化道路[4]。以勐腊县为例,2014年以来,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61亿元,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村小组通动力电、通移动电话、通4G网络均实现100%。[5]截至2019年底,全州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普遍解决。
(三)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观与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契合,傣族、布朗族传统谚语:“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生态立州是西双版纳一项绿色新政。一是大力实施生态脱贫。近五年来,全州共选聘生态护林员890人,每年争取财政补助资金947万元,890户贫困户、3000多名贫困人口受益,20万亩森林得到更加有效的管护。2019年,西双版纳州森林覆盖率达81%、森林蓄积量1.89亿立方米。二是产业生态化。西双版纳州壮大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健康养生、加工制造、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等六大生态经济产业,并大力弘扬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傣医药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六大生态文化。2019年,全州六大生态经济产业的增加值176.68亿元,占到GDP的31.1%[6]。同时,推进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脱贫攻坚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并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四)群众思想观念大幅度转变
近五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累计90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积极参与“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从过去的安于现状、怕生、胆小、“等靠要”、争当贫困户等不良思想倾向到“贫困户帽子害羞”“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过去“不愿干”“不会干”转变为“学着干”“争着干”。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曾是贫困民族乡,近年来,因古树普洱茶价格较好,过去贫困村寨发生美丽蝶变。勐海县布朗山乡老班章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村”,脱贫后的哈尼族群众自愿捐款20余万元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龙捧新寨新脱贫的布朗族村民捐款4万元物资助力全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充分展现了各族群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守望相助精神。全州已脱贫的基诺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认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不仅满足于自己的生产发展,而且还热心社会公益。不言而喻,全州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大幅转变。
(五)基层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德治、法治和基层自治三治融合,人防、物防、技防和心防四防合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近五年来,全州共选派3110名驻村工作队员、620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开展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三个组织化”,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抓党员作风教育,突出敢管敢说,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显著增强,通过村民自治条例和村规民约等,实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寨和谐。二是边疆治理。全面实施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防控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村村是哨所、家家是堡垒、人人是哨兵、处处有防范”,建立网格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好民兵、护村队作用,实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
总体而言,西双版纳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成效显著,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和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整体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显著增强。
三、西双版纳州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做法
(一)各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干部合力
一是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7]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二是建立自上而下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习近平强调,“要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8]。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实行“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双组长制,建立“党政主责、部门同责、干部主帮、基层主扶”责任体系,16家州级行业部门与州委、州政府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定点挂钩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州级领导、县级领导挂点,省、州、县、乡部门包村,408个挂联单位、1.1万名帮扶干部、152支驻村工作队、465名驻村工作队员参与定点扶贫,“挂包帮”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定点扶贫中引入和投入各类资金3118.95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60多个。各县市积极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积极开发乡村服务岗位,一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为护林员、边界员、保洁员等,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笔者在勐海县了解到,该县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1201人次,并通过开发1018个乡村服务岗位,安置了46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特殊困难群众收入稳定。
三是建立脱贫攻坚成效督查体系。根据时间节点、脱贫进度,州、县市组建督查组到县市、乡镇、村(组)进行督导,县市纪委监委受理扶贫领域的党员干部不正之风,接受群众监督。明确目标,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建立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起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一月一分析、一报告、一反馈、一督战”。
(二)精准施策创新扶贫方式
2014年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通过精准识别,认真分析贫困人口中出现的缺资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土地、缺劳动力、交通不便、因病、因残等致贫原因,做到精准施策,根据贫困人口主观和客观的差异,做到一户一策,分别实施了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安居工程。
一是河边村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村民为主体”的扶贫模式,“四级书记一起抓”,成立“河边村小组发展工作队”和“河边青年创业小组”,以互助的形式,带动和帮助村民一起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如土特产电商平台、小云助贫中心三者参与“政府+社会力量+村民”模式。建“瑶族妈妈客房”,发展嵌入式会议经济和休闲旅游。
二是“直过民族”扶贫方式。曼班三队,位于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曼囡村委会拉祜族村寨,拉祜族是全州五个“直过民族”之一,处于深度贫困,主要问题文盲占比大、不懂汉语,难以与外界交流,不敢跟外人说话。通过办扫盲夜校、组织收看电视、宣传扶贫政策、宣传禁毒知识和法律法规,教村民学习民族歌舞。
三是教育扶贫。州供电局职工捐款建立教育基金,给挂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考上大学的每月每生500元生活补贴,直到大学毕业。景洪市勐旺乡瑶家村委会瑶族学生“异地集中办学”,2018年至今共有434名瑶族学生到城区就读,改变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增强了自信心。上述举措着力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三)西双版纳松江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
上海市与云南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可追溯到知青上山下乡时期,据《云南省志·农垦志》记载:截至1972年,云南农垦系统接收安置全国各地知青共10.40万人,其中上海4.76万人。上海知青占云南知青总人数的45.77%,其中上海市委原副书记、市长杨雄就曾是云南西双版纳知青。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上海开始对口帮扶云南。2016年11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上海市、云南省确定松江区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开展扶贫协作,松江结对帮扶西双版纳在全国率先实现东西部扶贫协作奔小康县市全覆盖。
一是人才交流。2017年以来,上海松江援滇干部走进西双版纳,松江区向西双版纳州派遣10名挂职干部、选派专业人才237人帮助工作。他们中有的挂职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州扶贫办副主任及州直部门副职,勐海县、勐腊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职,县扶贫办副主任等职,上海教育卫生专业人士到州、县市、乡镇相关部门。志愿者到县直部门和乡镇。同时,西双版纳州选派37名干部赴松江挂职锻炼,选派教育卫生专业人才112名赴松江学习。以勐海县为例,全县中小学校与上海8所学校签订帮扶协议,松江区8所医疗机构分别对口支援勐海县8个医疗部门,松江区立达中学与勐阿镇中学两地学生干部40人开展夏令营活动。勐海县进一步强化与上海市松江区劳务协作对接,共开展培训68期6141人次,以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可持续增收问题[9]。
二是资金投入精准。上海松江区先后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11亿元、实施项目310个,形成以1个松江西双版纳框架协议为龙头、N个子项目帮扶协议为补充的“1+N”项目帮扶体系,惠及92个贫困村3万多人次脱贫人口。以勐海县西定乡为例,暖和村道路建设,沪滇扶贫项目基础设施投入了526.53万元资金,修建和完善了每个村小组的道路。
四是劳务协作。西双版纳松江建立“县(市)—街道(社区)”“驻沪工作站—用工企业”专项工作机制,做好劳务输出组织、管理、协调工作,累计转移贫困劳动力到沪就业492人,全力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增收致富。
(四)社会大扶贫格局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大扶贫格局,积极发挥市场、社会在脱贫攻坚中的独特优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有164家民营企业、商会通过产业帮扶、公益帮扶、就业帮扶、技能帮扶、公益捐赠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光彩事业”精准扶贫行动,累计投入帮扶资金4.6亿元,帮扶人口约10万人次,建立370个利益联结机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593户56202人,人均年增收500元[10]。
案例1:西双版纳石化集团。西双版纳石化集团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并通过“围绕生态文明,助力生态扶贫;捐资助学,为贫困学子圆梦;聚焦产业扶贫,抓好就业扶贫;围绕全面小康,致力公益扶贫”等方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组织实施的“天然气进城、液化气下乡”项目已惠及全州一市两县、32个乡镇(街道)、2213个村、12.59万农户,以及1250个茶叶企业、初制所和合作社、1.99万余户茶农[11]。西双版纳石化集团被评为“2017年省级扶贫明星企业”“景洪市扶贫明星企业”“大渡岗乡扶贫明星企业”。
案例2:勐海雨林古茶坊有限公司。2016年雨林古茶坊有限公司在勐宋乡曼吕村投资300万元,用于建盖红茶古茶坊,落实“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政策,扶持贫困户385户1555人,户均年增收2.7万元以上,2018年,曼吕红茶厂出资1046万元收购茶叶27663.4公斤,倾力打造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雨林在行动”品牌——版纳雨林古树红茶49900公斤销往全国各地,销售金额4108万元[12],到2019年初,曼吕村委会贫困户减少至3户10人,全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勐海雨林古茶坊有限公司获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2018年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明星企业”称号。
四、西双版纳州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启示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贫困县摘帽、贫困乡镇退出,贫困户脱贫,贫困人口的收入大幅增加,生产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生产大幅提升,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
(一)科学合理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力量
各级党委政府及党员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力量。建立“党政主责、部门同责、干部主帮、基层主扶”的责任体系。
一是党政主责。脱贫攻坚实行双组长制,各级党组织书记、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州、县市、乡镇、行政村、村小组五级书记一起抓,“五级书记”遍访贫困户,县市党委政府与州委、州政府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层层细化深化任务。
该系统主要包括车辆的防撞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辆运行管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和车辆控制系统等,使用不同种类的子系统可以对道路和车辆进行科学的控制和管理[4]。
二是部门同责。州级部门与州委、州政府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定点挂钩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州级领导、县级领导挂点,省、州、县、乡部门包村,省、州、县408家“挂包帮”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定点扶贫中引入和投入各类资金,实施帮扶项目。
三是干部主帮。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身体力行,把贫困群众当成家人、亲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省、州、县、乡四级干部11000余名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子,成为帮扶责任人。152支驻村扶贫工作队465名驻村工作队员,在宣传各级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帮扶措施,脱贫攻坚、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控辍保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是基层主扶。以勐海县为例,县委常委会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专题研究扶贫,2019年勐海县委常委会关于扶贫研究达18次,可见县市党委、政府把扶贫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县市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每年开展脱贫攻坚的“夏季攻势”和“冬季攻势”,县委组建督查组对各乡镇脱贫攻坚情况进行督导,县市扶贫办加强对各乡镇的指导,乡镇每月召开一次驻村扶贫工作队长例会,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精准施策,精准脱贫摘帽。
(二)以贫困群众为主体的内生性脱贫机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力量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力量。
一是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不劳动不扶持”,把项目、资金等优先考虑条件成熟、群众积极性高、群众基础好的村寨。
二是特色接地气的宣传。如勐腊县编制的《不能没有你——勐腊县脱贫攻坚纪实》讲述党委、政府、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的脱贫攻坚故事。“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助,争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不甘贫困,奋力脱贫”,“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有免费午餐”,美好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三是解除了贫困户的顾虑。“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也就是说包括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帮扶责任人的资金扶持、项目建设、审批优先、领导包抓、社会帮扶、公益岗位设立以及“四个不摘”,脱贫出列的贫困户,不是“一脱了之”,而是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继续享受结对帮扶,继续巩固扶贫成效 。
四是营造“奋勇争先、比学赶超”社会氛围。州、县市举办脱贫攻坚奖评选,设个人奖项和集体奖项两大类,个人奖项包括光荣脱贫户、扶贫好村官、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扶贫先进工作者、社会扶贫模范。集体奖项包括组织创新奖、扶贫先进单位、扶贫明星企业。光荣脱贫户评选标准从脱贫主体中产生,表彰脱贫致富和带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先进典型,包括脱贫致富群众、村级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脱贫致富带头人等。精神面貌好、产业发展好,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不等不靠、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增收致富、脱贫退出,并通过自身脱贫经验和优势资源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共同富裕成效显著[13]。
(三)西双版纳松江扶贫协作模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
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东西部扶贫协作松江西双版纳模式建立以1个松江西双版纳框架协议为龙头、N个子项目帮扶协议为补充的“1+N”项目帮扶体系,在人才交流、资金投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做到人才交流,学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上海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开拓了视野,增强了才干。二是通过资金投入,对西双版纳州基础设施的“短腿”“短板”进行补齐,实行100%行政村道路硬化,行政村使用自来水、移动网络等,解决了贫困群众出行难、用水难、网络难等问题。三是产业合作,组织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产品、贫困村手工艺品赴沪开展展示展销、推介宣传、招商引资和西双版纳农特产品产销对接系列活动。2019年,先后共组织带贫机制的企业51家赴上海参展,2019年松江区采购、销售州内特色农产品3406.77万余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98人。四是劳务协作方面的深入、精准,以“培训一人、输转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到上海、广东东莞等地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就地安排就业,实现多方共赢。
(四)社会扶贫大格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力量
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人拾柴火焰高”,扶贫主体已从原来的政府为唯一主体向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多元主体转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爱心团体和个人以及贫困户自身均成为扶贫主体。
一是社会大扶贫格局鼓励各级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带头参与消费扶贫,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并将消费扶贫纳入结对帮扶工作内容。以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为例,该校教职员工自发认购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大米、花生、鸡蛋、鸡、茶叶等农产品。
二是动员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将消费扶贫纳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鼓励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发挥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组织动员爱心企业(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三是建立健全东西部消费扶贫协作机制,抓住上海市松江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海关等帮扶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工作对接,建立工作机制,把消费扶贫作为扶贫协作的重要内容,持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结束语
习近平指出:“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14]习近平还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总的要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5]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了政府、市场、社会大扶贫机制,实行党政同责的双组长制,企业参与扶贫,社会奉献爱心,得益于精准扶贫方式创新,形成“河边村”扶贫模式、“直过民族”扶贫模式、教育扶贫模式等;得益于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有免费的午餐”“真是贫困户,大家来帮助,争当贫困户,吓跑儿媳妇”接地气的宣传方式,“贫困帽再也不戴了”等等;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双赢”模式,建立以1个松江西双版纳框架协议为龙头、N个子项目帮扶协议为补充的“1+N”项目帮扶体系,做到人才交流、资金投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方面的深入、精准;得益于帮扶干部的“万众一心,守望相助”的无私奉献。各级党委政府帮扶干部、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和上海援滇干部,其中5名因公殉职在脱贫攻坚一线,真心、真情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急贫困群众所急、想贫困群众所想,真正把贫困群众当成“家人”“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