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监督服务效能

2021-01-29韩冰浙江省审计科学研究所

审计月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成果监督

◆韩冰/浙江省审计科学研究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入手,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从而扩大有效供给,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提供更加优质的“审计产品”,审计机关应从自身出发,既要综合考虑“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主线,又要落实好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定位、新要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能。

一、以满足审计需求为导向,科学编制审计工作计划

(一)以“三个报告”为核心,事先谋划预期成果

审计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突出审计主题,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将审计年度工作计划与中长期规划有效衔接。既要服务五大发展理念、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部署,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竞争力提升等要求;又要结合人大关注重点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有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规范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

(二)以实现全覆盖为目标,从全局出发宏观思考

在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时,应当立足经济社会运行整体和发展的需求,以实现全覆盖为目标,构建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的审计计划管理格局,坚持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三)以“经济体检”为抓手,推动审计“关口”前移

以“经济体检”为抓手,通过经济体检系统,梳理重大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对审计的需求,并对“经济体检”的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研判,寻找审计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加强持续监控,及时跟踪、排查和预警异常信息,形成高层次的趋势性预测、风险揭示、体制机制缺陷预警等制度性成果,以此为据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提升审计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有效推动审计“关口”前移。

二、以提升审计价值为导向,优化审计成果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审计评价机制

审计评价应全面且客观,必须以审计所核实的事实为依据,以真实数据支持定量分析,以法律法规支撑定性分析。进行审计评价时,应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系列要求精神,将容错免责理念贯穿审计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分析,鼓励创新实干,宽容失误或偏差,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决“不担当”“不敢为”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

一是树立审计成果转化意识,注重对成果转化运用的统筹谋划。在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时,预先谋划审计成果如何转化,明确转化运用的目标,确定成果转化的思路和方案;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要统筹审计工作的时间、人员、内容、重点以及实施方法等,为后期成果转化做好铺垫。二是提高审计成果转化能力。审计人员应以服务国家治理、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增强对国家政策法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审计工作全局的驾驭能力,并结合审计工作实践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提高自身综合归纳和分析能力为基础,通过对大量微观、零散、孤立的审计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审计问题的规律,并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有价值的结论指导审计工作。

(三)建立健全审计结果问责机制

一是实行审计过错问责。要落实主体责任,实行抓业务与抓问责相结合,对违反审计“八项规定”、故意隐瞒案件线索等情况,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二是实行审计整改问责。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对问题进行整改处理,又要对问题的责任人追责,特别对“屡审屡犯”的单位,应持续跟踪监督整改情况。同时,审计机关应积极构建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等部门联系的沟通体系,有效弥补自身对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追责问责权限的制约。三是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机关通过发布审计结果公告,能够调动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拉近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实现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促使政府转变行政方式,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三、以促进审计协作为导向,合理统筹审计资源

(一)健全审计机构内部的沟通协作机制

要注重审计资源的统筹整合,健全审计机构内部的沟通协作机制。一是按照项目要求优化审计力量配置。加大各领域审计项目的协调整合力度,统筹调配审计力量,打破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界限,发挥各层级、各专业审计干部的专业优势,提高审计组整体水平。二是依托“三大平台”强化组织方式创新。通过政策跟踪审计平台、财政审计大格局平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对每个项目涉及的被审计单位和调查单位清单进行梳理归纳,开展“一体化”“嵌入式”审计,避免交叉重复审计,实现“最多审一次”,在完成预定审计目标的情况下,切实为基层和被审计单位减负。

(二)完善审计与其他监督体系的沟通协调机制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构建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推动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公安检察、人大政协等监督体系的有关主管单位的衔接贯通。一要明确归口部门,负责协调双方的协作事项办理、重要情况通报、联系问题以及线索移送等日常联络沟通事项,并定期组织召开会议交流合作事项。二要加强业务协作,将共同关注的问题情况的沟通协作贯穿监督全过程,切实做到有效衔接、无缝对接。一方面,其他监督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取审计工作底稿,对涉及审计专业性的问题,审计机关主动协助查证;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前,可向其他监督体系的有关主管单位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同时对需要立即核实的问题线索,请协作单位按规定优先办理。三要强化互动共享,提高移送处理线索质量和成案率,增强审计结果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建立审计成果利用定期集中反馈机制和问题线索核查情况机制,倒逼审计机关及时梳理整合,推动审计成果有效运用。

四、以坚持创新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大数据审计

(一)增强大数据审计思维,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在人才培养层面,要重点培养大数据审计思维和分析研究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审计项目的现实需求。要加强对审计干部的培养,通过组织计算机中级技能培训、大数据审计分析培训、审计大讲堂等多种手段,结合审计实践,使审计人员掌握应有的大数据审计分析能力。鼓励审计干部加大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大规模数据中隐藏的信息挖掘出来,并驱动审计计划管理、审计项目实施管理、审计质量管理等技术和模式创新。另外,要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加强大数据审计课程建设,将大数据技术分析课程与审计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并持续推进实践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为开展大数据审计做好人才储备。

(二)运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加大多维数据分析力度

审计要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功能,推动其与审计工作深度融合,提高审计的科学性、精细度。利用已掌握的电子数据,将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不同年度的数据通过不同维度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发挥大数据审计在查找疑点、精准定位、高效实施、综合分析提炼等方面的优势,普及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多维分析,持续关注重大领域、热点焦点问题的变化态势,分析突出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高审计感知风险、发现问题、评价研判等方面的能力,拓展审计监督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三)完善大数据审计机制,促进审计现场非现场融合

在审前筹划阶段,应打破各专业审计组之间的职责界限,对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源资料进行整合,推动各监督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发挥审计监督合力;同时加强审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的沟通,组建“业务+数据”的非现场审计准备团队,确立“数据现行”的大数据分析理念和模式,在精准审计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在审计项目实施阶段,应加强数据分析组和现场核查组的合作,以非现场审计团队为核心指挥平台,现场审计团队为执行和沟通渠道,构建“集中分析—分散核查—问题反馈”的流程闭环,共同挖掘查实疑点线索和趋势性、倾向性问题。在审后成果运用阶段,现场团队应完成审计报告、要情等文书资料的起草;非现场审计团队应持续关注相关问题的整改情况,并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完成对审计成果的深度利用。■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成果监督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