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良好家风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

2021-01-29李宗明

社科纵横 2021年5期
关键词:家训家风培育

李宗明

(陇南市社科联 甘肃 陇南742500)

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既要注重乡村经济发展之形,又要重视塑造乡村文化之魂。当前乡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是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家风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承载着整个家族的生活态度、文化理念、价值观、人生观等,是家族子孙后代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家风能让家族的每一代人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育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非凡的气度,养成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无不烙印上家风的印记。培育和传承良好家风对建设家庭美德、营造社会正气、滋养淳朴民风、推动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良好家风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延续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精神,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以及所积淀的注重整体意识、倡导家国一体、光大爱国情怀,推崇仁爱原则、践履厚德载物、倡导人际和谐,提倡人伦价值、确定人伦关系、固化权利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勇于牺牲奉献,重视道德立身、注重内外兼修、突出勇毅力行的价值体系,牢固积淀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翻开中华民族文化史,家风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优秀家风文化蕴含着数千年的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儿女修齐治平、轨物范世的精神薪火,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传统美德通过家风家规家训等形式一代又一代传承,铸造了经久不衰、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坚定个人和家庭的文化自信,才能坚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而个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来源即为良好的家风。弘扬和培育传承良好家风,能够在社会上营造和谐向善良好的氛围,提供强大的正能量,是我们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融汇成国风,良好家风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振奋国民的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底气。

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可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良好家风具有一种文化力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体现着国民的精神追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道出了饱读诗书、不断学习对于家族兴旺的重要性。耳熟能详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廉洁从政、爱国孝亲”的家风让中华文化如春风细雨浸润人民的生活,根植于人民的内心,让人民感受到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良好的家风使得国民在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可以树立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心理基础和行为动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出现了急功近利、焦虑迷茫、失衡偏激、怨天尤人等不良社会心态。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对于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理性看待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营造共同团结奋斗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培育良好家风有助于重塑乡村文化之魂,形成积极向善的良好社会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良好家风是传统中华美德的集中体现,是乡村文化的灵魂,蕴含着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培育良好家风将会增强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认同感、依存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家庭成员形成崇德向善、尊老爱幼、严守孝道、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优良品质,塑造子孙后代完美人格。如果乡村每个家庭都注重家风教育,则会净化乡村风气,以至整个社会就会形成积极向善的良好风气,为乡村文化建设凝心聚魂,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三)培育良好家风有助于乡村有效治理,实现乡村社会和谐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事关农村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事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良好家风的内涵集中体现为崇德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与人为善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底线,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衡量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关键在全体村民的道德风尚。通过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将极大提升村民的道德境界和道德水平,形成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全体村民道德的提升,将会大大减少村民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消除乡村不正之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乡村秩序的和谐稳定,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能够为促进乡村社会和谐、推进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培育良好家风有助于丰富乡村文化的精神养料,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家风文化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其文化内涵丰富,育人功能强大、人文情怀浓厚。优良家风家训中的治家格言、价值取向是乡村文化的精神养料,是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能够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优良家风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良家风的培育具有同向性,优良家风家训中蕴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培育优良家风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乡风文明,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良好家风面临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1]。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风气,是一种潜在无形的综合力量和无言的教化,是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家风以家训文献、家教活动、家礼家法、家庭道德等为载体,使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中传承。家庭是我们每个人从小至大的主要栖居场所,一个家庭的家风怎样,不仅对家庭成员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且对左邻右舍、民风社风的形成和改变具有辐射效应。总之,良好的家风有益家庭、有益民风、有益社风;不良的家风有害家庭、有害民风、有害社风。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培育良好家风的不断重视,广大农村群众也对家风建设的作用以及如何培育传承良好家风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但是,由于受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在家风的传承意识、传承方式和建设内容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直接影响了当前农村良好家风培育、影响乡村文化振兴。

(一)家风文化出现断代缺失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广大乡村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家与家的联系靠的是“聚族而居”的村庄,故而重视家庭和家族就成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性的增强,许多人尤其是青年父母,普遍缺乏家风建设的意识,没有科学完整的家训家规,不能很好地从老一辈那里继承优良传统美德,既“承不过来”,又“传不下去”。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孩子学习成绩、重视升学,忽视了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家庭美德教育,缺乏全体家庭成员一致遵守的道德准则,不能形成全家人共同崇尚的行为规范。特别是随着小家庭时代的出现,有些小家庭对子女教育出现盲区,不是溺爱无度,就是不管不问,不能很好用培育良好家风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进入新社会以来,多数家庭实际上形成了一些新家风元素,如民主、平等、法治、独立等,可是一直没有人去总结,没有形成文字,没有得到强调与认同,不能形成一种风尚。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智能手机的普及,乡村中青年人热衷于微信、微视频、抖音等新型媒体,家风家训的传承载体丧失了其魅力,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家风传承方式出现挑战

家风传承是家庭长辈和晚辈以及家庭成员之间通过不同方式延续其家庭核心价值的过程。传统的家风传承方式为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通过修订家训家规、书写家书家信等形式传承,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这两种传统的传承方式遇到了小家庭结构、人员迁徙、无线电通信、新媒体等挑战。家庭成员聚少散多,一起生活时间短,部分长辈对以言为诫教育子女、以身作则警示子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辈言传身教作用难以发挥。当前农村大多数家族不重视家训家规对后代的约束作用,很少修订完善家谱家训家规,使传统的家训家规逐步衰落。在信息时代,电话、语音、视频等代替了家书家信,家长和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出现便捷化、碎片化、浅表化现象,很难把家风家训通过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传承。

(三)家风建设内容不够科学

家风建设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最核心的内容是如何构建价值观,包括人生观、道德观、成才观等。传统的家风建设所蕴含的这些方面既有封建思想糟粕,如贞操观念、忠君意识、尊卑思想等,也有古今通用的价值内容,如诚信兴家、勤俭持家、孝悌治家等。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大多家庭在家风建设内容上还存在许多误区,突出表现是,在培育建设方式上重言传、轻身教,重教子、轻自修。家长及主要成员言行不一,说得多,做得少,要求家庭成员做到的自己不一定做得好,不能为家庭成员作出榜样,影响一个家庭的家风建设。在培育建设途径上重知识学习、轻自身修养,重学校教育、轻家庭熏陶。表现在对孩子教育以“成才”优先,忽视“成人”,没有很好发挥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堂”和家长的“第一教师”职能。对许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没有得到很好学习传承,影响孩子日后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在培育建设措施上重视大节、轻视细节,重现代科学教育,轻传统文化教育,表现在家长未能认识“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和“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不能从细节入手,教育影响孩子和家庭成员养成良好习惯,而是一味追求效果。在学习内容上,注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国学经典,古代著名家规家训内容知之甚少,家风建设和现代教育没有有机融合。

(四)家风培育缺乏必要指导

良好家风的培育形成,不仅要有家庭主要成员的言传身教,还要有明确、稳定的语言文字的传承,还应该有必要的训练养成与监督执行。家风建设要以家训家规为依托,依靠一定的强制力量,必要时要有相应的惩罚。我国古代的家风建设是有家族干预的。现在虽然有很多姓氏加强了家风建设,修缮了宗祠,续修了族谱,加强了家族联谊,但自觉地指导、干预家风建设的还不多。家风建设基本上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社会组织也对家风建设的内容、形式和载体创新不够,没有赋予新的含义,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方法单一,素材缺乏。顺应时代和个体需要的新风尚也还没有融入到家风中,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和现代文明光芒的新家风没有系统科学规范指导。

(五)家风培育主体不断外流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一代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走出乡村,涌进城市务工创业,有的最后选择扎根城市,大多数乡村青年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生活,把长期生活在城市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青年农民大多背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大量流失,农村人口逐渐减少,老龄化加快,“空心村”、土地荒芜化等现象纷纷出现,农村文化失去了最具活力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以致乡村生活缺乏人气,家风文化、耕读文化面临断层趋势,乡村的民俗文化也因此呈现逐渐式微的现象。乡村家族主体的缺失势必造成农村家族教育的弱化,进而影响了传统良好家风传承。同时乡村文化受到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之风、奢靡之风、炫富之风、赌博之风不绝。人们不再崇尚勤劳俭朴、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的优良传统道德,价值取向功利化严重,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薪火相传,农村良好家风培育丧失了文化根基。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育良好家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优良家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内在要求。良好家风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要充分认识到良好家风培育的长期性、艰巨性,立足乡村实际,强化良好家风文化培育传承,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源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

(一)以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营造全社会培育良好家风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家风建设,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家风、党风、政风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家庭命运与民族、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梦、家庭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统一起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成为全社会培育优良家风家训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培育良好家风家训过程中,一是要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科学把握其要旨,正确领会其精神。二是要把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贯穿在家风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转化为家风建设的行动自觉,切实把家风建设落到实处。三是要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协同的优良家风家训的协同机制。政府要大力倡导家风家训建设,党员干部要带头加强家风建设,要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风清气正;通过舆论宣传、政府鼓励、制度保障,引导群众形成人人重视家风建设,人人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学校要协同跟进,采取多种方式把优良家风家训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与整理乡村本土家风文化

良好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和重要场域。良好家风的培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传统家风的内涵及当代价值,阐释好家风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对家风文化进行“扬弃”,以实现传统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护好乡村中的祠堂、庙宇、牌坊、家谱、古典书籍等家风家训文化载体,并对家谱、古典书籍分类整理,将家规家训整理编纂,建设乡村文化博物馆、村史馆等。三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家风建设之中,增强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进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以新型媒体为载体,创新家风传承方式

家风的传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乡村文化生活的实践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中介是连接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桥梁,实践中介主要包括工具、方法、手段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型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主要传播方式,引发了实践关系的变革。如微信、微视频、微博、抖音等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型媒体的兴起对家风家训的传承形成了挑战和机遇。在此情形下,家风的传承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家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家风文化的守正创新,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将传统家风文化的内涵加以扬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适应新时代家风建设的要求。二是转换家风话语表达体系,把家风的古汉语表达方式转化为现代话语体系,便于青少年记忆和理解。三是充分运用新型媒体,创新家风传承方式。开发家风培育的微课程、微视频、微活动,增强家风文化的吸引力,同时解决离开乡村进城务工青年无法接受家风文化教育的问题。

(四)以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为主线,强化家风引领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倡导个人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其基本原则为集体主义,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现了人的社会性的本质属性。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奉献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新时代,一方面家风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这条主线,引导乡村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我完善和奉献社会的统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爱家与爱国的统一,培育家庭成员遵纪守法、热爱劳动、艰苦朴素、道德修身的良好观念,推动乡村社会形成积极向善,人人讲奉献、家家讲和睦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主动作为,强化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风建设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正面宣传,充分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如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晒家训、亮家风”活动、推动家风家训进校园活动等,在乡村掀起宣传和弘扬优良家风家训的热潮,形成家家重视家庭教育、传承中华孝道、培育好家风的社会氛围,进而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培育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家训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