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系统观念理解和把握乡村“五大振兴”的辩证统一关系

2021-01-29汪晓文李济民

社科纵横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态农村

汪晓文 李济民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解决了千年以来的绝对贫困难题,创造出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9,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3]256。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4]。党中央提出,对脱贫县要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乡村振兴高度重视,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山东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的重要论述。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五大振兴”的概念并作出了部署。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文化振兴是基石、生态振兴是支撑、组织振兴是保障,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目标任务和基本路径,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用系统观念理解和把握“五大振兴”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注重协同性、关联性,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一、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3]258。产业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产业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只有乡村产业振兴,农村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乡村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发展才能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乡村产业发展普遍存在集约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原字号”产品多、附加值不高等短板。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首要任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转换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心,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打造“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更好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提质效、三产扩规模”的思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推动农业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鼓励支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丰富乡村产业形式,扩大乡村产业规模,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进农业绿色化、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

三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探索推行“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有效做法,推广发展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和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小农生产与现代经营有机衔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四是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以适应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农村水利、道路、电力、通信、供水以及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利用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健全智慧农业、物流网络、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短板。

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农村人才外流,人才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一只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2]206。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都要靠人才来推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政府和社会鼓励吸引大批热爱乡村的专业性、技术性人才和优秀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有效补齐了乡村发展的人才短板。实施乡村振兴,增进群众福祉,建设更加美好的乡村,同样需要大批政治担当、作风硬朗、素质过关、能力卓越的人才,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鲜活的血液与动力。实现乡村振兴,要从强化保障、激励机制,基础设施改善、释放政策红利等方面多管齐下,“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形成打造乡村平台引才,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体系。

一是引进农村急需紧缺人才。优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制定更具个性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和鼓励创新乡村创业政策,适当放宽基层医疗卫生、教育、农业科技等领域引才条件,引进一批农村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采取柔性引才的方式,聘请农业领域专家学者和科技人才担任指导员、特派员,以高层次人才支撑乡村高发展质量。

二是培育壮大农村领军人才队伍。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及骨干农民为重点,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创业扶持力度,注重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生产经营能人、返乡创业青年当中挖掘培养致富带头人,扶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打造培育产业发展领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乡土文化人才的乡村治理“五支人才队伍”。

三是激活农村人才资源。健全和完善人才发掘机制,制定乡村工匠、“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和培育政策,大力挖掘农村致富能手、技术能手、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等优秀分子,打造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平台和制度空间,全面激活乡村潜在人才资源,充分发挥本土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四是推动人才资源下沉。树立干部在基层成长成才的鲜明导向,加强对“三支一扶”“进村进社”人员、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人员的培养使用力度。把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有计划地选派教育、卫生、文化、农业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一线服务。健全完善基层干部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保护政策,坚持职称评审向基层一线倾斜,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开展工作,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干部,健全基层干部保障机制,推动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

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其中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农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振兴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振兴乡村文化,不仅能起到活跃经济文化氛围、拓展社会生态空间、构建文化传播体系等作用,还可以达到提升乡民生产生活质量、文化综合素养和精神境界的目标。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失衡,乡村文化建设机制不合理、文化设施建设不足、陈规陋习还没有完全破除等问题,影响着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在充分审视历史经验和认清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发挥文化“塑形”和“铸魂”的作用,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以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提供坚实保障和持续动能。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全面加强乡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广泛组织开展学习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等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引领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把更多群众带动起来,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

三是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坚决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四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

五是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用足用好乡村大舞台、幸福老人互助院、农家书屋、积分超市等资源平台,开展面向基层、面向农民的“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乡村振兴厚植发展潜力和充足后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6]231“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7]16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393等新观点、新思想,为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乡村生态振兴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发展的深刻革命。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种养业规模扩大,农业面源污染和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定的“格”更高、“面”更大。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9]165,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做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是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坚持以生态产业化带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做好做活“生态+”这篇大文章,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让乡村既添生态颜值,又增经济价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二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照生态宜居标准,启动实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集中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农户庭院环境,有序推进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做好村内道路硬化、庭院硬化等,下功夫解决好“视觉贫困”问题,打造乡村良好生态。

三是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环境问题,持之以恒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使农业污染治理与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有机结合。

四是健全绿色发展保障机制。明确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制定一些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绿色制度,绿色金融、绿色保险等新政策新措施,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坚持绿色发展。

五、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10]190。在“五大振兴”中,组织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引领指导和坚强保障。农村基层组织,包括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和其他组织三个方面,主要有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及“两新”组织(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涵盖了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其中基层党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核心,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当前,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态势显现,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等现象普遍存在,“三留守”问题突出,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小腐巨贪”、村霸控制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夯实基层组织作为固本之策,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基层党组织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

一是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织密农村党组织体系、建强党的活动阵地。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确保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有制度理事,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着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聚焦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的基层党建责任体系,制定乡村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健全农村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有效解决党建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三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党员是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主体,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员作用的发挥。坚持“群众在哪里,党建工作和党员就跟进到哪里”,持续深化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推行“党员联户”工作法,教育引导党员深入宣传党的政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发展致富产业、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主动参与乡村治理,架起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示范带动农民群众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中。

四是凝聚各方力量。巩固完善传统领域党支部建设,拓展建设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组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发挥好村党支部在领办创办合作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服务企业和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党员群众创业致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

五是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11],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级公益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等各类合法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推动新乡贤等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重要作用,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六、系统思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方法,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指导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高度,对国家“十四五”期间各项事业发展进行了统筹谋划,也再次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将“坚持系统观念”[15]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1],要深刻理解“五大振兴”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把“五大振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五大振兴”个体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统一起来,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12],正确处理总体目标与重点突破、循序渐进与整体提升的关系,科学分析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准确把握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民俗、区位条件等,瞄准“五大振兴”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重要任务,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根本要求,把重塑城乡关系、消除城乡发展差距作为最终目标,突出重点领域,聚焦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系统谋划、统筹推动,因地制宜创新实践探索,从产业发展、人才引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组织建设、社会治理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寻求突破,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规划引领、落实工作责任、突出优先保障等方面强化组织和制度保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动“五大振兴”。“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必须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要求,健全完善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三农”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注重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作用,优化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提高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谋划工作,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要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立足地方特色和乡村特点,结合乡村原有风貌,统筹考虑村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发展基础,创新规划理念,放大规划格局,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和“五大振兴”专项规划,实施城乡统筹规划和城乡全区域规划,编制村庄空间布点详细规划,加快促进“多规合一”,形成科学合理、点面结合、统筹整体的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为优化乡村空间和产业布局、土地合理节约利用、城乡融合共进提供科学的引导和调控。

三是健全完善推进机制,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压舱石。推动乡村振兴,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机制上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像抓脱贫攻坚一样抓乡村振兴,逐级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把责任主线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健全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压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县(区)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书当好前沿阵地“指挥员”和排头兵,把党的领导这个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从工作部署,到推进落实,到成效验收,把每个环节的责任靠实,确保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责任到位、考核到位、激励到位。

四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加强人、财、物等各方面保障。落实干部配备优先考虑、公共财政投入优先保障、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公共服务优先安排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建立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推动乡村振兴的“杠杆”作用,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持续完善乡村社会保障网络,更好地满足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建设更多高标准农田,完善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五是树立实干导向,建强“三农”工作队伍。从历史观、全局观的角度出发,立足新发展阶段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在培优建强“三农”干部队伍上下功夫,加强“三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6](P192)。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1],各级党组织要把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党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结合实际、真抓实干,积极稳步有序推进,坚决反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形式主义,把乡村振兴的路子走对走实走好。各级干部要心系乡村振兴大业,把自己的具体工作放在乡村振兴全局中来考量,以解决好、发展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己任,以饱满的激情和严实的作风助力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要发扬吃苦耐劳、苦干实干、甘于奉献的精神,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难点,细化明确工作重点,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去攻克、一项工作接着一项工作去推进。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完善“县管乡用”等管理模式,对驻村工作队在政治上激励、在工作上支持、在待遇上保障、在心理上关怀,及时做好工作队的动态调整,一代接着一代干,锻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猜你喜欢

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