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演进与启示

2021-01-29超王让新

社科纵横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付 超王让新

(1.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611731;2.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 德阳618300)

中国共产党在解答和探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命题中逐渐成长壮大,历经百年从原初的53人小党成长为9500多万名党员的国际第一大党,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历经百年,我党凝练成毛泽东思想、汇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升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谓理论硕果丰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家建设的成功、各项改革的进步、21世纪新时代的国家富强,可谓成就卓著。

一、马克思主义观是关系中国共产党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观”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李大钊于1919年秋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号”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由于革命早期缺乏自觉的理论反思,使这一概念沉寂良久。遵义会议前后,我党逐渐摆脱“本本主义”,开始结合实际与实践对马克思理论逐渐深刻反思,孕育了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观,但少有学术的专门研究。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观”[1]被再次重申,并由学者梁树发首开马克思主义观的学术研究。2001年学者周向军比较研究并明确区分了“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与“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1],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对应形成“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和“一般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一,在认知上的片面性和整体性。一般的马克思主义观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囿于略有耳闻、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不明就里,难以形成完整的观念。中共党员都进行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并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并检验马克思主义,也就对应形成了全面、整体、系统、准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不仅能够正确指导我党的理论和实践,更能够身体力行以正视听,对片面、错误、歪曲的认知进行深刻、科学、系统的批判,使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更广泛地传播,进一步引导大众和国际舆论,从而避免广大民众被误导。

第二,在立场上的随意性和坚定性。中国人民的立场是坚定的,但极少数群众亦受到虚假历史、改良主义、修正主义、实用主义、拜物教等的影响而怀疑马克思主义,甚至动摇了原有立场,而西方世界从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利益的根本目的出发,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持批判否定态度。中国共产党坚定且明确地站在人民的立场,自始至终坚持先进且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历经百年从未变过,今后也不会变。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立场是百年党史的中流砥柱,亦是当今我党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稳固基石,不仅决定着党的性质和命运,还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与繁荣,更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阶级的模糊性和清晰性。我党自始至终都对阶级性、阶级立场有确切且清醒的认识,因为党自始至终都与无产阶级坚持同样的立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本身是一个没有阶级的国家,因而没有阶级压迫,故而人民群众感受不到阶级压迫,更感受不到阶级性,故而人民没有形成清晰的阶级观念,也不能明显意识到阶级性的客观存在。而国外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各种社会学理论来解构、稀释、淡化、回避、掩盖实际存在的阶级,统治阶级更是想方设法污蔑诋毁马克思主义,所以国外大众对阶级性认识不足,造成了对阶级属性认识的模糊。

第四,观念的固着性和发展性。观念本身具有固着性,一经形成便很难改变,而西方国家更是在相应的意识形态教育中从小就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固有的观念。马克思主义观本是具有形而上的学术性,属于思想观念的顶层设计,距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很远,一旦形成也很少有机会进行补充更新。而我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会随着认识和实践而丰富、创新和进步,百年党史就印证了这一点。

第五,伟大的观念还源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正是在正确观念引导下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党,作为执政党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命运和前途。马克思主义观作为观念的观念、理论的理论、认知的认知、顶层设计的顶层设计,指导思想的指导思想,对党的方方面面都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深刻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理论依据、实践目的、发展方向、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领导力量,深刻决定华夏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前进动向、前程和命运。

可见马克思主义观在党、国家、世界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非凡的意义。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30年来,我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2]将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明确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命题上。新时代,我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结合实际和实践,亦形成了更为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观,巩固了党的精神信仰,巩固了国家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马克思主义观的演进历程

百年党史,亦是马克思主义观百年史,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与马克思主义观同频共振,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结晶,值得每一个时代铭记和反复研究。

(一)革命与建设时期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了思想的批判和革命的实践。其中以1935年为节点,在此之前革命事业举步维艰、艰难探索,成功与挫折并存。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得党的事业在危难中得到转机,并由此走向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开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

1.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明确。党在探究和解答这一问题时经历了典型的几个发展阶段。革命先驱们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构成,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辨别,辨析出了正确的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了认识上的混乱,强调“革命的社会主义”,给当时的革命实践指明了方向,但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上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带有教条化倾向,最终致使革命没有彻底胜利,遭遇了惨重的挫折。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成为实际上党的领导人。毛泽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教条化,极大地推进了革命实践。同时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结构:“马列主义应包含三部分:一、马列主义的哲学……二、马列主义的经济学……三、马列主义的革命学说……这三部分不能分割,而应视为马列主义的三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3]109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更加切合革命的需要。

2.“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演进。我党在探索和回答这一问题时也经历了较为典型的几个阶段。首先,革命先驱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将之作为当时革命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其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4]281对革命早期的错误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纠正,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最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将马克思主义推向大众化,组织民众学习,力求人民群众也能执掌思想批判的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起到了奠基作用。

前期革命马克思主义观具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及困于认知的局限性,带有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倾向和脱离实际的激进倾向。毛泽东及时总结,结合实际,发现了错误,并引导了革命的方向,挽救党于危难,取得了革命胜利、新中国建设的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改革开放时期党发展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观

1978年开启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我党充分总结历史教训,结合我国具体实际需求,开始自觉探究与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汇聚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观的丰富和发展。

1.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化。首先,邓小平延续革命、建设时期正确的认识、观念和思想,继承了共产主义精神,并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5]63。其次,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6]。最后,在群众观的基础上,胡锦涛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7]364。

2.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拓展。首先,彰显了优秀的传承精神。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8]149其次,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他指出:“努力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9]498最后,胡锦涛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要时代化、中国化,明确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0]同时,历届党的领导人都强调并巩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并从党内学习推向了全民学习,拓展了学习内容,提升了学习效果。

改革开放时期我党总结并扬弃革命与建设阶段的马克思主义观,取得了改革的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多个方面深化、升华和完善了党的马克思主义观。

(三)新时代百年大党系统完善的马克思主义观

时值建党百年的关键节点,在新时代孕育了体系完整、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底蕴坚实的马克思主义观。

1.新时代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解答。新时代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彰显了本质和价值,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系统与整体的契合。

(1)马克思主义是淹贯精微的知识系统。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11]从历时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初创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我党继承和发展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从共时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基本观点、方法和系统理论共同构成并涵盖了诸多学科领域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指出它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11]。

(2)马克思主义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深刻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性质。首先,习近平继续发扬和传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灵魂与本质。其次,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是全人类的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最后,习近平在“为了谁”问题上,以推进社会公正、增进国民福祉为新时代的目的,把人民大众的美好生活作为党的目的,深刻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在百年探索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归纳出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充分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生动的样貌。第一,科学性。科学是可检验和可复刻的系统认知,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吸取全人类各领域的优秀成果,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规律中进行凝练,被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被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检验,同世界各类学科同步发展,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第二,革命性。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在批判理论、现实、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天然的无产阶级属性,而无产阶级是最具有革命性的阶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2]15。第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就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57。中国共产党深谙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积极改变世界,而不是单纯解释世界,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第四,人民性。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为了人民,始终坚持并遵循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民是社会革命和进步的主体,人民决定历史的方向,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第五,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能够随着实践的需要持续发展,因此自诞生至今依然生机勃勃。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除了自身发展的驱动,更是被马克思主义蕴涵的发展属性所驱动,百年党史本身就是党和马克思主义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辩证过程。

2.新时代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回答。经过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回答已经超越了认识论,上升至实践论,并最终升华至价值论的高度,新时代更是加强了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

(1)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百年党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的精神驱动力,在这种信仰的驱使下战胜建党以来的重重困难,并不断取得胜利。习近平明确指出:“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可谓是伟大的信仰造就了伟大的党,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2)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推进创新。习近平强调“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14]。学是用的前提,学习正确的理论和概念是党员进步的捷径;明确学的目的是实践,学以致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用并检验,在推动实践的同时深化和升华理论,进而推进理论创新。所以学、用、创不是孤立的过程,是相互切合的整体,以协调统一的过程完成学、用、创才是关键。

(3)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我党高度重视中国本土文化,文化是华夏存在之根基,是民族认同之根源,蕴涵着民族的精气神。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结不够精微,不够系统,不够深刻。针对这一紧迫课题,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5],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涵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更符合当下文化事业发展之需。

(4)以史为鉴、依据现实、运筹未来。在百年党史的孕育下习近平明确提出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新时代要坚持以史为鉴、依据现实、运筹未来相统一的科学考察事物的重要思维方式,继承并发展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优秀传统,在立足事物现实的基础上,深入追溯历史经验、科学预测事物的未来,深刻且宏观地理解和把握事物。

3.新时代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特殊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百年经验的总结和创新,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21世纪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坚守与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充满生机、正统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观,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科学指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实践依据,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批判的武器,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文化基石,为实现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信念支撑。

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百年历史的经验启示

研究马克思主义观的目的就是从分析、认识、理解、坚守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现和得出历史经验与当下启示,总结历史规律、指导当下实践,进一步提高执政党马克思主义观水平,增强领悟、应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并最终实现理论的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正是我党提升观念、升华理论、推进创新的丰富史料和坚实基石。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是政党、国家、民族最集中、最根本、最高层次的精神内核,决定着政党、国家、民族的思想理念、根本性质及前途命运,每一个政党、国家、民族都会极力拥护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任何信仰,是特殊的、伟大的、科学的信仰。

首先,马克思主义以物质为起点和基础引领人民认识真实的、真正的世界,并被无数共产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所证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从丧权辱国到独立自主再到国富民强而奋斗的精神向导,是真正科学的信仰。其次,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不是为了某个人、某个特权集团、某个剥削阶级,而是全人类,所以这是真正高尚的信仰。最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是可以实现的,不同于宗教信仰将美好的生活寄希望于不存在的“天堂”或“来世”,马克思主义明确了生产力的逐步发展,终有一天会实现人类所需的极大丰富,每个人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便可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这在现实世界是可以实现的。

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越高尚、越坚实,则这个政党就越受人民欢迎。百年大党正因为坚定的信仰,才能历尽艰险并创造辉煌。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6]

(二)坚持指导思想的统一性

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历史实践中凸显出指导思想的统一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受到过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甚至是极左思想的影响,在具体实践中也屡遭挫折,但总体是积极乐观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最基础、最本源的指导思想,从顶层到基层、从宏观到微观、从全体党组织到具体党员,都应保持高度统一性。只有保持指导思想的高度统一性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否则就会遭遇波折,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问题,百年党史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从党的一大到六大,党的规章、制度、条例、文件中都没有明确党的指导思想,致使党的思想没有完全统一,而给中国革命带来较大损失。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成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飞跃,并引导革命走向胜利。1956年秋,党的八大表明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17]实现了指导思想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决定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加以确立,使党的指导思想清晰地制度化。习近平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党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8]33坚定了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从百年党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只有明确并且坚持了统一的指导思想才能目标清晰、行动一致、攻坚克难、取得胜利和成功。

(三)坚持人民的主体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主宰,百年党史也证明了没有人民的政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长期执政。毛泽东最早提出党要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时期历任领导人更是重申人民史观。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深深关切体察民情,在大刀阔斧解决教育公平、就业与分配、健康医疗、脱贫攻坚等民生问题的具体治理实践中不断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则始终以服务人民、造福群众为使命,不断服务民众、改善民生,这是任何其他政党都做不到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6]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过上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这既是我党的奋斗目标,更是我党坚持人民的主体性意义之所在,亦是我党长盛不衰的源头和根基。

(四)紧随时代课题的创新性

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回答不同时代课题,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同具体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伴随历史进程进行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并在每一个典型历史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

自1921年至1978年近60年的时代课题是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并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自1978年至2012年的时代课题是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我党的马克思主义观随着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面临21世纪的大变局,时代课题转换为民族复兴,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洞察时势之变,顺应时势所需,把回答时代课题和回应人民关切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百年党史,正是我党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上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带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

(五)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不再以中国为局限,而以21世纪为契机,契合了全球发展要求,有序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能有效抵制资本主义的污蔑和歪曲,消解世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向世界传递正确的马克思主义。

时下我党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国家也逐渐走近世界中心,开始对国际经济政治产生积极且重大的作用,我国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我党向世界发声,向世界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立足我国实际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历练世界眼光,参与解答人类共同利益、全球治理体系等“人类向何处去”的全球命题。习近平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体现出从“中国化”拓展到“世界化”的趋势。“21世纪马克思主义”,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国际命题与方案,既有利于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亦有利于国家复兴、增强国家话语权,更有益于全人类持久和平及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百年党史在国家革命、建设、改革及新时代的历程中解答并探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形成并发展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引领了我党由最初的53人小党成长为9500多万名党员的全球第一大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提供了观念的观念、价值的价值、指南的指南,是最高认识层次的伟大成果。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回顾马克思主义观发展历程既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认知的启示,亦是对未来的展望。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观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为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