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微创旋切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观察
2021-01-29郑育民李成宜
郑育民李成宜
(1福建省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普外科 福州350015;2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乳腺外科 福安355099)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常见病理类型为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或浆液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慢性炎症,主要症状为乳腺肿胀、疼痛。该病病程较长,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急性感染,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多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传统开放性手术虽可清除局部脓肿、坏死组织及病灶组织,但创伤性较高,美容效果差,且治疗不彻底易继发二次感染,症状反复发作。微创旋切术目前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瘢痕小等特点,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用于治疗乳腺炎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手术风险[1~2]。本研究探讨采用乳腺微创旋切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福建省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及福建省闽东医院2017年4月~2019年8月收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均为女性。观察组年龄24~45岁,平均(34.85±1.85)岁。对照组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5.02±1.7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超声引导下行空心针穿刺活检,确诊为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或浆液性乳腺炎,为急性发作,伴有乳房肿胀、结块、发热等症状;为非哺乳期;意识清晰,无交流障碍;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恶性肿瘤;有手术禁忌证;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中途退出研究。
1.3 治疗方法 两组术前均行抗感染等治疗,术后均服用醋酸泼尼松片(国药准字H14021844),30 mg/次,1次/d,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减少剂量,连续服用2个月。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开放引流术治疗。术前常规皮肤消毒,全身麻醉后,选择脓肿表面皮肤并结合病灶大小作2~6 cm放射状切口,钝性分离至脓腔,清理腔内脓液、坏死组织及部分病变组织,之后清洗病灶,药物敷盖后不缝合创口。术毕采用弹力绷带包扎1~2 d,给予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每日定期更换敷药。
1.3.2 观察组 采用微创旋切术治疗。采用麦默通乳腺活检旋切系统(美国泰维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8G穿刺旋切刀头,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设置探头参数为8~12 MHz)。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外展,软枕垫高肩部。超声检查乳腺病灶,确定病灶范围,选择病灶长轴外缘健康皮肤作3 mm切口,旋切刀刺入脓腔,开启抽吸旋切模式,抽吸腔内脓液并旋切抽吸坏死组织及病灶组织。所有操作均在超声引导下执行,确认病灶清理完全后,观察出血情况,少量出血予压迫处理,如遇出血量较多,可给予稀释肾上腺素溶液腔内注射,同时压迫止血,多可控制出血。最后使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脓腔并压迫5~10 min,置入引流管接负压球。术后采用弹力绷带包扎2~3 d,常规药物抗感染,定期更换敷药。
1.4 观察指标 (1)围术期指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观察两组创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2)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7 d内,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创口感染、创口出血、乳晕血肿。(3)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3]评估两组术前、术后疼痛情况,量表满分10分,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剧烈疼痛。(4)治愈情况:术后连续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一次治愈率及平均治愈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瘢痕长度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s)
瘢痕长度(mm)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创口愈合时间(d)40 40 tP 24.48±3.69 35.62±5.15 11.151<0.001 8.38±1.59 13.65±2.24 12.134<0.001 5.45±0.74 7.58±1.06 10.421<0.001 4.12±0.46 10.52±1.87 21.019<0.00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7 d内,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术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40 40 35.860 27.973<0.001<0.001 tP术前 术后 t P 7.16±0.87 7.19±0.82 0.159 0.874 1.58±0.46 2.45±0.69 6.635<0.001
2.4 两组治愈情况比较 观察组一次治愈28例,10例因引流不畅将引流口扩大后,重新置入引流管反复生理盐水冲洗残腔后逐渐恢复,2例因再发炎性病变接受二次麦默通手术后痊愈。对照组一次治愈18例,16例因脓腔分泌物不通畅,将引流口扩大再清创后逐渐恢复,6例因再发炎性病变接受二次手术治疗。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3.46±0.38)个月,短于对照组平均治愈时间(5.18±0.6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一次治愈率70.00%,高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乳腺炎多为微生物感染所致的乳腺组织炎症,常见于产后哺乳期妇女。而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多为慢性病变引起,相对于哺乳期患者较为少见。然而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疼痛、乳头溢液等症状,严重可引发急性感染产生脓肿,且脓肿破溃会产生瘘管,致使病情迁延不愈。因此及时采取有效、彻底的治疗措施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4]。
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根治手段,传统开放性手术虽可切除脓肿,具有引流作用,但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需频繁换药,且术中界限模糊,易导致病灶清理不完全引起病情复发,同时传统手术美容效果差,后期瘢痕较为明显,还易导致乳漏、乳房变形等现象,给女性患者造成极大心理阴影,故寻求一种科学、彻底的治疗措施已成为临床关注方向[5]。近年来微创旋切手术在乳腺外科中应用较广,该手术不仅治疗效率高,还具有切口小、恢复快等特点,且对于美观的把握也优于传统手术,目前已成为治疗乳腺炎的主流方式[6]。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短,出血量少,瘢痕长度小,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治愈率高,可见微创旋切手术治疗乳腺炎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在于,微创旋切与超声联合,可精确确定病灶位置,并采用旋切系统下的负压抽吸技术,将脓肿轻松抽吸干净,还可清理积血、坏死组织及病变组织,避免病变组织遗漏及二次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乳腺旋切分离脓肿间隔后可放置引流管于脓腔内,无须多次穿刺即可清理脓腔积液、积血、脓液等组织,还可经负压导管注入抗生素或止血药,有效避免脓腔感染等情况。因创口较小,出血量较少,术后无须多次换药,故患者疼痛轻微。同时该术式切口隐蔽,多位于乳腺下缘或边缘等处,切口愈合后瘢痕小,不易引发乳房变形,符合女性对美容的需求。但该术式术中存在一定出血风险,可通过腔内注入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并予压迫止血,极少数动脉损伤患者可转为开放性手术以控制出血。同时微创旋切术后存在血肿或瘀血等情况,主要因为术后压迫力度、时间不足等原因,故术后48 h内采用弹力绷带稳妥加压包扎即可降低血肿发生率。上述两种并发症随着医师经验的积累,处理得当可以予预防。微创旋切操作简易,故手术耗时较少,大多临床医师均可通过培训模拟操作后快速掌握,在基层医院即可开展,用于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效率高、恢复快、风险低,具有较高临床价值[7~8]。综上所述,采用乳腺微创旋切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