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制约因素
2021-01-29齐彩云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旗国土资源征收中心
齐彩云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旗国土资源征收中心
最近,我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旗调研了几个社,发现土地耕种方式、劳动力年龄结构、农机具使用水平、抗风险能力令人担忧。在王爱召乡新和村的调研中,村民说,留在当地的劳动力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有几个年轻人种地是跑着种,也就是说在树林召镇(达旗政府所在地)居住,子女都在那里上学,只有父母或其中一方回去生产。如果能找到新工作,就会把土地转包他人。在昭君镇西河头村,队长看着名册说,五十八户人家完全外出,留下的二十二户老弱病残居多,强劳动力只有三十六人。每家每户的种植都自由选择,基本上是多种种植并存,只要出于防风险的考虑。集中连片的经营很少。在这里,只能使用小型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机械。此外,他们与市场分离,都是等着上门收购。
一、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
(一)经济决定政治文化
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流行的只能是落后的文化。他们在劳动之余,往往用打麻将、喝酒、玩游戏、玩手机来打发时间,没有人去读书,一些有益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跳广场舞、戏剧表演往往遭人抵制而昙花一现,更不用说通过创新作品来凝聚人心和力量了。靠民间力量很难移风易俗。
(二)不愿回乡创业已成为农村大学生的普遍认识
各种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城镇,农村原有的吸引力消耗殆尽。好容易跳出农门,再回来会被认为没本事。这样的思想认识是无法吸引大学生回来创新创业的。农民们从内心深处进行着自我否定,已失去鼓励子女回乡创业的信心。
大学生看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迫于压力,他们宁愿寄生在城市城镇的角落。毕竟城市城镇有更多的机会,因为资源非常集中。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而缺乏发展农业经济的信心已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死穴。
(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周期长,见效慢
政府缺乏更多的耐心做这样的事。每年正月搞一个秧歌比赛,或者物资交流会上唱几天戏,一年的文化活动基本就完成任务了。发展农村文化,移风易俗,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可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农业经济均衡发展,促进更多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但文化在农村的发展确实是逆势而上的,政府管理者对于这种看不到底的又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怎么会有热心呢。只有让广大农民群众拥有文化自信,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引领,那么,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足够的勇气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献力,为强大祖国做出贡献。
既然农业经济发展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文化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先进文化不仅能移风易俗,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农村最有需要的及时雨下给广大农民,起到稳定民心、激发热情、坚强意志的作用。那么,怎样在农村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呢?我以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
二、解决措施
(一)提高认识,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
根据以往的经验,越是薄弱环节,越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地区文化落后,文化的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的文化素养不高,正是最需要发展文化的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旦形成趋势和规模,就会产生具有吸引力的特色。特色是立足本土兼收并蓄的结果,可以增强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对于开阔当地人的眼界,挖掘市场资源要素,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涌入,给农村带来的不止精神面貌的改变,而且对农业经济的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带来革命性重塑,包括生产、分配、交换、销售、产品转化等在内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会更快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必然加快速度。
政府应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农村文化自发发展,鼓励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上来。支持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农业大学要增加走进农村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农村,了解农民,产生到农村去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信念。
(二)借政策的春风,把先进文化带到农村,支持农业经济发展
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这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为城乡一体化进程指明了方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城市的发展有很成功的典范,他们的经验和实力都有,可以逐步开拓农村市场。
(三)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农业经济发展的正能量
本地的文化形式有二人台、漫瀚调、山曲、快板,还有对联、书法、歌曲等,很多民间故事传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些艺人能说会唱,对于文化创新有独特的方法。如果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下去,完全可以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学习强国平台上,介绍了河南宜阳莲庄镇,他们以文化扮靓乡村,在古色古香的文化墙,随处可见的诗画元素,把一个普通的豫西小村装扮得分外高雅。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同地方不同风格,可以一村一品,百花齐放,搞出各自特色。还比如,浙江省江山市大陈村,靠写歌曲唱歌曲,统一了村民的思想,把村民调动起来,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形成了文化产业。这样的思路是清晰而且可复制的,我们想移风易俗,改造落后的农村文化,增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必须利用现有资源,深度挖掘,同样能够实现文化振兴乡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