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思维定势,数学解题“天地”宽
2021-01-29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窦巧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实验小学 窦巧珍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受“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被动接受知识,教师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结果事与愿违,学生感觉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其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思维定势,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宽阔。
一、通过比较扫除障碍,化解思维定势
二、巧妙利用错误资源,化解思维定势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针对某一数学问题受思维定势影响容易产生错误思维,很多教师都会直接告诉学生错误原因,再让学生写出正确答案,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将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让学生走出思维定势,找到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周期》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一段路长30 米,每隔5 米植一棵树,一共植树多少棵?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6棵”,面对这个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同比例画出一段30 米的路,在起点画上第一棵树,一直画到30 米处,学生画完之后数了数,发现并不是6 棵树,而是7 棵,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引导学生:虽然是每隔5 米栽一棵树,但是起点处也种树,所以就要增加一棵。按照这种思路,教师让学生计算:如果是200 米的路程,需要栽树多少棵?学生不能再采用画线的方法来解决,根据刚才总结出的规律得出:200÷5+1=41(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上述案例,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亲自动手、认真思考探究,分析并找到错误原因,巧妙化解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宽阔。
三、鼓励学生深度思考,化解思维定势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影响,在解答问题时缺乏深度思考,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数学问题,这将导致学生思考问题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课中,有一道练习:甲、乙两地距离为357 千米,A 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B 汽车从乙地开往甲地,A、B 两辆车3 小时后相遇,A 平均每小时行驶79 千米,求B 平均每小时比A 少走多少千米?学生给出的方法是先计算B 车的行驶速度,然后用A 车的速度减去B 车的速度得出答案,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说出解题思路:设B 车每小时行x 千米,先求出B 车速度,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79×3+3x=357;357-3x=79×3;3x=357-79×3。此时一位学生提出,可以直接设B 车平均每小时比A 车少走x 千米,并列出方程:(79-x)×3+79×3=357,(79-x+79)×3=357……随着思维不断深化,学生给出的计算方法越来越多。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针对一道应用题,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深度思考,给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突破了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化解学生思维定势,正面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