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病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相关性研究

2021-01-29朱雁洲刘晓斌郑原印范金茂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收缩压血浆斑块

朱雁洲,刘晓斌,郑原印,范金茂,陈 康

高血压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可导致血管及心、脑、肾等脏器的损伤,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病理病变,也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2]。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是种无创性检查,通过监测24 h动态血压测得,可间接反映动脉僵硬的严重程度及整体机体动脉弹性功能[3]。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4],D-二聚体(D-dimer,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也具有相关性[5],因此推测通过检测血浆FIB及D-D水平可以反映高血压病人AS严重程度。有关血浆FIB及D-D与高血压病人AASI相关性的文献尚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探讨其间的关系,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2019年我院心内科、老年医学科收治的高血压病人220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入选者测量血压之前禁止饮用浓茶、咖啡、乙醇及服用可能影响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避免情绪波动和剧烈活动。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急性及慢性感染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近3个月有应用抗血小板、抗凝或调血脂药物。根据AASI的中位数进行分组:24 h AASI<0.52(中位数)为A组(n=106),24 h AASI≥0.52(中位数)为B组(n=114)。

1.2 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时均测量体质量、身高及静息血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血清电解质、血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血尿粪常规等实验室检査。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FIB,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D-D。AASI:采用无锡中健科仪动态血压监测仪CB-2302-A监测病人24 h动态血压,白天(06:00-22:00)每半小时自动测量1次,夜间(22:00-06:00)每小时自动测量1次,符合有效测量次数≥80%者为有效病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以收缩压为横坐标、舒张压为纵坐标,求出回归斜率(β),AASI=1-β,计算出AAS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秩和检验、t(或t′)检验、χ2检验及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2组相关指标比较 2组病人的性别、BMI、舒张压、所用降压药物情况、三酰甘油(TG)、血尿素氮、血肌酐、空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IB、D-D、AASI均低于B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相关指标的比较

2.2 高血压病人各项指标与AASI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AASI与年龄、病程、收缩压、血尿素氮、总胆固醇、LDL-C、FIB、D-D相关(P<0.05~P<0.01)(见表2)。

表2 高血压病人各指标与AASI的Spearman分析

2.3 高血压病人AASI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AASI为因变量,以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血尿素氮、总胆固醇、LDL-C、FIB、D-D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收缩压、LDL-C、FIB、D-D是高血压病人AASI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见表3)。

表3 各因素对高血压病人AASI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220)

3 讨论

高血压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血压促进脂质沉积于血管壁,长期血压升高可导致血管壁增厚、僵硬及顺应性降低,进一步引起心脑血管疾病[6]。BASTOS等[7]研究表明,AASI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预测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及全因死亡。既往常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脉搏波传导速度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法,而AASI作为一种评价动脉僵硬程度的间接指标,它根据动态血压数据计算得出,是一种无创指标,且获得方便,可反映人体血管的整体功能,与颈动脉及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并与AS关系密切[8]。因此本研究选用AASI为研究对象。

AS是血管壁慢性炎症,包括脂质在血管壁中的逐渐积累,免疫细胞 (如T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浸润,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局部的增殖[9]。AS随着年龄增长而进展,高龄、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FIB是血液中常见的凝血因子,是凝血和止血的核心元素,其与免疫、炎症反应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FIB与AS关系密切。马鑫等[10]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的形成及不稳定性与血FIB水平、D-D水平具有相关性,血FIB及D-D水平是影响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风险和稳定性以及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李末寒等[11]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浆FIB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性及危险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血浆FIB水平低者,治疗有效率更高,预后更佳。ZHOU等[12]研究中发现,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发作前常见血液黏和FIB显著升高,提示血FIB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类似,经过Pearson/Spearman相关性分析,高血压病人年龄、病程、收缩压、总胆固醇、LDL-C、FIB、D-D与AASI相关性较明显。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病程、收缩压、LDL-C、FIB、D-D是高血压病病人AASI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管壁损伤以及血液成份异常等可激活体内凝血系统而形成血栓,继而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纤维蛋白被降解形成D-D。D-D可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D-D不仅局限于传统静脉血栓栓塞排除的角色,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不良事件的预测中也具有重要价值[1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传统意义上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心脏病[14]。研究[15]表明,约75%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是由不稳定性斑块破裂导致,斑块破裂引起斑块核心内坏死物质外流,引起血液成份异常,激活凝血系统,纤维降解产物与凝血标志物浓度增加,如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近年大量临床研究报道了D-D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关系。杨利娇等[16]研究显示D-D水平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GRACE评分低危组、高危组及中危组、高危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危险性程度的升高,D-D水平也升高。王晓旭等[17]的研究中发现,D-D是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冠心病病人中,D-D水平与性别、年龄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显著相关[18],而 FOLSOM等[19]研究发现,D-D含量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只有比较弱的相关性。在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中发现,D-D在识别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早期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价值,GONG等[20]研究发现,D-D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且D-D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数量的增加而升高;校正其他传统的危险因素后,D-D仍然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血浆FIB、D-D与动脉硬化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可能为临床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收缩压血浆斑块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你了解高血压分级吗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