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汉语言文学的当代价值
2021-01-29秦雯张璞
秦雯 张璞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党的十九大政策方针调整,相关研究人员加强了对古汉语言文学的研究重视程度,并从中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优秀文化的提炼,为传承和发展古汉语言文学提供良好环境,古汉语言文学对目前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借鉴意义。
一、古汉语言文学的思想价值
(一)自强不息精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占据主流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培养了人们勤劳勇敢的精神,在面对恶劣气候条件等困难,人民以积极乐观的思想价值观、自强不息的面对生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早在我国西周时期的《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随着时间的推移确立了封建统治政治制度,中庸思想是在封建统治阶段受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价值观形成的,该思想认为天地间的稳定发展是依靠万事万物的“中和”达到的,其思想要求人们在进行为人处事时看待问题能保持中立的看法,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在进行教育时能尊重天赋的本性,并加以后天的培养。在古代文学文化的教育传承中,自强不息精神和尚中精神一直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对于社会的稳定有良好的思想引导价值。
(二)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我国古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就有较多阐述,《周易》中提到“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庄子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最后由汉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将其融入到封建统治中,为加强王权构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例如,在古代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百姓会认为是君主不够贤德导致的,君王会发布罪己诏进行自我检讨。这种思想价值观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将礼法治理中加强德育的教化,并在进行经济发展中遵循“制天命而用之”的道家思想,在进行自然改造时尊重自然规律。这种思想价值观符合当代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在构建社会主义道路时可借鉴古代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德育教化的价值观,进行构建公平法治、自由平等的思想引导[1]。
(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各个朝代都经过战争的洗礼,无数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记载着各个朝代战争的苦难、人们战乱中的生活不幸以及强烈的维护家园的爱国情怀。例如,就《诗经》而言,面对战争有三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在《秦风•无衣》中提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达了士兵面对战争勇往直前、渴求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在《击鼓》中写道:“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诗人在面对战争时感慨羡慕其他修路修城墙的人,而自己即将面对南下征战,表达了诗人的苦痛之情。最被广泛流传的是《采薇》这首诗,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环境的景物季节变化动人心弦,感受到了战争结束后士兵归家物是人非的悲伤之情。在后代的杜甫、岑参、范仲淹、陆游、文天祥、岳飞等爱国诗人留下脍炙人口的的爱国诗篇,在现如今的语文教材中仍能看见其身影,在时代发展中历久弥新,告诫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民战争的苦痛及和平生活的可贵,通过文化的传承教育意义,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怀。
二、古汉语言文学当代价值发挥路径
(一)从文化角度
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和当时的文学成就价值,反应出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主流文学及哲学思想等。例如,唐传奇、宋话本和元杂剧,不同于主流学术著作,这种根据有市井气息的文学作品受到当时人民的广泛追捧,体现了社会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精神世界丰富。古代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作品在内容、结构上都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内容方面,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著作被后世深入研究,如常见的“红学”、古达文学作品主题体裁广泛,如古典小说中的爱情题材,在如今小说创作中仍被使用;在结构方面,古典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音韵美等对现代诗歌的创作影响深远,在戏剧创作中,从元杂剧中已经采用了情节线索贯穿和分段演出的形式,对现代戏剧结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二)从教育角度
在教育方面,古代有很多的文学著作提出了优秀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三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首先,儒家的教育思想被现当代教育界广泛认可,强调人们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中《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等都是孔子提出的为人师表的教育思想。其次,道家在进行教育时主张回归自然,尊重学生的自然本性。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寻找万物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墨家更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促进早期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学术更重视实用性,提出了墨家十论。其中优秀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从认知角度
古代文学作品中提到的人性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对现如今的社会制度建设、人们价值观的思想引导仍具有重要意义[2]。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以书籍为媒介使人能与古代先贤对话,阅读古诗时,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隐士田园生活;或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战争场面激荡人心;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情怀。在处理问题时,能通过借鉴古代先人的作品,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中提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结合社会主义特色的治国理念,通过《道德经》中商汤问伊尹的典故,得出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国情,都应进行微观治理,充分了解国情和人民需求。
三、实现古汉语言文学当代价值的思考
(一)拓展传播途径
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结合时代科技的媒介,在原始时期人们结绳记事,后出现竹简、纸张,人们使用书籍记录所思所想,以文学作品传播知识,在如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人们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视频音频等新技术对古代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传播,通过传播技术的创新,能有效的扩展传播途径,增加知识传播的覆盖范围。例如,娱乐产业的发达会对热门的历史事件进行电视剧改编,人们可以收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电视剧,增加对古典名著的兴趣,从而进行书籍阅读,使人们正确认识到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二)把握传播尺度
在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发展中,由于时代特色和政治结构的不同,会存在文学作品中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内容。例如,古代普遍接受认同的二十四孝,其中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在当今社会的需求。另外,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研究时,部分学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主观的解读,例如,“君子远庖厨”和“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等句子的解读以偏离本意。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学作品传承时,应怀揣对文学作品敬畏之心,不可进行搞笑性质的改编、颠覆性的解读,在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符合当今社会的精神价值观进行丰富发展。
(三)提升文化层次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涵养深厚,应当着力提升古代文学呈现的层次,力求形神兼备地实现古代文学的重现与转换[3]。应深入一步,在更高的层面上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学之精神内涵。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强意志、“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的独立人格、“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的英雄气概、“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的忧患意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入世态度、“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的人文关怀、“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的博爱精神等,以优秀的传统价值观鼓励人们丰富精神世界。
结语:综上所述,古汉语言文学历经千年的发展积累,在文化、教育和认知角度都存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精神内涵,只有正确把握古汉语言文学的思想价值并针对性的开展应用对策,才能有效的在文化的传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国家发展中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增强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