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系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的影响研究

2021-01-29孟庆凯尤思彤左晓旭

大医生 2020年19期
关键词:致残率溶栓脑梗死

王 浩 杨 旭 孟庆凯 尤思彤 梁 东 左晓旭

(北京急救中心,北京 100031)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急症,是由于脑部供血中断所造成的脑组织坏死。其发病机制为血栓性物质经血循环进入脑动脉引起血流阻断,或血流量急剧下降而引起脑组织软化及坏死。急性脑梗死常发生在安静状态下,如睡眠时,发病数小时内达高峰。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甚至肢体活动障碍,可出现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现象,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对急性脑梗死采取尽早治疗可缩小梗死面积,恢复脑血供,而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1]。院前急救系统是在医院之外进行的抢救处理系统,本研究就院前急救系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中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北京急救中心收治的未应用院前急救系统的4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应用院前急救系统的4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性27 例,女性19 例;年龄49 ~75 岁,平均年龄(62.35±4.39) 岁;病程1 ~8 h,平均病程(3.24±1.27)h;其中有吸烟史者32 例,高血压病史者35 例,糖尿病病史者16 例,高血脂者14 例。对照组中,男性26 例,女性20 例;年龄50 ~76 岁,平均年龄(62.43±4.42)岁;病程1 ~9 h,平均病程(3.36±1.32)h;其中有吸烟史者33 例,高血压病史者34 例,糖尿病病史者17 例,高血脂者1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北京急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执行。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患者认知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②患者依从性差;③有出血倾向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救治,迅速判断患者意识,判断呼吸,积极呼叫周围人员及值班医师,行心肺复苏术,清除呼吸道异物,连接心电监护,根据急诊救治流程对患者进行抢救。观察组采用院前急救系统进行抢救。具体内容:①标准的院前急救队伍,包括1 名医生、1 名护士、1 名司机、2 名急救辅助员。②进行急性脑梗死救治培训。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急救知识培训,落实好工作职责,保证救治过程有条不紊进行。③优化抢救流程。接到救治患者调度后,小组成员应在2 min 内出发去往患者所在地,出发的路上及时打电话了解现场情况,仔细询问家属患者病情,迅速掌握患者信息,到达目的地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制订救治方案,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处理完毕迅速送往医院。在去医院的过程中,迅速建立绿色通道,将患者的情况及时告知急诊科,提前做好急救准备,提前告知相关医生和护理人员进入手术室,事先准备好急救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包括分诊时间、转诊时间、采血时间、抢救时间;②对比两组患者救治前后的脑卒中(NIHSS)评分、日常生活功能状态(Barthel)评分;③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致残率、死亡率;④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满意率。

1.5 评价标准

①采用NIHSS 评分对两组患者救治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检查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症等,满分为42 分。轻度缺损为1 ~4 分,中度缺损为5 ~15 分,中至重度缺损为16 ~20 分,重度缺损为21 ~42 分。分数越低,则代表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反之则重。②采用Barthel 评价两组患者救治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包括进食、修饰、如厕、转移、洗澡、上下楼梯、穿脱衣服、大便控制、小便控制、行走10 项内容,总分为100 分。100 分表示日常生活能自理,75 ~99分表示轻度功能缺陷,50 ~74 分表示中度功能缺陷,25 ~45 分表示重度功能缺陷,低于25 分则表示严重功能缺陷。分数越低,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低,反之则越高[2]。③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问卷中有基础护理、护理操作、护理态度、院前急救,满分为100 分。其中,满意≥85 分,基本满意60 ~84 分,不满意低于60 分。满意率=(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采血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和Barthel 评分比较

救治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和Barthe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救治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 评分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评分均优于救治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比较(x±s,min)

2.3 两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致残率、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为84.78%,显著高于对照组54.35%;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为4.35%,低于对照组19.57%;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0.00%,低于对照组8.7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致残率、死亡率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中,救治满意23 例,基本满意22 例,不满意1例,满意率为97.83%;对照组中,救治满意20 例,基本满意19 例,不满意7 例,满意率为84.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9,P=0.026)。

3 讨论

脑梗死最佳抢救时间是出现症状的6 h 内,若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但溶栓最佳治疗时间是患者发病后的2 ~6 h,溶栓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发病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院前急救是指院前急救人员接到调度指令后前往患者发病地,进行必要的医疗处置,进而送往相关医院的阶段[3-5]。有研究结果显示[6],观察组患者应用院前急救系统,通过建立急诊救治小分队,对组员进行急性脑梗死相关知识的培训,可落实好工作职责,使救治工作顺利进行。张杰[7]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院前急救护理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未采用院前急救的患者。焦晋燕[8]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采血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救治后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高于对照组,而致残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这也证实了院前急救系统可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的干预治疗中,采用院前急救系统可以为患者争取溶栓治疗时间,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得到提升,救治效果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2 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和Barthel 评分比较(x±s,分)

猜你喜欢

致残率溶栓脑梗死
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预防这个健康杀手,关键有5条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