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讲鲁迅生平

2021-01-29山东魏建

名作欣赏 2020年22期

山东 魏建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可能学术水平很高,你对鲁迅可能很有研究,但是,如果你不研究教学,你的鲁迅研究课是很难讲好的。这也是很多人的经验和体会。高远东老师研究鲁迅使用的“相互主体性”概念,也可借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上来。当今中国的大学课堂上,多数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关系的存在,而不是师生相互关系的平等存在。有些老师讲课,只是把自己想要说的话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比如能接受什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接受质量。所谓为学生着想,绝不是迁就学生,而是对接受主体的尊重。因此,备课、讲课都要时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对于那些不负责任的老师我们不说他,就是单说很多学术水平很高的老师,他讲课的时候给本科生念自己的论文,就不能说是负责任的。无论你论文写得多么好,好的论文并不是好的讲稿,就如黄健老师说的,论文不能写成教科书,同样讲稿也不能写成论文,因为接受对象不同。论文是写给学生看的,讲稿是讲给学生听的,接受的方式不同。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是两种不同的接受,所以备课的时候就一定要“备学生”。

怎么“备学生”呢?在确定了你应该讲什么的基础上,首先要考虑学生能接受的是什么?学生想接受的是什么?然后,再设计你讲哪些东西,不讲哪些东西。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才会感觉到听你的课有收获,你讲的“有东西”。具体来说,我以为大概包括这样一些东西:

首先,学生要听的是未知的东西。例如,讲鲁迅首先要讲鲁迅生平。可是,学生从小学就接触鲁迅生平了,而且他知道的这些东西,中学老师也讲了,到了大学课堂你再重复一遍,学生怎么可能愿意听呢?其次,学生要听有意思的东西。你讲的东西没有意思,学生肯定不爱听。现在和过去很不一样,你讲的没有意思,学生可就看手机了。再次,学生要听有深度的东西。所谓深度就是思想含量和学术含量高的东西。以上三点是从学生主体这一方面考虑,但是,教师不能只考虑学生想要什么,还要考虑教师应该讲什么。二者能够结合起来吗?当然能。先说未知的东西。学生未知的东西有很多,教师应在学生未知的东西里面挑选学生最应该知道的东西。再说有意思的东西。有意思的东西也很多,教师也是要讲其中学生最应该知道的东西,而且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东西。八卦的东西不能讲。有的老师讲鲁迅爱讲“兄弟失和”,这的确是学生未知而且感兴趣的东西。教师乱讲是不负责任的。其三,有深度的东西。教师应该从有深度的东西中讲授学术价值更高的东西。这样结合起来,学生得到的是未知的、有意思的、有深度的。学生肯定爱听。教师讲学生应该知道的、真实可靠的而且学术价值高的,老师也爱讲。学生爱听,老师更爱讲,老师爱讲,学生更爱听。如此良性循环,课程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反之则是恶性循环,课程质量只能是越来越差。

下面,我以自己的教学为例,介绍我如何讲鲁迅生平,请大家提出意见。我讲鲁迅的生平,重点内容肯定与其他老师不一样。我说完大家就知道了。

先说未知的东西。关于鲁迅生平,学生已知的不应该再讲;学生不知道的,如最新的学术论文,因太学术直接传达给学生,他们没有学术基础难以接受。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首先得要他们相信,比如说讲鲁迅生平,一般教师讲的是教师本人整理出来的鲁迅生命历程,学生未必能接受。我讲鲁迅生平用的材料是鲁迅1930 年5 月16 日修订的《鲁迅自传》,让学生了解鲁迅自己怎么说自己的生平。绝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看过《鲁迅自传》,连很多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也没看过。讲《鲁迅自传》重点讲什么呢?《鲁迅自传》中着墨最多的文字,都是他自己失败的记录。这些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未知的,又是有意思的。学生已知的东西是鲁迅改造旧中国的呐喊,却很少知道鲁迅个人的悲哀;他们都知道鲁迅勇往直前的坚韧,却很少知道鲁迅“横站”的无奈;他们知道的是满头桂冠的成功的鲁迅,却少了解遍体鳞伤的失败的鲁迅。而《鲁迅自传》中重点强调的恰恰是个人的悲哀、无奈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具体来说,我是这样讲的。

《鲁迅自传》中凡是学生已知的东西,我只是提示一下,如“家道中落”“弃医从文”,我不多讲,但我强调这是鲁迅失败的痛苦体验。以下是我重点讲的鲁迅《自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占了全文字数的一多半: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弃医从文”部分略)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以上黑体和下划线为引者所加)

我重点讲其中有关失败的字眼。我重点讲这些不仅是因为学生不知道,更不是为了贬损鲁迅,恰恰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更真实的鲁迅、更本质的鲁迅。通过讲鲁迅的失败,是要告诉学生:鲁迅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是一个失败造就的英雄,没有失败就没有鲁迅。如同“理解卡夫卡的关键,是他作为失败者的绝望”。然后,我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度发掘。其一是讲,失败,给了鲁迅一双寻找黑暗的眼睛,只是他从不用来寻找光明。靠着这双寻找黑暗的眼睛,鲁迅看到了一般人绝对看不到的黑暗,不仅有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更有旧时中国人心灵的黑暗,从而形成了他深刻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成为中国旧社会和旧时中国人心灵黑暗永不停息的批判者;其二,失败,塑造了鲁迅悲观主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失败,造就了鲁迅彻底的悲观主义。被鲁迅真正接受的思想基本都是悲观主义的。作为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竟然对启蒙也不抱多大希望。这形成了他观察事物的固定视角,思考问题的特有习惯。他越来越按照自己最习惯的、最擅长的方式去认知、去表达。其三,失败,培育了鲁迅特有的艺术创造力。鲁迅命运多舛,总是摆脱不了冷眼、碰壁、绝望、孤独、疾病等伤害他的东西,而他偏偏又对来自失败和阴暗的信息异常敏感。这些独特体验,使得鲁迅特别敏感于人生的荒诞,世间的凉薄,心灵的麻木,人与人之间的欺骗、迫害和虐杀。这培育了鲁迅高于常人的对黑暗事物的洞察力、感悟力和想象力。时间到了,我就讲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