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脱贫成效背景下的绵阳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
2021-01-28薛鳗
薛鳗
近年来,绵阳市将中医药工作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并出台了中医药产业扶贫行动方案,进一步助力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中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贡献率高低取决于我市中医药产业的体量和质量。唯有规模和质量并重,延长产业链条、产生聚集效应,才能走出一条高效益高质量的产业发展道路。
一、绵阳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一)中药材种植业历史悠久。绵阳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称。市域内药材品种查明的就有2150余种,占全国中药材品种35.83%,居四川省首位,查清定录品种38种,符合药典及地方标准的有366种。梓潼桔梗、三台麦冬、江油附子、平武天麻、平武厚朴被命名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武县锁江羌族自治乡被授予“中国厚朴之乡”称号。
(二)中药制造业基础良好。绵阳现有中药制造企业94家,其中龙头企业27家,中医药总产2.6万吨,产值超15亿元。截止201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中医药主营业务收入已超过10亿元,中药进出口额达830万美元。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方兴未艾。绵阳初步形成了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积极推动北川药王谷、花城本草健康产业国际博览园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花城草本健康产业国际博览园已纳入国家第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公示名单),全力打造梓潼县七曲山文昌文化养生健康旅游基地、平武古城药食同源特色小镇和三台麦冬特色小镇,开工建设翠云廊康爱颐养中心,进一步激活中医药三产潜力持续释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绵阳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瓶颈问题
(一)产业链条延伸不够,一二三产业欠融合问题突出。绵阳的中医药产业主要是以中药材种植为主的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和中医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而较为广泛种植的药材品种又不是我市中药加工业的主要原料,加之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医药服务业都还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致使产业链延伸不足。
(二)技术和人才支撑乏力,中药制造业低端化严重。绵阳中药制造业发展滞后,仅仅在中药炮制及制剂方面拥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较具规模的企业。受人才缺乏、技术薄弱的长期影响,中药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尤其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和产品,致使制造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知名品牌少,中医药产业的整体效益欠佳。
(三)新业态培育不足,中医药健康旅游业发展缓慢。从目前来看,绵阳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量不足,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产品开发乏力,项目同质化倾向突出,品牌优势还没有形成,对社会资本没有更大地吸引力。缺乏从业的专业性人才,从业者整体素质良莠不齐。
三、提升綿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政府引导,持续增强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支撑。政府应在充分研判的基础上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中医药产业战略布局,围绕中医药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建立全产业链的总体规划。政府应引导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生产性服务组织,促进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农资供应、药材引种技术、冷链运输、仓储物流等服务领域;推进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社对接,提供形式多样的中药材销售服务,拓展“小药农”的药材销售渠道,让农户不仅“能种”、“敢种”还要“能销”、“畅销”,进一步提升“小药农”的种植意愿和参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能力【1】。在培育中药加工、制造企业方面,政府应在相关项目用地、企业税费、配套基建、投资融资等方面出台更具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亿元企业。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方面,结合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深入挖掘中医药特色元素,如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园区、中医药种植园区等,打造一批集中医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 基地) 等行业样板。在有中医药种植业、产业园区的区域,如三台的麦冬主产区、梓潼经开区“绵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等,政府引导加企业参与,打造以中医药文化为主,汇集高端中药产业、旅游度假养生、区域联动发展的特色小镇【2】,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影响力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拓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链,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和以“药”兴“旅”、以“旅”促“药”的产业融合格局。
(二)挖掘本土优势,持续增强中医药产业的科技支撑
绵阳是全国唯一命名“中国科技城”的城市,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为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可进一步整合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中医药文化发展与研究中心”、“四川军民融合研究院中医药分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优势,启动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组织科研团队围绕我市中医药主产品种开展研究工作,提升中药种苗抚育能力,提高道地药材的品质。充分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等,加强对天然药物基因图谱的研究,合理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和分子克隆技术,加大对天然药物的种植和培育【3】。做好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融合与转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切实提高药品的临床疗效,用品牌药品和品牌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三)加强内培外引,持续增强中医药产业的人才支撑。随着中医药一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条上需要包括以中医药应用为主的实践型人才,以知识技术、产业产品等研发创新为主的创新型人才, 以学科交叉、将新知识新技术运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的复合型人才【4】。加强统筹市域内几所高校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中医药的研发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医学类的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在职业教育中培养技能型、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楠,李云超.稳定推进湖北民族地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民族报,2020-4-28第六版
[2]张雪.“欠发达”小城镇的特色产业创建之路—以磐安江南药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年第3期: P99-102
[3]汪玉梅,熊学军,林晓冰.中医药科技创新思路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年第7卷第8期: P88-89
[4]谢军,包利荣.基于大健康产业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20年第5期: P15-1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绵阳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