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十大外贸热点事件

2021-01-28李前

进出口经理人 2021年1期
关键词:广交会外贸贸易

李前

大势所趋,小势及己。

在外贸发展历程中,2020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从大的宏观政策部署到小的市场策略调整,既关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影响每一个人的真实生活。《进出口经理人》杂志2021年开年刊盘点过去一年外贸行业发生的十大热点事件,有助于我们找到贸易变革的轨迹、趋势,把握大势。活在当下,亦不忘筹划未来。

1. 新冠肺炎疫情

要说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非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莫属。回看过去一年,外贸行业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货物在各国之间自由运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于不少国家而言,货物(除了部分急需的医疗物资)曾一度出不去也进不来。外贸行业所受之伤自全球化以来都是最大的。疫情不只影响正常贸易,更重要的是,它动了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筋骨,让人们思考:供给链条太长和供给在外是否有助于本国贸易长远发展?高科技产业多集中于发达国家,而生产制造多布局在“成本洼地”,这种传统固有模式是否仍然有效?

目前来看,疫情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经济、贸易、投资等都囿于一个大的运行体系之内,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疫情制造的这一“乱世”之中,我们看到了众生百态,不少国家表现出的“不负责任”,让我们对传统认知中的国际贸易格局产生迷惑甚至怀疑。待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有些东西注定也回不去了,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格局势必崛起。

2. 稳外贸

在疫情面前,国家相关部门行动非常迅速,自2020年上半年开始就密集出台“稳外贸”措施,涉及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通关成本、促进外贸运输便利化、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等诸多方面。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发布,再次推出15条措施,持续为“稳外贸”加码,包括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支持力度、助力大型骨干外贸企业破解难题、拓展对外贸易线上渠道、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等。这些政策在保外贸主体、保市场份额、保出口订单、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企业迅速复工复产,在保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保障了外贸逐步回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11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1.5%和50.9%,持续回升,意味着内外需求均在改善。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9.0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以美元计,进出口总额为4.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6%,增速首次转正。我国外贸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国际市场份额也得到提升,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稳定器”。

3. 出口转内销

202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发布,旨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外贸基本稳定。一时间,“出口产品转内销”成为热门话题。对于大量外贸企业来说,过去很多年只关注国际市场,很少留意国内市场需求、供应链情况,因为依靠国际市场足够活得很好。疫情彻底打乱了这种惯性贸易模式,让外贸企业开始回头看身后大市场的价值所在。商务部对4 130家外贸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的外贸企业已经开展了出口转内销业务。

事实上,对于那些一直在外“征战”的外贸企业而言,国内市场不亚于一个全新的“战场”,初期备感陌生而无措。目前,国内市场培育、品牌宣传推广、内销团队建设、销售渠道开拓、内外标准衔接等方面是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此同时,外贸企业回归本土势必对国内已存企业造成竞争压力,在当下竞争格局中衍生出新的竞争因素。如何促使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这个大生态环境中和谐共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应时课题。

4. 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0年7月,国家最终确定“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看上去这是一个宏观举措,但从当下现实情况看,它又是及时、必要、有战略眼光的部署,关系到从企业到个人的每一个微观主体。疫情几乎贯穿整个2020年,它所造成的国内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它所营造的复杂的贸易新氛围,都迫使我们随势而动,打破传统外贸的桎梏,为新外贸发展让出道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要收缩国际市场,甚至使对外开放打折扣,而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更加完善的内需体系,打通两个市场。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多年来我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可以应对当下和未来更加复杂的局面。策略升级,发展升级。

从更深层次说,“双循环”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制度建设。经济发展越往高层次迈进,就越能感受到制度的重要性。好的制度創新将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双循环”将促使资源流动更加顺畅、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在此过程中成就制度完善。对于企业来说,要适应更高层次的经济贸易发展环境,改变固有思维方式,从两眼向外看转向兼顾国内市场,在一个连通的“大循环”中配置资源,升级内部管理制度。

5. 贸易数字化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要求加快推进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经营主体、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五个优化”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体系等“三项建设”,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外贸创新发展。其中提到,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推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向数字服务和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支持企业不断提升贸易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建设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

贸易数字化专家、环球慧思董事长邵宏华认为,这意味着践行“贸易数字化发展”的冲锋号角正式吹响。数字化最重要的特征是“三个化”,即在线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在线化的基础就是连接,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连接员工、客户和设备,让产品在线、客户在线、员工在线和设备在线。连接后会沉淀下海量数据,要让数据在企业内外部流动起来,让所有业务都数据化,然后基于这些海量数据通过算法实现智能化应用,比如精准营销、智能制造、定制化设计等。贸易数字化是以贸易为龙头、以产业为主体、以平台为支撑、以数据为驱动的全流程数字化。目前常见的贸易数字化形式主要有数字营销、外贸大数据、跨境电商。

关于贸易数字化大趋势,外贸企业必须从概念、内涵到价值做到深刻理解,并结合自身实际再造管理制度、生产流程、营销体系,甚至颠覆传统。因为贸易数字化已然成为外贸新时期的生产力,不进行数字化转型可能意味着被淘汰。

6. RCEP正式签署

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标志着一个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贸易总量均占全球总量约30%的全球最大自贸区建成。RCEP由东盟10国于2012年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入。RCEP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数整体上超过90%。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水平显著高于原有的“10+1”自贸协定。采用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支持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采用新技术推动海关便利化,促进新型跨境物流发展。可以断言,由15个成员国构成的一体化区域大市场将引发亚洲地区自贸区“旋涡”,吸引更多全球资源加入。

在2020年疫情冲击下,国际上出现很多有关调整产业链、供应链的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之一是部分跨国企业选择“中国+1”策略,即在保留中国工厂的同时,在东南亚等市场建设新的制造工厂,以此分散供应链断裂风险。RCEP的启动或将加速这种趋势。不过,这并不是说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弱化了,而是将形成“中国+东盟”扩大版制造工厂,提高资源在自贸区内流动的效率。中国—东盟自贸区已运行10年之久,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双边贸易额翻倍,产业链、供应链“牵绊”许久。RCEP的签署将使双边经贸合作进入新境界。

7. 东盟成第一大贸易伙伴

自2020年2月起,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并一直保持。这是2019年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又一级跳。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前11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6 095.8亿美元,同比增长5.6%。其中,出口额为3 406.2亿美元,同比增长5.8%;进口额为2 689.6亿美元,同比增长5.2%。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交往史上的这一标志性事件告诉我们:没有永恒的第一,只有不变的追赶,力量交替时有发生。在中国贸易伙伴排名中,东盟由多年“老三”变为“老大”,也就是最近两年的事。印象中那个以发展中国家居多、经济落后的经济联盟,在近十几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贸易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极。

最初,有人说东盟“超越”只是暂时的,等欧盟和美国的疫情过去,它将被赶下中国贸易伙伴第1名的位置。如今回头看,这一说法似乎过于悲观。不管是一个国家(经济联盟)还是一个人,契机都很重要。在美国挑起贸易摩擦造成的中美贸易损伤面前,东盟由低调突然变“强势”,可视为过去很多年积累的贸易力量找到了爆发的出口。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不管是已走过10年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还是已举办17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抑或“一带一路”的加持、疫情期间的通力合作,都是东盟“超越”的助手。

8. 民营企业成最大外贸主体

2020年1月,有一则好消息登上外贸新闻头条: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 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13.48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其中出口额占比超过50%。2019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到40.6万家。过去几十年,民营企业在外贸行业黄金发展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逐渐撕去了被市场加诸于身的质量不高、创新力不强、同质化严重等标签,成了活力、创新、韧性的代名词。

曾几何时,民营企业虽数量众多,却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在中国经济的热土上,民营企业坚忍不拔,顶住了融资难、成本高的重压,不断创新变革、深入市场,越来越能独当一面,在国际市场开拓了一片天地。如今,民营企业中的年轻力量已经崛起。他们更具国际视野、更有创新精神、更能快速捕捉市场的变化,逐渐成长为外贸行业的中坚力量。走过2020年疫情至暗时刻,民营企业未来的创新力和生命力不可限量。

9. 广交会首次线上举行

2020年疫情之下,第127届春季广交会举办时间由4月改为6月,从实体展馆全面走向互联网世界。这是自1957年以来广交会首次改期举办。第128届秋季广交会同样选择在线上举行。作为外贸“风向标”和“晴雨表”,广交会坚持举行给外贸企业传递了国家保外贸基本盘的决心。同时,它用一个贸易大平台践行了外贸数字化转型。

回首过往,1957年,首届广交会的成功举办让国家获得了当时急需的外汇;1972年,广交会出口成交额曾撑起了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1978年,对外开放政策使我国外贸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广交会参展商结构随之改变;1999年,民营企业第一次直接参加广交会,机电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年,广交会参展企业数量大幅增长74%;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广交会移到新馆举行,中小企业大量涌入;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问世,同年我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5年,广交会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启了“智慧广交会”的系统工程;2019年,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推动下,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定制化产品成為广交会展品主流。63年间,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的发展史,也将不同阶段的外贸变化刻印在身。2020年,广交会为外贸打上了“数字化”变革的印迹。

10. 美国大选

美国大选结果会不成为扭转过去几年中美贸易艰难局面的因素?虽然当前尚未有定论,但已有松动迹象,“中美关系或有限度地改善”成为一个簇拥者颇多的论调。近几年,由美国搅浑的一池水,想要变得澄清且须时日。美国挑起贸易摩擦、加征关税确实影响了中国企业对美出口,甚至迫使部分跨国企业将生产移出中国,以规避关税上升带来的额外成本,为出口美国找到转圜余地。我们不会寄希望于美国某一届领导人。我们要做的是按照自己的步调高质量发展外贸,打造“双循环”新格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当然,2020年发生了太多事情,除了以上入选的十大事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热点,比如跨境电商逆势增长、第三届进博会举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一带一路”贸易占比提升、国际局势动荡等。如果将2020年的经历看作一条大河的流淌,那么,它必是经历了险滩暗礁,在某一些转弯处激荡过勇气,再次顺流而下。2021年,让我们蓄势前行。

猜你喜欢

广交会外贸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两栖“大拿”跑外贸
第123届广交会的新品推介AR和减压玩具热销
贸易统计
第121届广交会二期开幕 “玩具+互联网”大行其道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贸易统计
中国外贸乍暖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