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季健康, 也需要天气“呵护”

2021-01-28赵晓妮

生命与灾害 2020年12期
关键词:呵护湿疹心脑血管

赵晓妮

近年来,探索健康与气象的关系、研发相关风险预报产品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热度正在上升。

进一步研究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非让大家杞人忧“天”,而是希望从科学角度帮助公众趋利避害、未病先防,将气象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本刊特邀健康气象领域的专家——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健康气象创新团队首席付桂琴、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彭丽、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工程师杨丹丹、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裕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睿,向大家介绍他们的研究情况,以及冬季疾病与气象环境因素的关系。

健康与气象从古老经验到新兴科研领域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气温、气压、湿度、风等气象环境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早在千年之前,我国医学典籍《伤寒论》《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健康与气象的描述。

这里且翻过那漫长的经验性描述历史,来看看近年兴起的这个古老话题,看看现代人是如何用科学方法去探究这个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

在河北,付桂琴牵头的省气象服务中心健康气象创新团队,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省儿童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雄安新区安新人民医院、河北省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河北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合作单位,先后累计获取了一千多万条近5年或5年以上关于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病的急诊、门诊、住院等病例信息。该团队基于流行病学分析思路,开展气象条件对疾病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研究,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的“线性+非线性”相结合的预报模型,解决了相关疾病季节性波动、阶段性高发的预报技术难题。

而在上海,皮肤与气象研究方面相关工作正从建模与数据研究进入到研发产品及测试应用阶段。彭丽牵头的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以华山医院皮肤科每年160万例门诊数据为样本,结合对应的温度、湿度、日照、空气污染情况等气象资料,共同研究气象条件和皮肤疾病的关系,得到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为大众服务。

心脑血管疾病

在冬季,不仅患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老年人健康风险增加,近年来青壮年人群的心脑血管健康也受到威胁。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概要》,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

多项研究显示,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都意味着心脏进入更“脆弱”的时节。付桂琴从针对数百万条数据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期。具体来说,面对心脑血管类疾病确实需要“多加留心”,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控制好血压、血糖,注意突然眩晕、剧烈头痛等先兆症状;还需要预防心脏病、冠心病、心梗、脑梗等疾病的发生。

在东亚地区,冬季最受关注的是一股股从北而来的冷空气。而冷空气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凶如猛虎”。

首先是冷空气带来的降温,天气寒冷很容易导致心血管痉挛,对于有心脑血管慢性病的人群来说,可能诱发心梗或脑梗,甚至导致猝死。

同时,冬季气温变化大,早晚天气寒冷,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考验。因为这类人群的身体素质本来就相对弱一点,抵抗力较差,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变低,寒冷会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造成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再加上身体自身的调节循环作用变弱,早晨容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实际上,早上也常被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这时候气温低,而晚上睡着后一夜没有进水,血液变得黏稠,低温就容易触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所以,中老年人在冬天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重视日常保健,饮食调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保健措施。

青壮年的心脑血管健康也越来越受关注。悲伤、暴怒等极端情绪,以及过度压力、连续熬夜、吸烟酗酒等,都在“打击”年轻人的血管,过度应激导致血管痉挛,血管壁压力的变化会使内皮素过多地被合成,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液滞缓、血小板功能亢进,进而形成血栓引起猝死。

此外,冬季相对湿度小,空气干燥,许多呼吸系统感染、过敏性疾病也是患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源性心脏病更是由慢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肺气肿等长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导致。

呼吸系统疾病

肺是一个开放的、与外界环境交换频率非常高的内脏器官,到了冬天更容易被病毒侵袭。温度和湿度等气象条件,以及冬季人们常需要待在室内封闭空间活动,都在加剧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风险。

在冬季,人们机体抵抗力下降。低温环境下,再遇降温天气,人体为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会加紧产生热能,消耗体内积蓄的能量。面对突如其来的寒冷刺激,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可能难以适应,如果不及时添衣保暖,容易受凉,引起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便会趁机繁殖,侵犯身体,从而使呼吸道疾病发生或加剧。

冬季需要关注的呼吸系统疾病,除了普通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外,肺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也进入高发期;特别是儿童哮喘,从11月到2月呈非常高的发病趋势。

由上可知,不断来袭的冷空气依然是呼吸系统的“大敌”。与气温有关的寒潮、强降温、昼夜温差大、24小时变温大都是影响呼吸疾病的气象条件。

人体具有体温自调节功能,当降温超过肺功能所能承受的界限时,就会诱发疾病。呼吸道受强冷空气刺激,可引起局部血管收缩,使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相应减少,为细菌、病毒等入侵和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寒冷空气的刺激和温差的突变会使呼吸道黏膜分泌功能降低,黏膜细胞分泌物减少,纤毛上皮细胞的分泌作用减弱,通气换气功能受到影响,呼吸器官功能失调。

除了气温的影响,湿度也是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寒冷季节里,相对湿度越低,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越显著。当人体吸入干燥的空气时,会使呼吸道黏膜变得干燥,呼吸道纤毛的运动受到抑制,从而增加人体的易感性。

不利的气温与湿度协同作用,增加了对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表明,干冷、湿冷、干热、湿热这几种天气条件,干冷环境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最大。在体感寒冷不舒适的情况下,呼吸道疾病发病风险较舒适情况下增加30%。

此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在冬季,我国北方由于天气寒冷,冬季供暖,室内干燥,室内外温差增大,进出屋子一冷一热容易诱发疾病;南方冬季室内冷,尤其是阴雨天气,湿冷也是诱发感冒等疾病的重要条件。

除了受气温、湿度气象条件的影响,空气污染也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冬季吸入的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有时还会携带灰尘、病菌污染物等刺激物,尤其是北方冬季供暖地区,室内干燥,尘土、PM2.5等细颗粒物增加,便容易引发疾病。

皮肤疾病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位于人体的表面,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第一道防线。冬季天气寒冷而干燥,容易使人体皮肤的屏障功能、吸收功能和感觉功能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气温高、湿度大、紫外线强的夏季,是许多皮肤疾病的高发期。但在冬季,银屑病、疱疹、湿疹等皮肤病也不容忽视。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病,致病因素复杂,且目前还没有可以治愈的方法。让很多患者闹心的是,每到天气寒冷的秋冬季节还会复发或加重。从2013年到2019年,华山医院皮肤科银屑病诊断量呈上升趋势。

一般而言,冬季天气寒冷且气候干燥,皮肤往往得不到足够水分补给,容易干裂。根据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的研究,每年10月至12月、3月至5月是银屑病的高发期。其与气温、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气温低、较干燥的冬季病情往往容易加重。从不同温度区间的诊断量来看,日平均气温在21℃以下,银屑病就诊人数维持高位;在22℃到33℃的温度区间,就诊人数与气温呈下降趋势;而在33℃以上温度区间,就诊人数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每年10月至12月,疱疹特别是带状疱疹也常常进入发病高峰,研究发现,这与冬季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另一次发病高峰在3月至6月,这可能与秋冬季病毒传播高发有关。

从华山医院皮肤科2013 年至2019年湿疹诊断量来看,每年诊断量都超过80万例,且出现了不显著的增长趋势,到2019年湿疹诊断量超过了100万例。作为最常见皮肤疾病之一,人们常常对湿疹产生误解,认为空气潮湿才会引发湿疹。但从研究结果上看,环境干燥也会引起湿疹。湿疹与气温、总日照时数有显著的正相关。日平均气温在28℃至31℃时湿疹就诊人数呈现峰值。此外,湿疹的发病还与环境污染相关,随着PM2.5和PM10浓度升高,就诊人数也会增加。PM2.5和PM10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湿疹的就诊人次分别增加0.21%和0.25%。

猜你喜欢

呵护湿疹心脑血管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春风化雨 心系教育
呵护心灵,引领走出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