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新征程 书写新答卷
2021-01-28余昊东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校刊部教授
文 余昊东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校刊部教授
点燃新希望,照亮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新时代的旗帜,“十四五”时期,云南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四个突出特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开启云南全面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各族群众要及时掀起学习贯彻热潮,笔者认为落实“十四五”纲要需在七个方面下功夫。
在感恩云南教育上下功夫。近代以来,云南有追求革命真理、坚定理想信念、敢为天下先、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光荣革命传统,形成始终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核心,忠诚于党、听党指挥的大好局面。在推进云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要不忘历史、感恩党,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富裕云南建设上下功夫。“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云南要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叮嘱,牢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要求。牢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到二〇二五年,全省经济总量有较大增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全国的差距显著缩小;二〇三五年,全省经济总量力争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云南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开放云南推进上下功夫。“十四五”时期是云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擘画的“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宏伟蓝图为总纲,坚持内外统筹、双向开放,解放思想、激发活力,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把云南建设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高质量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提升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南亚合作论坛等展会、论坛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以南亚东南亚进出口商品为主的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增强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对外主动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中越、中老经济走廊建设,优化各类开放合作功能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打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等“堵点”,进一步激活市场、资源、技术、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快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交通、物流、信息、能源枢纽,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推进与周边国家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
在团结云南方面下功夫。坚持走各民族融合发展之路,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部署,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引导各族群众树牢“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促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深化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措施,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散居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让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加快边境地区口岸城市、中心集镇和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推动形成以城镇为中心、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节点、辐射周边边境地区的强边稳边富边新格局。健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在美丽云南打造上下功夫。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发展定位,围绕“做强滇中、搞活沿边、多点支撑、联动廊带”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现代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指导意见》,切实抓好涵养生态美、创建环境美、提升城市美、塑造乡村美各项工作。昆明市要加强城市改造和管理,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昆明举办提供优质服务。要严格编制实施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8个标志性战役”,全面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切实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提升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国际影响力。要切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健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倡导文明旅游,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动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成为普遍形态。
在创新云南发展上下功夫。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核心地位,对边疆民族众多的云南来说尤其重要。我们要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要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云南实施方案,加快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提升滇中地区创新能力,打造滇南、滇西和沿边等区域性创新增长极,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县)、国家高新区发展质量。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在优势特色领域培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充分发挥云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资源和中央驻滇科研机构作用,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深入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开展领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科研人员激励,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科技出滇”,建设数字云南,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在平安云南创建上下功夫。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云南建设。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省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促进司法公正。推进健康云南建设,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医疗卫生事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卫生城镇创建,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要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边境安全、经济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贯彻党中央治边方略,增强国家意识、国门意识,提高为国守好国门责任感,筑牢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境违法犯罪,保持社会风清气正、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