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语境下统一战线基本规律解析
2021-01-28刘晓潇
刘晓潇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统一战线是人类社会衍进中的特殊历史现象,更是中国政治生活进程中的特殊社会现象。正如客观存在的其它事物一样,其发生发展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依据并遵循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发展趋势。从统一战线规律研究的脉络来看,统一战线实践与理论发展并丰富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但其最直接的理论中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述,所以也必然地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定律在中国政治的特殊视角下运行、验证并指导着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同时,随着统一战线客观规律的探求和总结逐步学理化、知识化、体系化、科学化,统一战线更得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置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加以审视。所谓文化语境,意谓人类行为产生和展开的人文质地、社会场景和文化氛围,这里的人类行为泛指一切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些活动归属文化范畴、具有文化属性,最终必然要在既定的文化语境下被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作为中国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创造性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也必然要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得到阐述,这一文化语境即中华传统文化。
梳理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与统一战线关联最为深刻和最为彻底的文化底质就是“和文化”。其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基本认知,相和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着统一战线发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基本洞见,相和于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揭示着统一战线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状态;“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基本体证,相和于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着统一战线发生发展的道路和趋势。
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与统一战线对立统一规律
“和文化”源远流长,可回溯至先秦时期。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本身即意谓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冲突与调和,意谓着差异、矛盾甚至斗争基础上的依存、转化和统一。
《周易》讲阴阳奇偶互补,讲八卦以及乾坤两卦相叠而为六十四卦,所成卦象皆为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一阴一阳之谓道”,从宇宙生成变化的最高观照揭示出世间万物的两重性和对立互补性;《易传·系辞》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是对立面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宇宙生成的本身,由此形成了吉凶、悔吝、进退、刚柔之象以及世间万物的变化日新和生生不息。《国语·郑语》中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是差别性、多样性的结合,是万物生成、生生的根本法则,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不断生成、丰富、发展,也就是“和”的不断展现,这是客观世界的自在过程。《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由当时的历史情境来看,“和为贵”的提出直接地是为了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以寻求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此“和”亦归结于对立面的统一;《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和而不同”是对“和”的最佳诠释,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万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和谐统一。《老子》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是天地万物的本质以及生存法则。
综析“和文化”机制下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不难发现其中充斥着的朴素辩证法因子,虽然这种朴素辩证法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育示的矛盾运动法则却以一种最直观最精准的笔触直击大千世界的“生”之道和“易”之势,并在几千年后印证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正如对立统一规律所揭示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故人类世界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如何处理各种对立面的关系。因此,把“如何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确立为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可谓把准了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命脉。
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即“同与异”的矛盾,这是统一战线的基本矛盾,其次又派生出“分与合”、“统与战”的基本范畴,统一战线的其它任何现象都在这个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展开。分析统一战线的基本定义,即“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可以看到,统一战线本身就是“同与异”的矛盾统一体:没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利益基础,统一战线无法建立;如果只存在一种社会政治力量,统一战线没有必要建立;不同的政治集团联合即谓“合”,形势变化导致联盟破裂即谓“分”;正确处理联盟内部关系的基本法则,即是“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联合、以批评求团结”。
由统一战线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历史经验来看,把握“同与异”矛盾运动规律需要区分几个基本层次:一是正确把握敌、我、友关系,参照“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的辩证原理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定位和团结同盟者;二是正确把握共同奋斗目标的问题,由于形势、任务以及同盟者属性的不同,共同奋斗目标也可以参照短期、中期和最终目标具体化,以此实现最大限度和最为广泛的团结;三是正确把握共同利益基础的问题,共同利益基础关系到同盟者对政治联盟的认同度和能动性,从而关系到统一战线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正确看待并对待同盟者利益是统一战线健康发展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问题所在。应该说,统一战线自建立之日起,就在“同与异”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下运行:“同与异”关系处理得好,统一战线就发展壮.大;“同与异”关系处理得不好,统一战线就遭受挫折。正确处理好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既是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又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更是“和文化”语境的根本观照。
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与统一战线量变质变规律
《周易·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中国古老的阴阳互补互动、相反相成的“和合”思维已然确认了变化生生的宇宙生成论,在此基础思维上探讨“生生”的具象过程就成为中国哲学的下一个命题。按照中国哲学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宇宙是一个“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运动总体,同时万物生成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易传·丰·彖辞》:“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阳消则阴长,阴消则阳长,阴阳互为界限而制衡,阴阳消长代表着事物的量变与质变规律;《易·序卦传》也说:“渐者,进也。”其中“渐卦”蕴含着对事物渐变过程的专门性推理。《道德经》:“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其中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法则;“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的发展表现为量的积累过程,事物的发展方向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数量决定性质,量变导致质变;“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少则得,多则惑”,“洼则盈,蔽则新”,数量变化导致质变,数量决定性质,揭示了事物发生变化的数量因素。《管子》:“渐,谓革物当以渐也。”强调事物变革的渐进过程。《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言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和机制,揭示出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先哲的这些猜测和推论,经唯物辩证法的验证而显示出其超前的预见性和智慧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运动引起的发展过程和持续状态:由于宇宙万物均有其极限或临界点,其发生发展要保持性质的稳定性从而达致“和”的状态,就必须因循适量、适度的原则;同时,由于事物只有在突破极限和临界点的时候,才能实现向对立面的转化,宇宙万物要保持变化生生的基本属性和运动总体上的“和”,就必须做好量的准备,适时推动质的转变,从而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宇宙万物就在这样循环往复的“保持”和“突破”中发展,“保持—突破—保持”是“和”的基本过程。由此,我们得出质量互变的最为重要的两条方法论意义: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破旧立新,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这两条方法论意义对指导统一战线实践关涉重大。
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这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实践的经验总结,这一点集中地体现在统一战线发展历程中的两种极端思想上,应该说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就是在与这两种错误思想路线的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是“左”倾机会主义,其否认中间力量的存在,拒绝一切同盟者,主张“要一切斗争、整个地反对”;二是右倾投降主义,其反对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放弃了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左”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一“过”一“不及”,违背了统一战线的基本规律,给统一战线实践造成了重大挫折。统一战线辐射范围甚广,但“领导权”和“同盟者”的问题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正确把握这两个关键问题是正确制定方针路线的前提。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下,强调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统一战线健康发展的基石所在。同时,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新时期,构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首先就要把握好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即统一战线“人头与人心”的问题:所谓“人头”,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最广泛的联盟;所谓“人心”,就是凝练同盟者对统一战线的思想共识、心理认同和情感皈依,形成最稳固的联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应该是“人头”与“人心”的统一,应该是一个以汇集“人头”实现凝聚“人心”的飞跃过程。
破旧立新、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这是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并且壮大的重要依凭。统一战线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发展变化的,指导统一战线工作的理论、方针、政策都要随之发生变化。同时,这些转换和变化不是突如其来的,其间有一个历史条件和现实因素的积累过程。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经 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每一时期的同盟者、任务、目标、路线都有所不同,而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每一次转变都契合了当时当下的社会形势,成功地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和发展进程,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条件和现实因素的准确解析,更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经验总结和理论积累的基础上把握时机、力促飞跃的智慧和勇气。由此,统一战线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在“保持—突破—保持”的“和合”状态下进行并延续。
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与统一战线否定之否定规律
《易经·泰卦》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谓凡事没有始终平直而不遇险阻的、没有始终往前而不遇反复的,由此形成事物的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谓阴阳互动, 事物发展到极端必定走向反面。《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另《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指出了通过否定达到肯定是“道”的特性;《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这是道的本质属性;《老子》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衰落,随后会有新的力量产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否极当知泰来,既济恒思未济”,“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包含着自己的对立面,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宇宙万物都包含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向自己的否定方面转化就是道的运动,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由此循环相生、不熄不灭在其固有法则之中。《史记·田叔列传》:“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 物极必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自然规律,而且转化是自己的转化,否定是自我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和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揭示了宇宙万物由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而生成生命力的辗转过程,从理性辩证的高度展示了宇宙万物在曲折中前进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样式。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延续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也是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的重要组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形势和政党状况的认识尚未完全成熟,作为新生事物的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革命统一战线根基不稳,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最终破裂。任何新兴事物的产生都必然要经历阵痛,但由于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前进方向,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性和事物矛盾运动的本质,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革命统一战线虽然遭受了挫折,但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得到了初步确认,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分析当时革命形势和政治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形成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战争的正确方针,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由此建立。需要指出的是,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经验教训时,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对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错误估计,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开展统战工作时过于强调“纯粹”力量,没有正确把握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给后来的统一战线工作造成了挫折。但是,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更为广泛的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统一战线在曲折中发展,并在中国革命“最活跃、最生动”的抗日战争阶段,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都走向成熟,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即便如此,统一战线在这一阶段仍然经受过曲折,由于王明等人拒绝联合同盟者、实行“关门”主义的孤立政策,使得中国共产党丧失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佳时机,并被迫进行了战略转移,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实践,正式确立了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统一战线顺利演进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发挥了巨大优势,筑牢了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基石。然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创造性发展的同时,仍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的曲折历程。统一战线在破坏和重建中蜿蜒前行,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面建立,并经几代领导集体的阐释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统一战线思想。新时期,画出最大同心圆、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已势在必行,但国际形势、社会结构、主要矛盾、思想意识、交往方式等层级的变化和变动给统一战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仍然需要披荆斩棘,在机遇中勉力奋进,在挑战中积极调适。可以说,统一战线的历史演进过程,正是对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规律的现实演示。
综上所述,倡导多样性的“和谐”,强调宇宙万物之间连续化、动态化的关联和依存,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是中华文明的价值偏好和普遍理想。在“和”的价值主导下,传统文化阐发出“仁爱原则、礼性精神、责任意识、礼教文化、社群价值、合作政治、王道世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陈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等多重理论节点,这些理论节点与统一战线的理念导向一脉相承。由此,在统一战线这一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传统的“和文化”语境达到了微妙的融合,传统文化和谐性的价值理想与客观规律有序性的发展趋向达成同步。或者说,正是由于统一战线蕴涵着的中国传统“和”文化基质,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三大定律能够最大限度地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