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探索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2021-01-28燕连福王丽莎

思想战线 2021年4期
关键词:群众发展

燕连福,王丽莎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将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置于百年的历史变革中加以考察,从百年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与展望,对于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探索的百年历程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是指党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关于人民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领导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为广大民众谋求解放、实现当家做主,解决温饱、实现全面小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光辉历程。

(一)以人民解放为主题的人民观(1921~1949年)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意识到只有彻底推翻“三座大山”,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独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才能实现解放,早日当家做主。因此,推翻三座大山,求得人民解放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题。

第一,坚持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民服务的政党,“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做人民的“勤务员”,要尽心、贴心、细心地考虑群众意见,满足群众要求,保护群众利益,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第二,激发人民革命斗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坚持这一观点,提出了人民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动力论,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他制定的战略方针都建立在激发人民革命斗志的基础上,指挥的作战行动都是从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基本条件出发,号召动员全体群众,发动人民战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政策激励和动员下,坚定了革命斗志,激发了革命豪情,积极支援前线,在革命战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第三,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封建王朝统治腐朽,帝国列强接续入侵,国家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国民整体素质极度虚弱,“东亚病夫”一度成为了外国人对国人的贬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逐步扭转了这一局面,党带领广大人民勠力同心,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反抗强权,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野心,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捍卫了国家的主权,保卫了人民的安全。尤其是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更是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彻底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第四,让人民翻了身。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少数封建统治者拥有全部生产资料,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广大农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附属地位。而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解放为最终奋斗目标。党以人民解放为主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彻底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几千年来被剥削、被压迫的历史,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翻身成为了国家主人。

(二)以人民当家做主为主题的人民观(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积贫积弱,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巩固新生的政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题。

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5)《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0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页。至此,人民民主专政由理论变为现实。

第二,激发人民建设斗志。党和国家根据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分析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审时度势地制定了符合历史规律和国家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经过土地革命,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完成了“三大改造”,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过渡到社会主义共有制,这些举措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热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而,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初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摘掉了“臣民”的帽子。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君权至上”“君尊臣卑”被视为基本的政治价值准则。君主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国家和天下被看做是君主的私产,臣民是君主的奴仆,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依附于君主并为君主服务。中国共产党反对传统社会中的官本位思想,坚持人民赋权论,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权利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58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受剥削压迫的历史,实现了几千年来翻身做主的愿景。

第四,让人民做了主人。为了确保人民当家做主地位的实现,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民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解决了人民“如何”当家做主的问题。在经济上,提出在基层单位中实行经济民主和管理民主的理念,让普通工人参与工厂管理,对关系自身利益的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在文化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些举措都为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权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以人民温饱解决为主题的人民观(1978~2012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中国人民依旧“挨饿”的事实,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聚焦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着力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解决人民温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题。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重新判断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提出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发展策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江泽民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领域的重大决策,走出了一条既有高速发展又有较好效益的发展道路。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进一步回答了怎样更好发展的问题。

第二,激发人民改革斗志。改革的伟力在于激发人民。邓小平认为只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才能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保证,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从包产到户到设立特区,从开放开发浦东到探索市场经济,他认为改革开放的很多成功实践都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都是人民群众敢闯敢试的结果。邓小平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江泽民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行动指南,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都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热情,以奋进拼搏的昂扬斗志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建设伟大事业。

第三,摘掉了“穷人”的帽子。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人民基本上处于温饱不足的状态。为了尽快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党和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提升。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81元上升到18 934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 400多万,(8)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我们依靠自己力量解决了13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前经济短缺的状况。

第四,让人民一步步富起来。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人均拥有的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3 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 140元,实际增长6.3倍;(10)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人们的吃穿住行等消费水平明显提升,食品消费实现从匮乏到富足的跨越,人均住房面积质量大幅提高,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医疗卫生服务长足进步,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国民整体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

(四)以人民发展为主题的人民观(2012年至今)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题。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发展的核心,发展的目的、主体、动力、成效等都要围绕人民展开,要以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目的在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发展依靠人民,党的根基、血脉在人民,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足感,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成效由人民检验,人民是阅卷人,党的执政成效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要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看到实效,得到实惠。

第二,激发人民全面发展斗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社会建设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激发了人民全面发展的斗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中国人民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步向前,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逐步摘掉了“片面发展”的帽子。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生存状态是由生存条件决定的,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生产力实现高度发达,人们才能摆脱异化的、片面的生存状态,达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单向度的社会造就了单向度的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了飞速提升,但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们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限制,人的全面发展还没有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逐步破除唯GDP论的考核指标,更加关心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空间,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食品安全、生态文明等人民群众关心的方方面面,采取覆盖面大、针对性强、作用直接的举措,解决了许多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逐步摘掉了“片面发展”的帽子,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让人民一步步全面发展起来。习近平这样论述人的本质和发展:“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2)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习近平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是个历史过程,是在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从广义上讲理应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民生事业发展规律,在个人层面,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使人民群众获得良好的教育、充分的就业、优质的医疗服务、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可靠的社会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探索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始终紧紧围绕“人民”这个中心,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积累了一系列人民观的宝贵经验。

(一)坚守人民根本立场

第一,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页。马克思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在取得国家政权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代表工人阶级及广大群众的利益。他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批判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探寻自由解放道路提供了方向指引。

第二,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矢志不渝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懈奋斗。毛泽东强调:“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1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8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体现出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广大人民。江泽民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时,强调“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50页。胡锦涛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认识,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发展。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不懈奋斗目标,一棒接着一棒干,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绩,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深切情怀。

(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出发点,进行社会实践的现实的人是全部历史的前提。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一是人民是历史主体,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其他历史观的根本标志。二是人民是实践主体,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世界的基础,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三是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价值评价主体。四是人民是利益主体,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源泉,人民是利益的创造者、追求者和占有者。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毛泽东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要依靠的革命力量,“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17)《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9页。邓小平指出,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才能够更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没有群众,共产党人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2页。江泽民强调:“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9)《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习近平认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力量之源。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积极鼓励人民进行实践创新,才能发挥众志成城的巨大动力,有效解决好党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不断把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三)遵循人民满意标准

第一,人民满意是党执政的最高标准。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一切工作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毛泽东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2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9页。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2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江泽民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2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习近平强调,“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9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工作,只有获得人民满意和人民认可,才能调动各族群众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第二,坚持用人民满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尺。人民是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主体力量,人民理应成为党的工作的最终评判者。毛泽东提出“人民是最好的鉴定人”的论断,强调“我们任何一项政策的正确性都必须由群众来检验”。(25)《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8页。江泽民认为,“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26)《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5页。习近平认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7)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人民满意是检验和评价执政工作的准绳,要牢牢恪守人民评判标准。他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28)《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人民日报》2020年5月13日。评判党员干部政绩,要看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受益,受益多少,这才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四)确保人民利益至上

从什么人的利益出发,为什么人的利益奋斗,以什么人的利益为标准,是利益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0页。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执行人民意志。

竭诚为人民谋福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所在。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毛泽东人民观最朴实的、最生动的体现。毛泽东在阐述中国共产党立党的动机时指出:“共产党的唯一任务,就在团结全体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前战斗,推翻民族敌人,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言。”(30)《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5页。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告诫全党,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胡锦涛认为“利为民所谋”,要时刻牢记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习近平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习近平指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他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利益高于一切”。(31)《习近平领导中国战“疫”》,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9/07/c_1126463355.htm。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心里装着人民,用情团结人民,用心体恤人民,用力服务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难题,维护与实现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实现更充分全面的发展。

(五)满足人民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享受“美好生活”的主体是由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以及阶级力量对比情况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仅有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统治阶级才能享受美好生活,大多数人民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在马克思看来,享受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民理应公平、全面地享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美好生活”有不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32)《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页。邓小平带领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强调:“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33)《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5~366页。胡锦涛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9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对美好生活的内涵作出新论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5)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新要求,更对安全、民主、法治、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标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在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发展的未来展望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从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着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层面发展人民观,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一)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自觉践行初心使命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践行初心使命,树牢宗旨意识、强化责任担当、注重真抓实干,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第一,树牢宗旨意识。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筑牢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在具体工作中坚守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实现群众受益为根本目标,以群众满意为评价标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二,强化责任担当。担当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36)《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人民日报》2020年6月3日。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员干部要“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37)习近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人民日报》2019年1月15日。做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勇于担当、乐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排头兵”。

第三,注重真抓实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使党的政策方针落地生根。鼓实劲、出实招,务实功、办实事,回应人民诉求,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着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3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29/c_1126674147.htm。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新时代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思想道德素质。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鼓励人们参加实践活动,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升精神境界。

第二,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要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提高人们对已有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发明的认知程度;二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升学习、探索未知的科学能力;三要树立科学思想,科学认识科学与人生、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要崇尚科学精神,增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提升人们的文明程度。

第三,提高人的身心健康素质。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两个方面,身心健康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党和政府要强化责任,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社会要强化氛围,普及健康知识、实施健康教育、引领健身风尚;学校要丰富健康教育内容,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个人要主动参与,提高身心健康认知水平,树立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个人的身心素质。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40)《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0年10月30日。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

针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高水平民生福祉建设等路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建构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这是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和根本保证。二是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注重发挥税收的调节分配作用,从制度上消除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三要加快高水平民生福祉建设,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途径。

(四)与世界各国携手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4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解决了人类向何处去、怎样走向未来的问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提出的重大纲领,是习近平人民观的重要内涵和时代体现。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与世界各国携手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上,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抛弃意识形态偏见,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不通过排斥、恐吓等手段欺压他国,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争端,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4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的路子。安全上,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倡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问题。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抛弃自私自利的保护主义行为,拒绝垄断发展的片面做法,坚持互利共赢原则,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世界人民,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摒弃“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普世价值”等观点,在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中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繁荣。生态上,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群众发展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