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检测中制动力检测分析
2021-01-28
五台县永昌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有限公司 山西 五台 035500
目前,机动车基本成为了人们交通出行的一个必备工具,是社会现代化发展成果的标志。不断爆发的机动车安全事故,对机动车安全性能关注的人群数量急剧增多。机动车如果不具备充足的安全性能,会带来极大的隐患,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机动车安全与生产、管理及使用等方面的人员有着密切联系,且关联着安全意识、管理及技术的缘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相关内容,并提出了优化检测效率的方法措施,以供参考。
1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项目
1.1 整体操作性能检测 机动车自身操作性能指标,是安全技术性能检测中的关键内容之一,主要是以驱动效力、疲劳性、低能耗性及运行平稳性等内容为对象准确实施评定[1]。而有关安全驾驶性能的检测中,主要在于对行驶中的机动车安全保障展开检查,如制动效力、速度控制、转向功能及照明灯光等。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工作,密切关联着行驶的安全性,故而需要予以全方位考虑。
1.2 快速制动性能检测 机动车制动效果检测,是安全驾驶性能检测中的重点项目。机动车制动性能的良好与否,极大程度上决定了驾驶的安全系数。通常情况下,机动车一旦发生欠缺制动效力问题时,基本是有关制动效力检测规程方面存在不足而引起的,如不同机动车检测机构存在各不相同的检测标准,同时由于检测技术指标不够先进或检测手段效能不足等,也会影响制动效力。
2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方法
通过多样化检测方法的运用,皆可检测机动车安全性能。结合该行业目前发展的状况而言,在具体检测中运用滚筒反力式或平板式制动检验台的情况相对偏多。其中,前者在检测中涉及的内容具体包含:检测机动车车轮制动力,在检测台上放置待检机动车,在主从滚筒间固定车轮后,放下举升器。同时,启动延时电路,需要注意的是检测台电动机需为启动过程提供必要的支持,传送经过后,车轮在滚筒的带动下进行低速旋转状态,维持相应的时间后,相关人员踩下制动踏板,通过制动器摩擦作用的发挥,使车轮逐渐减速。期间,对应的摩擦力与滚筒间提供的摩擦力相互作用下,会有一定相关性形成,且安装至滚筒上的检测装置此时能够记录具体的运行情况,并向计算机传输检测数据[2]。待收集并处理了数据之后,会自动打印检测的安全技术性能结果,将必要的参考数据供于后续工序使用。这样一来,准确判定机动车性能的安全状态。
3 提高机动车安全性检测效率及质量的方法措施
3.1 完善检测标准及操作规程 目前,有关机动车制动力检测方面采用的标准,基本都是以车用途、车型或装载量等为主,由此得到的检测结果难免会出现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对此,需要对检测指标进行优化、改进,明确前后轴制动力分配,并以机动车具体用途、车型等为根据合理划分制动性能,将针对性的制动力标准贯彻落实。
3.2 优化性能检测水平 综合实践调查得知,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也会影响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工作的效率、质量,严重时甚至会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3]。立足于客观角度而言,为将此类问题有效解决,有必要细致划分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中的区域或工作职能,同时推行责任制,以个人为对象细化整个检测中的各环节工作,层层落实,依托此类方式促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能够认真对待,调动积极性。这样一来,即可为检测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提供保障,进而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3.3 发挥行业作用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工作开展期间,通过发挥行业作用效能,能为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可为机动车的行驶提供安全保障,进而保障人们安全出行。所以,在检测工作开展中,有必要规范市场秩序,整顿行业内部。同时,在与政府主管部门积极联合的前提下,合理管理控制市场,在稳定行业市场的基础上提高安全性能检测工作效率及质量,取缔不规范操作的部门、单位,消除影响行业发展的一切因素。而通过充分发挥行业自身的作用,还能提高安全性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4 定期养护设备检测环境 为了避免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相关人员需要消除外界环境对制动性能设备构成影响的可能,定期标定和保养制动性能检测设备,同时要关注检测台是否具备客观、准确的检测能力,并且要定期参加能力验证和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4]。此外,应当进行至少两名以上检测人员对同一辆机动车展开人员比对,以免检测结果因人员个人素质的差异而产生误差。
3.5 加大监管水平力度 为了促进安全检测结果可信度的提高,有必要对地方检测站安全技术检测标准实施统一管理。所以,相关部门、单位应当统一标准执行、人员上岗、仪器使用和结果共享等内容,这能将车主负担减轻,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还能减少国家及社会资源浪费的情况。此外,能够营造公平、合理、公开且平等的检测环境,最终能取得更可靠、更科学、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4 结语
机动车制动力检测工作,能将机动车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大幅度降低,可为人们出行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单位及人员需要对此项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检测标准及操作规程的完善、性能检测水平的提升、定期养护设备检测环境等措施方法的推行,促进检测效率与质量的提高,由此为安全性能检测工作提供保障,进而弱化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