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式微与重塑

2021-01-28陈爱云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话语思政教育

洪 飞,陈爱云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自媒体指的是具有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通过手机、邮件、博客等现代化电子手段,向特定个体或不特定群体传播各类信息的新媒体[1]。自媒体时代加速了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改变了媒体的使用场景和应用范围,也使“话语权”这一概念再次升温。话语权具有权利和权力双重含义,前者体现了说话的资格或条件,后者将话语视为实现权力的语言工具,具有强制力与影响力特征[2]。在此基础上,网络话语权是基于高度开放、交互共享的互联网空间,赋予个体表达意见的权利,也体现着网络受众的影响力[3]。而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是以网络话语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权利关系,其核心要素包括主体话语的说服力、客体活动的接受度、话语内容的感染力、话语方式的创新度以及话语环境的优化度等内容[4]。就思政教育领域而言,国内学者对自媒体视域下的思政教育及其话语权关注度较高,有学者基于网络语言视角,认为需通过维护权利、运用权力、树立权威三条路径构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5]。也有学者以价值意义、现实困境、解决对策为路径,分析了社交媒体下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弱化与重塑[6]。总体来看,当前研究虽成果丰硕,但以宏观理论为主,还需进一步补充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的系统研究。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积极表现

日益成熟的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自媒体的快速崛起,也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触角广泛延伸,联通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课余生活,多元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也形成了较为可观的教育受众规模,多方互动的网络思政教育过程更为思政教育走向平等对话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思政教育触角广泛延伸

高校传统思政教育主要依靠课堂理论教学展开,辅之以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构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思政教育体系。这种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指向特征,学生能准确识别思政教育活动,也能在学校和教师的强制要求下按时参与其中,但整个教育过程严重依赖课堂教学、系部活动等固定程式,容易与学生日常生活割裂开来。自媒体时代,高校在原有思政教育体系下开拓网络思政教育板块,依托成熟的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教学限制,为学生提供大量跨区域、跨时空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思政学习需求。自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得以迅速汇集,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广泛传播,用户获取信息资讯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低廉,甚至由主动获取信息转变为被动接受资讯投放的状态,所以用户不仅习惯了新的信息获取模式及获取途径,而且对信息本身的敏感性也明显降低。大学生作为忠实的网络用户群体,其网络信息敏感性降低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一方面,高校利用互联网传递思政教育信息,契合学生的信息获取偏好,降低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本能抗拒,有利于深化思政教育影响[7]。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无须拘泥于具体的上下课时间,也不用考虑教室、教师、教学设备等资源的分配问题,且学生可利用排队等位、课间休息等零散时间随时浏览教师发布的思政内容,这就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由以往“课堂中心”进一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常态化思政学习习惯。

(二)思政教育平台立体多元

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应用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步形成多元交互的立体化网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因此更加丰富立体。就网络思政教育系统而言,各大高校基本建立了校园网站、网络教学平台等官方化思政教育平台,不过这类平台总体较为正式、严肃,发布的思政信息也以政治类、思想类等理论导向突出的内容为主,语言风格较为严肃刻板,与学生之间始终保持明显距离。在自媒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高校认识到利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强大优势,开始探索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兴网络应用平台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并以社交类软件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两微一视”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初步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对接、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相融合的思政教育渗透。依托社交软件的网络思政教育,教师与学生所凭借的话语媒介平等而开放,双方均不存在利用话语媒介推行话语强权的天然优势,这为高校思政工作构建平等和谐、自由包容的教育空间提供了良好契机,所以也推动一批微博、微信、短视频思政教育公众号的快速成长,形成动辄数十万的阅读、转发、点赞等传播规模效应(见表1)。

表1 基于社交类软件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三)思政教育过程多方交互

教育的主客体之争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设计和过程推进基本由教师决定,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在传统学术环境中,多数学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和客体,教师通过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达到教育目的。然而在自媒体时代,教学知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输被打破,教师既不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也不是为学生解读知识信息的唯一主体,甚至对于某些知识信息的获取与理解,学生会在时间层面、深度层面明显优于教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再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优越性。可以说,自媒体时代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是顺应社会网络技术发展和信息传递模式更迭的积极表现。自媒体时代,技术赋权打破知识壁垒,基于知识传递过程形成的教育主客体之说出现明显动摇。因为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都可作为信息传播者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以往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模式。这种依托网络空间形成的知识平等必然延伸至师生交往的各个层面,对过度强调“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不对等师生关系起到重要调整作用。此外,自媒体环境下整个社会的思政教育功能日益突出。在国家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背景下,大型官媒、社会主流媒体、优秀个人媒体成为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为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作出重要贡献,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也因此获得外部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式微表现

自媒体时代形成了新的信息内容及传播模式,并以特有的拟态环境对个体思想行为施加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话语空间受到挤压不断收缩,话语内容背离学生实际生活而不受欢迎,话语方式也因沿袭传统思政的单向灌输而过于单一,加之话语路径狭窄、话语传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式微明显,思政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高校网络思政话语空间受到挤压

据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20—29岁网民群体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高,达到21.5%,大学生群体在网民群体中的综合占比接近20%[8]。该数据与2019年6月调查数据基本持平,说明大学生是互联网重要且固定的用户群体。国内有学者以本校学生为样本展开了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上网内容主要集中在游戏与追剧、浏览时讯、购物交际等方面,在上网总体行为中的占比分别达46.41%、28.1%、13.73%,而出于学习目的的上网行为占比不足12%;近7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1.5小时左右,超过39%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达20小时以上。与此同时,52.94%的学生选择占用休息时间上网,28.1%的学生会因满足上网需求牺牲学习时间,另有15.03%的学生会占用锻炼时间上网[9]。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是一种普遍行为,且大学生使用网络有固定集中的时间投入和目标指向,这对保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受众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超过80%的学生以“娱乐消遣”为主要上网目的,深受网络环境泛娱乐化倾向的影响,甚至为满足上网需求不惜以牺牲休息、学习、锻炼时间为代价。在此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深受网络“娱乐至上”思想的冲击,网络思政话语空间被持续挤压,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号召力明显弱化。

(二)高校网络思政话语内容不受欢迎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础,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表达和实际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政话语内容体系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与素质教育、文化与精神教育等子系统(见表2)。其中,政治教育是核心内容,居于主导地位;思想教育是重点内容,以学生的意识、行为塑造为追求;道德与素质教育是基本内容,重点以社会公民的道德与素养准则引导学生;文化与精神教育是特性内容,主要通过高校的精神文化对学生施加正向影响。尽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但教育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反响平平,并未形成网络思政教育优势。总体来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延续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太过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空洞艰涩的理论知识无法深入浅出地解释社会现实矛盾,过于理想主义的思政教育内容也在刻意回避社会转型阶段的敏感问题,学生的思想困惑自然无法依靠高校思政教育得到及时纾解。所以“高高在上”的思政话语是对现实社会的游离,难以走进学生生活、关照学生内心世界, 也必然带来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的式微,进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无序与低能[10]。

表2 高校网络思政话语内容体系

(三)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方式过于单一

与自媒体环境的语言特点和信息传递模式相比较,高校网络思政的话语方式过于单一,无法通过良好的话语延展性改变思政话语权式微之态。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无法从“独话”走向“对话”。我国部分高校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就是传统思政教育的空间延伸,甚至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简单搬运、重复课堂思政的固有体系和话语模式。不少教师忽略了自媒体时代学生对于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注的强烈渴求,忽略了学生对话语表达、话语沟通的合理需要,在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中将学生单纯视为教育和改造的对象,思政话语依然以单向灌输为主要特征,透露着明显的强制性、命令性意味,学生自然容易对思政话语产生抗拒、反感情绪,思政教育的话语影响力也必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机制难以从严肃刻板走向轻松幽默。高校网络思政始终离不开政治和思想教育,需严格把控思政话语的方向性和准确性,但并不意味着思政教育只能以正式、严肃的话语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部分思政教师编辑、发布网络思政内容时局限于“通知类”和“文件类”等正式文本,对语气词、外来词、网络热词避之不及,更无法熟练运用“谐音”“动图”“视频特效”等方式吸引学生眼球。这就导致高校网络思政话语始终与学生现实生活明显疏离,这种思政话语机制所谓的“分寸感”势必影响思政话语内容在学生群体中的渗透与传播。

(四)高校网络思政话语路径相对狭窄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观点指出,大众传媒形成的信息环境并非客观中立,而是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报道,从而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经过长时间影响,人们会将拟态环境下的知识信息等同于现实写照,自身发展也会以拟态环境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参考[11]。网络发展与自媒体崛起构造了具有突出影响力的拟态环境,环境系统能根据用户网络使用痕迹分析其需求与偏好,进而利用技术手段投放与之对应的信息内容,逐步形成信息茧房固定用户群体。与此同时,自媒体传播系统能根据关键传播元素大量吸纳新的热点内容,随着网络热点不断增加,自媒体传播的辐射范围持续扩大。自媒体在传播裂变优势下得以进一步扩大用户规模、引导受众思维。作为网络忠实用户,大学生群体严重依赖自媒体传播,其知识与思想在拟态环境下更易出现错误位移,也容易陷入相对封闭的自媒体环境而不自知。相较而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起步较晚,无法形成影响深刻的传播环境和体量庞大的传播系统,加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各组织、各平台相对独立且发展水平不同,很难发挥网络思政话语传播的协同效应,高校固定单一的网络思政话语传播体系改变受众信息选择的难度不言而喻。所以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如何拓宽网络思政话语路径,是一个怎样构建传播模式、传播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如何冲破自媒体信息茧房和传播壁垒的过程。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权重塑探析

自媒体时代高校重塑网络思政话语权应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媒介素养教育推动学生主动选择优质网络信息,从而拓展高校网络思政话语空间,也要通过创新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使网络思政话语贴合学生生活、迎合学生偏好,还要积极整合自媒体平台资源,在拓宽高校网络思政话语路径的同时,形成多方联动、广泛交互的网络思政话语机制。

(一)加强媒介教育,拓展思政话语空间

就当前发展形势而言,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消除自媒体的环境与信息壁垒,也不可能通过强制管控避免学生接触自媒体环境,所以高校还需通过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降低自媒体环境“娱乐至上”思想对学生的诱导与影响,从而进一步拓展高校网络思政话语空间。首先,高校与教师应向学生强调网络媒介的工具性。从本质属性来看,网络媒介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为人类生产生活而服务,网民用户使用网络媒介是为了满足自身正常的学习、工作、交际、娱乐需求,学生必须认识到网络媒介只是自己达成需求目标的工具与途径,绝不可反过来被媒介工具误导和控制。所以高校与教师应帮助学生有计划、有节制、有目的地使用网络媒介,不断提高学生使用网络媒介的自制力和约束力。其次,高校与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网络分辨力。网络信息环境鱼龙混杂,海量信息之下充斥着不少低俗、虚假内容,学生应养成批判、解读网络媒介的能力,能准确辨别网络信息是否真实,能积极质疑网络信息背后的深层意义,能客观分析网络信息的实际价值[12]。特别对于明显背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网络内容,学生要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铲除其滋生土壤,积极向网络平台、公安部门举报违法违规网络互动,提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总之,高校与教师要通过加强学生网络媒介教育,提高学生选择优质网络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网络思政话语得以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

(二)更新话语内容,贴合学生现实生活

高校网络思政话语内容承载着思政教育的观点与立场,也是学生直观感受思政教育态度、温度、高度的关键要素,高校需以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为着眼点,积极更新话语内容,逐步增强学生对网络思政话语的认同与接受感。首先,高校应坚持网络思政话语的原创性。自媒体时代,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具有成本低、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和优势,但也面临着信息质量差、内容重复性高等现实困扰。基于此,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绝不可简单照搬照抄网络现有素材,也不可大量转发其他院校、媒体平台的文章作品,而是要根据自身院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思政素材,通过与学校院系的科研教学活动、与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过程全面融合,形成能充分反映院校特色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从而使学生在具有辨识度的原创网络思政话语中获得归属感。其次,高校要注重网络思政话语的内容转化。高校思政话语需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重要层面,但并非只能依靠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完成。对于学生而言,大到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小到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无一不与思政教育工作紧密关联。高校与教师应找准学生生活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将网络思政话语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13]。比如“谈爱国”,教师可以从千山万水、国土乡情入手,引发学生情感层面的共鸣与眷恋。比如“谈榜样”,可通过优秀学生代表形成朋辈教育力量。比如“谈时代”,可在时间轴上以关键事件为节点,通过设置“那时你几岁?”“你在做什么?”等类似问题,建立学生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联系,进而引发学生对“青年、国家、时代”共同主题的思考。

(三)创新话语方式,强化思政教育影响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扭转话语权式微的局面,绝非依靠强势的话语命令和话语控制实现,而是立足时代与社会发展背景,积极创新网络思政话语方式,从而迎合学生话语表达习惯,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影响力。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需明确表达自身观点、态度及立场,以此保证思政工作方向和教育引导价值,但高校也应充分考虑自媒体环境下网络语言特点和学生话语表达偏好。在话语词汇方面,高校可选择日常用语、修辞性仿语、网络热词等趣味性较高的词汇,也可利用语气词、外来语、谐音词增强教育内容的延展性。在话语句类方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多使用祈使句、询问句营造委婉语气氛围,避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学生展开说教和训导[14]。如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于2020年8月26日发布的文章《厦大馒头mini款上线,召唤你一起做最潮的“光盘族”》,标题引入“mini”这一热词,在营造轻松俏皮氛围的同时,词汇语义和“光盘族”紧密对应,起到点明主旨的积极作用。文章以厦大美食作铺垫,转而以“面对这般美食你也舍得浪费吗?!”倡导节约美德,语句中的问号与叹号在形成委婉的反问语气时,强调了开展“光盘行动”信心与决心。该篇文章也在获得2.1万阅读量的同时,引起粉丝的积极点赞和留言讨论。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基于自媒体与互联网展开话语创新,关键在于体现话语内容的对话性特点,通过非权力性的词汇和语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思政教育的观点与内容。

(四)拓宽话语路径,构建多维教育机制

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应采用“传统路径+自媒体平台”的教育机制,不断拓宽网络思政话语路径,从而使高校网络思政话语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教育影响力持续增强。其中,高校网络思政的传统路径是指院校官网、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共享教育平台等具有突出教育指向的网络应用,由于这类应用平台较为严肃正统,可作为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延伸工具,重点用于发布通知文件、教学课件、教育素材等较为正式的内容,为广大师生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提供便利。自媒体平台主要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当前热门应用软件,是现阶段高校重塑网络思政话语、构建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的关注重点。一方面,高校要打造“两微一视”自媒体思政话语系统,在全面运行微信、微博、短视频应用软件的背景下,使网络思政话语尽可能覆盖全体学生,并通过不同软件之间的关联与交互,进一步实现学生流量的集聚与转化。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自媒体平台打造网络思政对话机制。自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空间和语境得以全面更新,学生的话语表达需求应当得到尊重与满足,高校与教师除了及时回应学生的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以外,还应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分析学生的网络活动数据,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政治态度、身心状态以及现实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及时向学生提供具有计划性、针对性的网络思政教育服务。

总而言之,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的道路中不断摸索前进,也必然会在带来全新变革的同时对固有事物产生明显冲击。自媒体时代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思路、新平台、新路径,也加速了高校网络思政话语的失衡与式微。高校与教师在自媒体环境影响下,应正视自身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缺陷与弊端,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审视和学习自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及其传播特点,进而开发好、利用好自媒体平台的强大传播优势,为重塑高校网络思政话语拓展空间、积聚力量。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话语新闻